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政治下册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财政和税收的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国民收入及其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纳税人的基本含义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组织财政收,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使社会全体成员都树立依法纳税意识,并做到自觉纳税,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措施。具体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财政收入与支出范围;税收、纳税人的基本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2、理解标: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3、运用: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意识,并做到自觉纳税。二、能力目标 1、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为什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2、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学会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回答下面的问题:“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财政收支平衡只能提大体平衡,不可能是收支绝对相等”。3、理论联系实际说明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用自己了解到的社会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三、觉悟目标 1、通过本课第一节(国民收入的的分配与财政)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与作用;2、通过本课第二节(税收和纳税人)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以自觉依法纳税为荣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1.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2. 财政的作用 3. 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4.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学难点】1.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2.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含义 【课时安排】共8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3课时,复习与练习可2课时。第一课时 国民收入的分配【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识记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含义;2、正确理解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二、 能力目标:掌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三、觉悟目标:热爱劳动人民,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教学重点】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原则。【教学难点】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阅读法 问题教学法 讨论法 讲练结合法 计算法 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CAI课件。【学生活动设计】课堂活动:自学讨论小结课外活动:收集资料,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应该怎样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什么是经济?经济活动由哪些环节构成?各环节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回答(略)。教师归纳: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四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同时,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推动或阻碍)。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第五课是经济四环节中的第二环节,即分配。讲授新课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一、国民收入的分配展示课件:画面:各种票证图。材料:在80年代以前,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几乎离不开各种票证。到商店购物,除了付钱,卖粮食要凭粮票,买布买衣服要凭布票,买油要凭邮票,买肉要凭肉票。其他消费品如蜂窝煤、炉具、肥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烟、家具等都要凭票购买,甚至春节期间城市居民凭证每人只供应250克花生、150克瓜子。教师提问:出现材料中的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归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产品严重短缺,不用票证就难以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最基本的供应。然而,单凭票证并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产品的总量,才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保证。1.社会总产品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页第1、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展示课件:(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2)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讲解:问题(1),展示课件: 物质形态 社会总产品各生产部门生产的产 (使用价值) 两者是统一的品总和有两种形态 价值形态 社会总产值 (用货币表示)问题(2),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中,社会总产品是重要的指标,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必须用社会总产值的指标。2.国民收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页第3段,思考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展示课件:(1)什么是国民收入?(2)努力提高国民收入有什么意义?(3)如何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4)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关系如何?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讲解:问题(1),展示课件: 实物形式 = 社会总产品-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余下的净产品国民收入 (使用价值) (一年内) (同期) (新增加的产品)(两种存在形式) 价值形式 = 社会总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余下的净产值 (货币表现) (一年内) (同期) (新创造的价值)问题(2),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的标志。问题(3),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有四条。一是通过增加劳动者数量;二是延长劳动时间;三是提高劳动强度;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根本途径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一方面增加产量,一方面尽可能的降低消耗,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问题(4),展示课件:社会总产品 扣除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净产品,用货币表示 用货币表示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 扣除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3.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页4、5段至第5页第一段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展示课件: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是什么?按实际用途它又分为哪两个部分?什么是积累?积累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国民收入中要有积累部分?什么是消费?在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国民收入中要有消费部分?学生看书、思考、回答后,教师展示课件: 扩大再生产 积累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社会物资储备 国民收入 国家行政管理 国防 公共消费 消费 科、教、文、卫事业 社会保障 个人消费-即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消费4.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5-6页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展示课件:为什么说积累和消费存在着一致性?为什么说积累和消费之间还存在着不一致性?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学生看书、思考、回答后,教师分析:问题,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产量是既定的,积累与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因此,二者之间又有对立的一面。问题,第一,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有所增长。分析这个问题时应向学生讲清这样三个问题:一是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的原因;二是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的方法;三是积累和消费增长的程度。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只让积累增长,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发展的速度,增加积累也就会落空。如果只让消费增长,用于消费的部分过大,把生产成果“分光吃尽”,那么生产的发展就会缺乏后劲,最终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既不能重积累,轻消费,也不能轻积累,重消费,而要兼顾积累和消费。怎样做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呢?这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只有社会生产发展了,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请同学们看图一。1978年我国的国民收入是3010亿元,而1988年是11533亿元。国民收入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其原因是十年间社会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前面已经讲过了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才有可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请同学们看图二。在图中我们看出,我国1978年国民收入的积累率是34.6%,1988年国民收入的积累率是34.1%,他们大致相同。但是,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因此,1988年的积累额是1978年的3.72倍。从图中我们看出,我国1978年国民收入的消费率是65.4%,1988年国民收入的消费率是65.9%,他们也大致相同。但是,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因此1988年的消费额是1978年的3.89倍。总之,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是1978年的3.8倍。所以,1988年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也随之增加,是1978年的3.72倍;由于消费的部分也随之增加,是1978年的3.89倍。 图(一) 图(二)在图(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中,我国的国民收入积累率一直稳定在34%左右,而消费率也一直稳定在65%左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践证明,当时积累和消费的这种比例安排是合理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安排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时,要确定适当的积累率。那么,什么是积累率呢?什么样的积累率才是合理的?确定积累率高低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上的这部分内容进行思考并回答。教师归纳讲解:积累率是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积累率的计算公式:例如:1985年我国的国民收入是7498亿元,其中积累基金是2684亿元,请问:1985年的积累率是多少?消费率是多少?通过计算我们便可以知道,1985年的积累率是35.3%,消费率是64.7%.那么,什么样的积累率才是合理的?确定积累率高低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们看图(三) 最高界限 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保证原有人口和新增长人口的积累率 当前消费水平不能降低) 最低界限 保证国家的生产规模有所扩大 (保证原有的和新加的劳动者就业所需的平均技术装备程度不能降低从图(三)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积累率的提高应该以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为前提;反之,消费率的提高应该以保证国家的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为限度.明确了积累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合理的积累率就应该在这最高限和最低限之间.具体看一个时期内积累率多高才算合理,必须综合考虑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各个时期的固定积累率。第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教师提问(展示课件):什么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积累基金为什么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消费基金为什么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相一致?学生看书、思考后,教师展示课件: 国民收入 价值形式 积累基金 消费基金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物质形式 国民收入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国家、企业必须有一定积累,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课堂小结本课时围绕一个中心即国民收入的分配,三个概念(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对关系即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展开了较详细的分析。扩展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多层次、不平衡;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虽然在逐年提高,但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消费的最高限也是积累的最低限,即要使生产规模逐年有所扩大。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巩固新课展示课件:单项选择题1、我国国民收入的价值表现形式是 (B) A当年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B当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当年物资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价值的总合。D一年内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货币表现。2、在社会总产品中,国家用于救助贫困的那部分属于 (C)A补偿基金 B社会消费基金C社会保险基金 D个人消费基金3、用“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这句话比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表明 (C) A要先积累后消费 B国家必须增加消费,才能发展生产、增加积累C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D积累和消费是一对互为消长的矛盾,国家不应干涉,要让其自我调节4、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我们强调“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这条方针主要说明(D)A国民收入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和消费。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C在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把提高消费水平放在第一位D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积累与消费两者不可偏废课堂练习辨析题:要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就必须提高积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参考答案:(1)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2)国民收入用于积累的部分,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积累是扩大再生产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保征。但积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必须恰当。太低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太高了,也影响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的保障。是否要提高积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要从实际出发。(3)在积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也能加快经济发展。可见。笼统地认为要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就必须提高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是片面的。板书设计 社会总产品 含义 国民收入及其最终用途 与社会总产品的关系 国民收入的分配 积累 最终用途 消费 都有所增长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同国民收入相一致 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