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54440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纲定位考点分解关键词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审清题干要求、定位信息区域、圈画关键词语、归纳总结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语言特点、结构特点、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文体特征、表现手法考纲定位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论性语句、概括性语句、典型事件、细节描写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社会价值、社会影响、主题思想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考纲定位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人生价值、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者经历、时代背景、作品影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质疑精神、科学合理高考概况1.题目形式:课标全国卷为4小题(1个多选题,3个简答题)。2考频分值:近年来课标全国卷一直考查传记,总分值25分,其中选择题5分,探究题8分,中间两题6分。3命题热点:文本记述的人物多为潜心钻研的学者,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追求卓越的科学家,体现时代精神、充满爱国情怀的重要人物或集体。命题趋势探究题仍将是命题的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仍将是重中之重。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相关链接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第六版)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摘自戈革玻尔集)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_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_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_【知识导图】【核对反思】1【解析】本题考查对传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不够贴切。B项,记述玻尔的贡献,正确。C项,“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不正确,文中是说“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D项,“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不正确,原文中说是“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E项,记述了玻尔的重要贡献,正确。【答案】BE2【解析】本题考查对事情的原因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确定答题区域,仔细分析该答题区域,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即可。从文本的前四段寻找答案。【答案】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3【解析】本题考查对以传主为代表的团体的优秀特质的概括。紧扣该团体与众不同的特点,特别要在与爱因斯坦的比较中思考该团体的特质。【答案】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4【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在结合文本的同时,答出自己的见解。【答案】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文本阅读导引一、传记的文本特征传记的定义和分析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也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传记作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是传记的生命,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故传记也有一定的史学性。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里面;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二、传记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人物传记一般要介绍传主的人生经历,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品既可对传主的人生经历做纵向的叙述,也可抓住传主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功绩做横向的叙述。人物传记以刻画人物特征为中心,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传记末尾一般总述传主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叙述人生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和抒情。2刻画传主的方法人物传记以记叙传主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重在刻画传主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传主的肖像写人。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2)通过传主的语言写人。传主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能表现传主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3)通过传主的行动写人。传主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展示传主的性格和心理活动。(4)通过传主的心理写人。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传主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动作暗示等。(5)通过传主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传主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传主的性格极为有用。(6)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人。根据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传主的性格更加鲜明。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传主,又叫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三、传记整体阅读的技巧读懂文本,是阅读传记类文本的第一步。那么,如何读懂传记类文本呢?1看背景任何一个人的个性禀赋、思想观念、志趣追求都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与成长环境等的影响。阅读传记作品,应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有的传记,可以通过作者的叙述来把握传主生活的背景,如xx年课标全国卷谢希德的诚与真,阅读时就可以结合文本来了解;有的传记可以通过注释来进行了解,例如2011年广东高考梁宗岱先生一文,文后的注释就告诉了我们梁宗岱的生活年代以及对他的评价。2理思路任何文章都有其行文思路,传记在这一方面更明显。传记类文章,一般按照时间顺序行文,我们可以标示出那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样,文章的线索就清晰了。如xx年辽宁高考克罗齐的求索一文中,1883年、1886年、1902年、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1925年等数字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文章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记述其事迹的。3明事迹人物传记,离不开对人物事迹的记述。拿过一篇文章,要明确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准确把握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立体地了解传主的为人,进而客观公允地评价传主的思想、品格与功过。如xx年课标全国卷谢希德的诚与真一文就记述了谢希德回国、谢希德在表面物理研究中的贡献、谢希德独特的宣传方式、谢希德对丈夫的深情、谢希德求真务实的精神等几个方面,通过这些事迹,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其品质与精神。4知观点在传记中,观点来自两个方面,有的是来自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有的则是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表明观点的句子大都是议论性的语句,抓住这些语句,就可以明确作者或者他人对传主的观点态度。如xx年辽宁高考克罗齐的求索一文中,47段的第一句以及最后一句就属于这样的句子。四、传记阅读导引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初掌浙大谈永生竺可桢早在复旦大学读书时,就坚定了“科学救国”的思想。1910年,他以第28名的成绩考取了第二批留美的庚款生。这年秋天,他乘坐“中国号”轮船来到了美国。在填写入学志愿时,竺可桢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农学。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万事以农为本,学习美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无疑是回报祖国的最好选择。就这样,竺可桢进了伊利诺州立大学农学院。三年后,他又入哈佛攻读气象学。他对台风的研究当时就引起了美国同行的重视。1918年夏,在哈佛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的竺可桢拒绝了美国多所大学的邀请,回到了祖国。他本想从事气象工作,但当时国内唯一属中国人管理的气象机构中央观象台步履维艰,最终,竺可桢选择了高校。他先是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两年,随后接受郭秉文的邀请,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并趁东南大学筹建之机,创办了高等学校第一个地学系。1927年,中央研究院成立。竺可桢应蔡元培院长之邀,筹建观象台,建成之后被聘为气象所所长。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为中国的气象事业而奋斗。竺可桢全力以赴,经过几年苦心经营,终于把钦天山北极阁建成了当时相当理想的一处气候科研基地。1933年浙大校长郭任远处分抗日游行的爱国学生,激起师生的强烈不满,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驱郭”运动。蒋介石急着物色一位有声望、有成就的人去接任,以平息家乡的学潮。陈布雷等人向他推荐了竺可桢。竺可桢希望这不是真的:一则他不愿放弃自己献身科学的理想,放不下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二则大学校长事务繁杂,又要同官场打交道,他自知不善亦不屑于官场应酬。蒋介石召见他时,竺可桢没有马上允诺。他说:“这事我自己也需考虑。”可竺可桢知道浙大急需一位励精图治的校长。正值踌躇之际,陈布雷的弟弟陈训慈来函劝他:“浙省文化近来退化殊甚,需一大学为中流砥柱。”这句话让竺可桢凛然为之一动。于是,此后的十三年,竺可桢的工作重心不再是科学研究,而是学校教育。1936年4月25日,竺可桢正式走马上任。下午竺可桢发表就职演说。他旁征博引,从越王勾践雪耻、五代钱氏保浙、明代于谦抗倭,谈到明末黄梨洲、朱舜水的遗训:“一方为学问而努力,一方为民族而奋斗。”他的广博和深邃折服了浙大的师生。面对热血青年学生的欢欣鼓舞,竺可桢又将话题引向现实:“有知识有血气的青年,早已感到国家情势危迫。近百年来,列强侵略进行不息,中国不能发奋自强,以致近几年国家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一席话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也赢得了学生们的拥护。竺可桢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为了聘请好教授,他凭借多年来留学美国及在教育界、学术界的关系,四处联络。他动员留美老同学,分别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造诣很深的胡刚复、王加盟;挑选东南大学时的同事梅光迪和自己的高足张其昀来浙;留用了浙大的陈建功、苏步青等人,并把因反对前任校长郭任远而离开的张绍忠、何增禄、束星北等人一一请了回来,何增禄回来时还带来了时在山东大学任教的王淦昌竺可桢还着手改革了学校管理。他以教授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学校一切事务均经校务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教授代表则由全体教员民主选举产生。1936年9月,国立浙江大学日刊创刊,举凡学校的大政方针、重要决策应尽快通过各种途径传达给全校师生。经过改革,浙大很快呈现出民主和谐的新气象。经过竺可桢的努力,学风不久就得到了改善,浙大很快步入正轨,而且因为名教授云集,而名望大振,当年招生时,考生蜂拥而至,出人意料得多。(节选自人物杂志:竺可桢:在炮火中护持大学理念)【思维导引】1联系竺可桢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感知其思想、性格。文章中,竺可桢坚定“科学救国”的思想,_等举动,都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形势有关。因此,分析竺可桢的思想境界和形象特点,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环境。2从竺可桢执掌浙大前后的心路变化感知其人格的魅力。竺可桢得知自己被推荐为浙大校长时,他希望_,因为他_,但是当他得知浙大急需一位励精图治的校长时,他就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学校教育中。竺可桢为了祖国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其人格魅力彰显在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因此,分析竺可桢的思想境界和形象特点,离不开他的经历和心路历程。3从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中感受其人格的魅力。(1)作者详写了_和_的典型事件,通过这两件具体的事件,彰显了他的科教兴国的爱国豪情和教育改革的魄力。(2)文中“在填写入学志愿时,竺可桢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农学”这一细节描写,更生动地表现了竺可桢_的思想特点。(3)文中写竺可桢在浙大的就职演说时,引用了两段竺可桢自己的话,这两处引用不仅_,而且展现了竺可桢的思想观点。(4)文章的最后一段是作者_,表明竺可桢在浙大改革中的巨大作用,这对分析竺可桢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答案】1.在哈佛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拒绝了美国多所大学的邀请而回到了祖国2不是真的不愿意放弃自己献身科学的理想,自己不善亦不屑于官场应酬3(1)竺可桢留美选专业出任浙大校长(2)祖国利益至上(3)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性(4)对竺可桢在浙大改革的评价考点一分析综合考向一筛选并整合信息所谓“信息”,就高考实用类文本而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而是表现为文中现成的词语、句子,或者是藏在语句里面的深层含意,或者是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的意义。所谓“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的要求及其提供的信息,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题干信息与语言材料信息对应的信息源。所谓“整合”,即调整组合所选信息,把筛选出的有用材料按要求分类,用准确的语言把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总结概述。高考对于“筛选并整合传记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1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2结合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概括。4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典例剖析(xx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使邓叔群深受伤害”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是“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B项,“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的说法不正确,导师“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E项,“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错误,文中是说“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答案】CD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现实因素”在文章的第五段,“思想基础”,在文章的第五段及相关链接。【答案】现实因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思想基础: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五段、第六段都有信息。【答案】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与概括。回答时应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描写邓叔群“爱国”的“突出表现”的相关语句,再归纳概括。【答案】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方法归纳1“三步”解答筛选并整合信息第一步:浏览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要依据筛选标准,感知全文,筛选重要信息。第二步:比较辨别。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与次要,辨出现象与本质。通过比较辨别,选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第三步:调整组合。对提取的重要信息进行调整组合。要依据题干要求,将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调整顺序;要按题目要求,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加工。2筛选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四技巧(1)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解答问题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应该严格按照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切合要求的答案。(2)善于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比较贴近。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3)整合概括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它们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句,即所需答案。另外,筛选就是归纳,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如果不止一点,往往要分点列举。这样的筛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筛选,没有归纳的筛选叫摘抄。(4)因分赋点,分条陈述要特别防止过度答题,即考生因怕漏掉答题要点而信奉“多答比少答好”的原则,过度答题,以致出现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的情况。对型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张铿铿的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70年代初,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xx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八十多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余光中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有删改)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解析】B项,“内心非常不愿意”程度过深;C项,虽然种种原因使他心力交瘁,但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表述不当;E项,“对女儿的深切怀念”于文无据。【答案】AD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余光中成功的因素,需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如:主观上从小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勤奋好学等;客观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等。【答案】 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答题区间在文章前5段,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概括即可。【答案】形式方面,他的诗歌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他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韵律的影响,同时融入了西方音乐的节奏。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国家落后的屈辱,对大陆的深情,对家人的愧疚,对自己的质问,客居他乡的孤独等。诗歌中充满了别离伤感的色彩,以及作者的思国怀乡之情,特别能打动人。4余光中为传主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标题,记录了他的日常工作生活状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余光中“逍遥”的看法。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逍遥”意为“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本题的答题区间为58段,提取其中可以体现余光中“逍遥”的内容,归纳总结即可。【答案】创作中随缘。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生活上童心未泯。在故地重游时,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不再质问自己,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纠结,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考向二分析概括传主形象传主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必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人物。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应该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对传主形象的考查,高考中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要求考生概括传主的突出事迹;二是概括或者分析传主形象的特点、个性或品质;三是要求概括分析传主个性的形成原因。典例剖析(xx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飞虎将军”陈纳德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1942年(原卷如此。应为“1941年”。编者注)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相关链接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当即决定”,说法不正确,由原文第二段“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可知陈纳德先进行了考察,并未“当即决定”。B项,“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说法不准确,根据原文“相关链接”,“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可知B项应是“最宝贵表现之一”。E项,“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的是陈纳德,而不是飞虎队,由原文倒数第二段“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可知。【答案】CD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答此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紧扣“作为军事家的表现”这一点;其次要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相关内容应在文章的第三至六段;最后要分条概括,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如:“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志愿队组建成功”“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仰光的连续空战”等。可从两个方面概括:一是实战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二是理论方面,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答案】“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警报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争以及日机袭击仰光的时间。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人物的分析评价。答题时要紧扣“人格魅力”四个字,从一系列具体事件中概括出陈纳德的精神特点。同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包括“相关链接”部分。从多角度分析,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答案】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_【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从“半个中国人”入手分析,说明陈纳德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答案】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机会;率领飞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辉煌的顶峰;率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生死与共,结下深厚的友谊;受到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和中国女子陈香梅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方法归纳一、概括传主事迹的方法二、概括(分析)人物形象“三步走”第一步梳理事件就是先梳理出文中主要事件,从事件中来概括主要事迹,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形象(性格)。还要区分文本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第二步思考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和形象(性格)。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文本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主要人物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第三步关注主要人物与各方面的关系即要从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主要人物的事迹和形象(性格)。“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是理解写人类文本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主要人物。要理解主要人物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别要注意其他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三、分析人物个性形成的方法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人物的人生经历。2从基本事实分析原因,可从主观、客观两个角度思考。从人物自身方面思考,这是主观方面;然后再考虑人物与他人的关系,需要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型训练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