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58969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 (2)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运用: (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从世界物质性出发,结合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实例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学习重点、难点】(1)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知识梳理】(一) 知识网络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物质生活基本要素的客观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二)预习导读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 和 ,它们都是 的组成部分。(2)物质是指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物质概念概括了 ,而不是指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 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 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 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和 。这三者都是 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3)自然界是 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 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 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学习过程】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学生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从三个方面理解物质的含义从物质的含义可以看出物质具有的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客观实在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而上学性。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区别:联系:思考“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体现的道理是:总结: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堂探究:(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探究提示:学生阅读回答(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地理环境物质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口因素物质的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物质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物质的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总结: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课堂演练】一、单项选择题1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 B C D2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C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4“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下列对“物质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就是看得见的客观实在,其形态千变万化 B物质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总和C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物质是对万事万物所有属性的概括和总结5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人脑 基本路线 生产关系 思想观念 国家 辩证唯物主义A B C D6促成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的是 ( )A语言 B意识 C物质 D社会劳动7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自然界的物质性 B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生产方式的客观性性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客观性8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C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二、简析题9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不得不说:“(天主教)信仰并不反对生物进化论。”但又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10有人说:“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请分析这一观点。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高二政治组:路发彦 审核: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2.理解目标:(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3.能力目标: 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重点.难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运动是绝对的自主学习【思维磁场】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阐述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改革和发展。讨论:试用哲学观点对这段材料进行分析。提示:(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要自觉按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办事,又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预习导读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哲学上讲的运动指的是_。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_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_和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_的物质。运动是_的运动,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_中,没有_的物质,因而运动是_、 _和_。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_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_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_和_,其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_、_和_。(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_的同时,也肯定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_ 与_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和_。2运动是有规律的(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_,也不能_。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_。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没有_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8)一方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的基础上,根据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案例导析】案例一:以下是古希腊两位著名哲学家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你认为应怎样评述以上两人的观点?解析: 这是一个比较题,通过两种不同观点的比较考查对运动绝对性的正确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辨别问题的能力。答案:(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2)克拉底鲁的观点是错误的,错误地理解了运动的绝对性,因而否定了相对静止,他的观点会导致不可知论。思维点悟:这是一道比较式辨析题。 首先,找到它们所探讨的共同问题,即运动的绝对性。其次,对两人的观点分别评析(把握“两次”和“一次”这两个关键词),判断、指出其合理之处和错误之处即可。案例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我们长江三峡截流成功就是生动的例证。解析:这道题借用了一句古语,来考查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1)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认识利用规律往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谋事在人”是说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事在天”是说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能不能“成事”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就能办成事。长江三峡截流成功正是按规律办事的结果。思维点悟:首先,审材料:正确认识和理解材料中的“天”。从题意看,这里的“天”指的是客观规律,而不是“天意”。其次,结合材料中的事例,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来组织答案。学以致用【自我演练】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 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D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下列说法与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4列子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5 我国科学家利用转基因羊体细胞克隆了两头羔羊,还在国际上首次培育成功了一头带有人血清蛋白的转基因试管牛。这表明A自然界中的有些东西是人的意识的产物B新物种的产生依赖科技和人的意识 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培育出新的物种D只要有创新精神,就能创造新物质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可知性 D永恒性7克拉底鲁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意识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违背了事物是运动的原理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运用所学知识,回答89题。8上述典故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9上述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A.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B办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C做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意识的反作用D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二、非选择题10.材料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材料二: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根据材料,请简要说明物质、运动和规律的关系。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 高二政治组:路发彦 审核: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人脑 党的基本路线 生产关系 思想观念 国家 辩证唯物主义A. BC D2xx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把这些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条件是A.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B制定详细的环保计划C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D一切顺从自然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A绝对不动,永远不变化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 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D事物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 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5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存。”这说明A只有地上、水中的东西是运动的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一切物质都在运动,静止是不存在的D物质和运动是统一的6为保证残奥会闭幕式的顺利进行,2008年9月17日,北京进行人工消雨作业,达到了预期效果。这说明A人能够改造规律B规律具有客观性C. 人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D人能够消除规律的影响7下列成语中都蕴涵着一定的哲理,请选出与其它三个成语所蕴涵的哲理完全不同的成语是A一念之差 B先入为主C心想事成 D. 沧海桑田82008年9月28日,第15号强热带风暴“蔷薇”在我国台湾登陆,虽然沿海军民、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努力很大,但福建、浙江、台湾等地仍然受到严重的风雨影响。可见A. 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客观性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化害为利D人类可以对自然现象产生影响9(xx年安徽三模)与“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包含的哲理意思相近的A.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10(xx年海南联考)在“神州七号”航天员出舱过程中,曾出现误报“轨道舱有着火点”的情况。但当时指挥大厅的工作人员可没有电视机前的观众那么紧张,因为他们清楚,在没有空气、没有氧气的真空环境中,是不可能着火的,那肯定是一个误报。可见A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B.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需要条件的C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11(xx年烟台模拟)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个观点A. 前者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12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说明A.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132009年2月2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指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展是贯穿始终的关键,加快发展,就必须科学把握发展的规律,这是因为A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B科学把握了发展的规律,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C. 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违背了规律就要受到它的惩罚D运动和规律是不可分割的14传统经济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发展模式。从哲学角度看,循环经济模式A. 遵循了规律的客观性B建立了新的联系,改变了事物的发展规律C在实践中坚持了重点论D人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15宇宙间空间93的元素是氢,另外还有无数的其他物质充满星际空间,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由氢等这些物质构成的,这说明了A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自然界是客观物质性的C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D.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16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B.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7陈水扁执政台湾时,人为地制造两岸同胞之间的隔阂。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在两岸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开启了两岸关系的新时代。2008年11月3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访问台湾,以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增进两岸人民福祉、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改善说明人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社会的发展受人的意志的支配 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 事物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 B C D. 18下列说法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C江山易改,本性难移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19“相信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这个观点A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C. 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D主张科学研究应该脱离知觉主体20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看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符合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点否认了事物的运动,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的观点A B C D. 21暴雨、台风给我国一些省份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渔业、农业、旅游业等行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对于暴雨、台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预报,做好应对措施,减少损失。同时人们也可以利用台风进行风力发电、利用雨水蓄积进行灌溉等。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哪些哲学道理?22“生物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引发非良性效果或难预料效果的生物入侵事件。例如,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桉树林内及附近草本和灌木大量枯死试用规律的有关原理分析上述材料。世界的物质性 答案【课堂演练】1B 2C 3B 4C 5A 6D 7D 8C9(1)这则材料说明,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证明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2)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是人的意志的产物,本来就是客观的,这已被大量的科学实践证明,保罗二世也不得不承认。(3)保罗认为“人的精神和灵魂是上帝创造的”,这否定了世界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10(1)题中观点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是正确的。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题中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主观的是错误的。因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自我演练一、单项选择题1C 2D 提示:“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A 4 D提示:其人的错误在于把事物的运动看成杂乱无章、无规律的矛盾,否认了世界运动的规律性,故D项正确。 5C 6B 7B 8B 9.A二、非选择题10答案:(1)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A A C C B 6C D A A B. 11A A C A D. 16B D B. C.D2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暴雨、台风等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体现了这一点。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至今无法对暴雨、台风灾害完全避免,就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人们可以利用台风进行风力发电,利用雨水蓄积进行养殖、灌溉等,这说明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22(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在其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云贵高原等地在引种桉树时,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由此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这是违背规律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