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55515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残暴C汉族人民的反抗 D战争不断发生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靠落后的制度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初期各种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答案A2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豪强地主隐瞒赋税农民负担沉重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 BC D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改革的必要性,四个选项都是造成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或表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是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的主要原因。答案A3下列对北魏统治者在公元439年后面临局势的表述,错误的是()A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B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C社会矛盾相对缓和D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解析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此后一段时间内,北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因此C项错误。答案C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之间的矛盾A BC D解析宗主督护制是北方的社会实际与拓跋贵族的需要相结合产生的。在这一制度下,出任宗主的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这些豪强地主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大地主,它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族大地主的需要。因此,叙述不正确。答案A5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改革了本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解析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答案B6孝文帝继位后,决心大力推行社会改革,改变社会状况。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A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B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C借鉴汉族的统治经验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解析基本出发点即根本目的。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可知,孝文帝作为国家统治者进行改革,其根本目的自然是巩固其本阶级的统治。答案D7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解析考查材料分析能力。材料说明太武帝并不珍惜非鲜卑士兵的生命,据此可判断太武帝对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答案A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国古代重要土地制度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的均田制,就是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受田的农民要承担相应的租调杂役。北魏采取这种土地制度,目的在于把流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加速了北方各族生产方式的封建化,实质上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答案B9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建立三长制迁都洛阳A BC D解析从时间看,484年实行俸禄制,485年推行均田制,495年迁都洛阳;从事件的联系看,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实行的,因此应在均田制之后。答案A10“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主要反映了孝文帝改革()A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B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C推行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D奠定了重新走向国家统一的基础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的勃兴的原因之一,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活力。答案D11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变革B都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D都使统治中心发生了转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涉及军事改革,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实行的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排除B项;两次变法都使国家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C项正确;商鞅变法没有迁都,统治中心未发生转移。答案C12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令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B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C提倡鲜卑人说汉话D在朝廷上不说汉话者免官解析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法令只是规定官员在朝廷上不得说鲜卑语,违者免官,但不包括其它场合。答案B13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不包括()A检查户口 B征收租赋C监察官员 D推行均田制解析三长制的实行,是为了配合均田制的实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C项不在其职责范围之内。答案C14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C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解析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书。耕、耙、耱是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工具,齐民要术将它放在开篇,可见精耕细作技术在农业上的重要地位。答案A15汉族与鲜卑族在书法方面融合而形成的书体是()A楷书 B隶书C魏碑体 D行书解析孝文帝改革提倡佛教、刻立石碑,客观上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魏碑体”。答案C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政治制度解析迁都洛阳前,北魏的政治中心在僻处塞上的平城,这不利于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合作。洛阳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带,迁都洛阳最有利于北魏统治者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答案A17齐民要术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古代农书。这部著作介绍了谷物、蔬菜、果树和林木的栽培方法,介绍了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方法,保存了许多畜牧业方面的宝贵资料。通过研究这部著作可以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北方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北方民族融合的成果北魏都城洛阳商业活动的兴盛A BC D解析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书,它没有介绍商业发展的情况。答案A18我们之所以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解析评价一场改革的标准,一般看它是否顺应历史的潮流,是否促进了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主要看其对某一阶级或集团的影响。答案A19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主要是()A北方民族大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的内迁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解析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影响的结果,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答案A20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解析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均田制实施的目的在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表现为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调制。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其中第21题13分,22题14分,23题13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宗永兴中,频有水旱,诏简宫人非所当御及非执作技巧,自余出赐鳏民。神瑞二年(415年),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帝以饥将迁都于邺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即均田令):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不种树者为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孝文帝颁布的均田令中,“均”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均匀、公平,二是皆、都、全部。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恰当?说明“均田”的含义。(4分)(2)均田令对土地的分配是如何规定的?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3)均田令的性质是什么?联系其背景和内容,分析其全面推行的原因。(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均给天下民田”可知,“均”的含义是第二种解释,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男夫”“妇人”“奴婢”“丁牛”都可以分到土地得出“均田”的含义。第(2)问主要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来回答,但要加以简单概括,避免直接翻译原文。回答第(3)问需要回归教材,从当时北方长期战乱,人民希望稳定生产,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均田方案顾及各方面利益等方面来分析原因。答案(1)第二种。含义:凡有劳动能力的人以及部分耕牛都可以分得土地。(2)规定: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土地分露田和桑田两种;农民、奴婢、官吏均受田,耕牛受田;因轮耕而加倍受田。(3)性质: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原因:在均田制推行之前,北魏农业生产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实施改革方案符合北方生产力发展要求;它的推行,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较好地协调了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大量流民得以安居农耕;它规定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这就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和劳役需求,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任答四点即可)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鲜卑人胡服像孝文帝出行图材料三(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所叙述的内容中蕴涵着哪几种社会矛盾?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4分)(2)材料二揭示了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方面?(2分)(3)通过材料三分析北魏后来衰落的原因。(4分)(4)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材料一反映了北魏政府用封建生产方式统治广大汉族人民,反映了民族矛盾掩盖下的阶级矛盾,据此可回答第(1)问。第(2)问反映了鲜卑人服饰的变化,是孝文帝移风易俗政策的结果。材料三反映了北魏统治者对人民剥削的沉重,这导致了阶级矛盾的尖锐,是北魏衰落的主要原因,据此可回答第3问。第(4)问要求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认识鲜卑文化的发展,要树立一个观点,即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交流的结果。答案(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2)移风易俗,改穿汉服。(3)统治阶级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和民族矛盾尖锐也是重要原因。(4)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逐渐融为一体。2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成功的改革总能给后人无尽的启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据史记商君列传整理材料二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凡男年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女20亩。奴婢同样受田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及身亡,须还田于官。此外,初受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孙,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奴婢五口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受田后不准迁徙。据中国民族史整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实现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是什么?(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改革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3)两次改革都取得了成功。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4分)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第(1)问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作答。材料一介绍了商鞅变法在地方管理及奖励军功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这成为秦国“富国强兵”的法律保障。第(2)问需要比较两次变法的土地制度,即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再比较土地分配上的具体规定即可作答。第(3)问需要考虑到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答案(1)原因:以严密的法律措施为保障,采取赏罚分明、执法坚定的态度,围绕提高耕战的积极性制定变法措施。(2)相同点:改变土地所有制关系,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土地所有制关系。不同点:商鞅变法允许土地买卖,北魏孝文帝改革禁止土地买卖。(3)通过改变土地关系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从法律上给予其有力的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