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55733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 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是:“至于那些贫穷人家,父母年老,妻子儿女瘦弱不堪,逢年过节无钱祭祀祖宗鬼神、赠人路费、聚集饮食,吃喝穿戴都难以自足,如此贫困,还不感到羞愧,那就没有什么可比拟的了。”“没有隐居岩穴却有着奇士的行为,而长期处于贫贱地位,妄谈仁义,也足以值得羞愧了。”材料体现了作者对追求财富的鼓励。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2清代有学者提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材料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元代分省建置黄河之险长江之险失流贼起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即可排除A C两项,选择D项;元朝的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B项。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行省制度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其所盛种粒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其描述的是一种播种的工具,B项是耧车,是西汉时发明的一种播种工具。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4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 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 D农业的精耕细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指的是用青铜做武器,“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指的是用铁做锄、斤等工具,用来进行耕作,显然是讲用铁器做农具,但没有说到铁器是最早用做农具,故排除C项,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到武器和农具的材料来源,不能说明手工业发达或农业的精耕细作,排除B D两项。故选A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冶铸业5英国公使马戛尔尼在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交通通讯工具落后 D.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的大意是中国人对外界了解得很少,其根本原因是应从经济考虑,即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6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的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但是这在战国纷争时代,确属“逆势而动。故选A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7有人这样评价一部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无论是政治理想、生活理想还是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都围绕着民生境遇和人生境界,体现着对于人及其命运的终极关怀。”这部著作应是( )A.诗经B.离骚 C.窦娥冤 D.红楼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评价的内容来看,其有效信息是:歌颂劳动人民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于人及其命运的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而体现这两点的,非诗经莫属。故选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诗经8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造成国内手工业者失业,传统的手工业开始衰败,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9“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是( )外部的冲击中国的回应A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提出农民的理想追求B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C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界与民众展开救亡图存斗争D八国联军侵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外部的冲击挑战,刺激中国的回应,回应又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依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农民的理想追求,天朝田亩制度带有空想性和落后性,故排除A项;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故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其直接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利,根本目的是为实现民主共和制,故与八国联军侵华没有直接关系;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救亡图存,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故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10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曾登载:“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 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可推论出上海创办报纸的目的是( )A.娱乐大众 B.传播商业信息 C.宣传政治主张 D.报道国内外大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以看出创办此刊物的目的是让买卖双方都知道商业信息,以免发生“架买空盘”现象。故B项符合题意。A C 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选B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报刊业11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等级陋习而且促进了民主平等思想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A B D三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文字含义并未体现。故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2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意是陈独秀对未来理想中国的设想,取欧美文明的精华去其糟粕部分。材料表明的是对未来的期待,而不是对过去的反思,排除A项;对欧美要先跻身其中,可见有追求的一面,排除B项;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13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以及新潮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据此分析可得出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故选B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习俗风尚的变革14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大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C.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腊子口”“六盘山”“陕甘军民”“征师”“吴起”等关键信息,反映了红军的长征和胜利,B项正确。A项是国共合作,并未到达陕北;C项错误,抗战时期八路军深入敌后进行武装斗争;D项错误,说的是解放战争的情况。故选B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5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可以排除A B D三项。淮海战役使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基本被消灭,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崩溃。故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6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尚未召开全国人大,政协全体会议被赋予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随着全国人大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故选D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辟政治建设新阶段17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析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在二战后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紧密,西欧国家加强经济联合的要求产生,但影响西欧经济联合的首要因素是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导致宿怨较深尤其是法德两国,因此法国首倡舒曼计划意图在于以经济合作化解政治矛盾与宿怨,实现地区永久和平以有利于经济发展,故直接原因为A项屡遭战争重创的影响。B项只有一个有利条件,C项表述错误,西欧六国中法德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几国,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兴力量的崛起欧洲人的欧洲18“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A强调国家垄断,反对私人竞争 B强化国有企业,发展公有经济C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D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题干主旨意思,实际是主张通过限制独占性质的企业(包括本国和外国企业)以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家生计,这并不代表他反对自由竞争,也不代表其要求扩张国营经济,和其强调不强调民族独立没有关系,因为他所提到的企业既有本国企业,也有外国企业。故选C项。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19“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C.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D.确定了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强调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故选C项。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发展20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答案】B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从农村到城市21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 )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 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 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无事袖手谈心性”反映了对宋元以来空谈心性的理学的批判。故选B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理学受到批判22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欧元不仅仅使欧洲单一市场得以完善,欧元区国家间自由贸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A选项正确。B项中“消除了”的用语过于绝对化,C项说法过于片面,D项欧洲在世界经济中未处于领导地位。故选A项。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欧盟23帕尔墨和科尔顿在近现代世界史中说:“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和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作者的主旨是( )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B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劳动人民团结起来革命是改善处境的主要方法D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尽管工业革命会给人们带来难以忍受的冲击,但随着“城市和工厂”的发展,他们的处境将会大大改善。即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相左,B 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D项。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蒸汽的力量大工业的狂飙时代24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油价下跌了129 %,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苏联趁机大量出口石油,联系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长期优先发展国防重工,对出口石油的依赖必然造成其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失衡,最终因为美国的操作而遭受损失,故A项正确。故选A项。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苏联的改革25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企业和贸易的存在。”该政策的实施( )A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C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D使这一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中“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企业和贸易的存在”指的是新经济政策,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是间接的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A项。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二、非选择题26(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材料二: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材料四:xx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11天,84场活动。 人民日报:习近平访欧架起中欧友谊之桥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6分)(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外交建树。(8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4分)【答案】(1)方针: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2分)影响: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迅速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保障国家利益);不利于与更多国家的正常交往(局限了打破封锁的战略战术)。(4分)(2)原因:解决财政困难,解决国家周边的安全防务问题,与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的转变。(4分)(3)背景:改革开放的深化;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分)建树: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列举重大外交事件也可。)(4分)(4)建议: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作为;树立大国的战略思维,和平崛起(中国国际角色认知的转变);做负责任的大国。(4分)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外交政策的调整、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数据依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12分)【答案】趋势:总体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80年代以后城市化发展迅速。(4分)因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工业化迅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国家城市发展政策的正确导向。(8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从题干中的统计信息可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总体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80年代以后城市化发展迅速。第二小问,主要抓住时间信息“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行引起中国的一系列变化,从城乡改革、对外开放、政府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方面分析。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对外开放的格局28(16分)市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日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材料二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材料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6分)(2)材料二反映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材料三的观点的。(6分)【答案】(1)特点: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装等服务设施;(6分,每点2分)(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变化: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3)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足以证明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主要是指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装等服务设施。(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材料中的“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的新现象是指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反而滞销,卖不动。第二小问,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只能是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的性价比当然不高,所以也就造成了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反而滞销,卖不动。(3)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足以证明材料四的主要观点指的是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加速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为了实现这一观点而做的努力主要包括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21世纪初。其中,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历史性的跨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