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知识回顾】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含义:_(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 汉朝:(1)背景:汉初实行_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威胁中央集权。(2)措施: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的内容)(3)结果:_2、唐朝:(1)背景:唐朝中期,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逐步发展为割据势力。(2)影响:_3、北宋:(1)措施:军事上:_ 行政上:_财政上:_(2)结果:_4、元朝:(1)措施: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实行_制度,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_进行管理。(2)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 、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3)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1)措施: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和_(2)意义: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宋朝:(1)措施:设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_5元朝:设 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威胁着皇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1)目的:汉代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2)措施: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3)影响: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1)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2)内容: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通过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不注重提高才能。(3)影响: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3科举制(1)过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的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重点点拨】1、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中,地方与中央政府间关系有何不同?2、根据课本P15页材料,思考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3、汉、宋加强皇权方面有哪些异同?4、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选官的标准和依据各是什么?各有何弊端或影响?5、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历程上:继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不断完善。(2)趋势上:相权削弱,皇权加强;地方分权,中央集权。(3)选官上:由财产门第到公开选拔。(4)核心:皇权至上,实行独裁统治。【课堂训练】1唐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表现为()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科举选拔官吏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 B C D2、(xx年龙岩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设立军机处C废丞相,设内阁 D确立三省六部制3、(xx年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A王位世袭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C选官制度 D监察制度4、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A加强尚书省的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B众设宰相,分割相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5、“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郡县制皇帝制三省六部制A B C D6、(xx年广东省高三第三次六校联考)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一时期应是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7、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8、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9、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0、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 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B. C.D.【课后强化练习】1、(xx山东文综)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2、(xx安徽卷,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3、(xx福建卷,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4、(xx苏、锡、常、镇一调)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这一建议在汉武帝时得到实施,即()A分封制 B推恩令 C节度使制 D郡国并行制5、(xx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B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C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D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6、(xx江苏历史卷,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7、(xx江苏历史卷,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才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10、“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课堂强化练习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在秦朝时已经形成,不符合题意,是在唐朝前期形成的,符合题意。【答案】D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抓住时间“隋唐时期”、内容“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两个重要信息。【答案】D3、【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中“国家政体”“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4、【解析】本题要求比较唐宋时期削弱相权的共同策略,众设宰相,分割相权。【答案】B5、【解析】材料中涉及皇帝制度、分封制、郡县制,但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答案】C6、【解析】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基本确立了中国的版图,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中国民族基本形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应是秦汉时期。【答案】C7、A 8、D 9、C 10、D课后强化练习答案答案:1、C 宋朝时设置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为制约宰相,又分别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掌行政、军政和财政,以分割宰相的权力,其目的是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3、B 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三项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制不属于监察范畴。4、B5、B 谏官的职责从唐代评议皇帝得失到演变为宋代评议宰相是非,反映了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和相权权力削弱的趋势,即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故B项正确。宋代谏官监督宰相,显然不对宰相负责,排除A项。唐代谏官可以评议皇帝得失,说明谏官主要是为了纠正皇帝的过失,也表明了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排除C、D两项。6、B 由“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可知“时”郡国并存,仅凭此即可知“时”乃西汉初期从而选出B。7、C 这首诗四句,每句都是解题信息点。前两句的大概意思是说世代相传的贵族子孙登上高位,而杰出的人才却沦为下级官吏。后两句对前两句的现象阐述原因,即地位权力使得这样由来已久,已经不是一个朝代的事情了。这四句缺失任何一句或者不理解任何一句都难以解题。理解诗意之后,则可知,科举制是为解决这一现象的应予排除,A、B是不会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也应排除。8、D 题干指明郡县制为“公天下”的开端,显然是指在用人制度上由贵族血缘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故D项符合题意。9、D 10、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