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50781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2.理解并掌握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3.掌握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以及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代表人物的主张。4.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如诗经、屈原的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等。德育目标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5.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取得许多世界领先的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值得我们自豪。能力目标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教学重点1.老子和孔子的主张及其影响。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盛况。3.文学、艺术、科技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和对他们的评价。教具准备1.投影仪。2.有关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3.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2.比较法:在向学生介绍各种思想主张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流派、不同主张的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认识。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堂构思本节知识内容多、头绪多,但无论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都应突出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在讲授思想、文学等内容时,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特征紧密结合。另外还要注意其他几点:一、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尤其应注意不要平均分配教学时间。二、注意梳理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对于理性知识内容,关键是要激活学生思维,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注意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火花。在探讨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尺度和时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之一:导入语例示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逐步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新旧交接的过渡阶段。在历史转折的前夜,经济、政治上的剧烈变化,必然要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上来。从而涌现出一些灿烂夺目的思想文化成果和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一是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出现,二是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盛况。之二:问题式导入教师提问 我们曾经用四个“大”,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作过一个高度的概括,请问是哪四个“大”?学生回答是大变革、大分化、大动荡和大发展。教师提问这四个“大”又作何解释呢?学生甲回答大变革指的就是当时社会新旧形态的更替,是最根本的历史特征。学生乙回答大分化是指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在旧的社会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也就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地主阶级的出现。学生丙回答大动荡是指战乱以及战乱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学生丁回答大发展指的是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统一步伐加快、社会日益进步。教师过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经济政治都取得了迅速地发展进步,而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大发展的时期。那时候,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争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文化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切实感受一下这种景象。板书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老子和孔子教师讲述在社会大变革的年代,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为“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我们首先来学习在春秋时创立的道家和儒家学说。板书 1.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教师讲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张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一书里。老子的学说比较深奥,其核心是“道”。他把“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本源。投影显示道德经摘要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出来的)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就是无形、无象、无体的“恍惚”,也就是“无”)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业世界万物的本源)教师讲述学术界把老子的这种思想看作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简单地接触了老子深奥的想法之后,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老子学说的精华,即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板书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精华)教师讲述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地运动着,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关于这一点,老子有一句名言有没有同学能够讲一讲?学生回答这句名言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教师讲述很好。同样意思的话还有“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尽管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我们但仍应该从其中看到他的进步性。教师过渡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社会大变革的年代,代表各阶级、各阶层的思想家,都提出了符合本阶级、本阶层利益和要求的主张,身处在动荡年代的老子又代表了当时的哪一批人的利益呢?要知道这一点就必须了解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板书 b.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影响大)教师讲述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哪一件事不是它干出来的。他主张统治者要“无为”,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同时也使“民无知、无欲、无为”,这样才能使天下安定,政权巩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他反对儒家的“仁义”,同时也反对采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大家都过着简单的原始生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企图把历史拉回倒退的想法,是没落阶级在现实斗争中的一种精神寄托。而他的这种政治思想对后代政治有很大的影响。板书 2.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他的思想a.“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教师讲述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们应该对他影响深远的思想主张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在记录孔子主要言行的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孔子是如何对“仁”作解释的呢?学生回答孔子说“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人际关系。教师讲述请大家阅读课本P20上一段论语阳货关于“子张问仁”的引文以及对引文的注释。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讲“仁”“爱人”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板书 b.政治思想教师讲述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仁”“爱人”思想基础上的,书上是怎样表述的呢?学生回答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维护周礼;主张逐步改良。板书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维护周礼教师讲述孔子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政治主张,在当时战乱纷飞的年代是进步的;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孔子在政治上有保守的一面,但并不是顽固派,他在政治上尊崇尧、舜、文、武、周公,赞扬西周的制度,认为那时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他的这一思想并不是要历史倒退,而是反映了他对当时的现实不满,他认为旧的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希望当政者有所兴革。可见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既有一些具有进步意识的新思想、新观念,也有维护奴隶制的旧思想、旧观念。孔子生在新旧代谢的变动剧烈的时代,他是一只脚踏进新世界,另一只脚却还深深陷在旧世界里而拔不出来。他在思想上的这种矛盾,正是现实矛盾的反映。不过他的基本态度是为贵族利益服务,这是明显的。板书 c.教育思想与活动教师讲述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三十几岁时,孔子开始以讲学为业,他是最早创立私学的人之一,是第一个大规模招收弟子的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办学,即教育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在书上的小字所举的例子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板书 d.孔子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教师讲述 相传孔子晚年在鲁国整理一些文化典籍,其中包含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五部书,这在后来都成为儒家尊奉的经典,即“五经”。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编为论语一书,也成为“四书”中的一部。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封建正统思想,这些书籍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材,儒家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教师过渡 孔子经常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受到各国当权人物的款待,虽然他没有在政治实践上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但是在几十年的政治、教学实践中,孔子及其弟子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的儒家学派,揭开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板书二、百家争鸣1.概况教师讲述 从春秋中期开始,“学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渐打破,聚徒讲学和著书立说之风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此风蔚然,为诸子百家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巨大变革,战国时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便纷纷著书立说,阐述哲理、议论政治,并从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展开思想斗争,“百家争鸣”的局面遂由此而形成。在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有儒、墨、道、法等家。其中以儒、墨两家影响最大,并称“显学”,其次是道家,也是对抗儒、墨两家的实力派。板书 2.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教师讲述墨子创立了一个与当时儒家名气相近的墨家学派,这个学派在整个战国时代十分活跃。墨子开创的思想体系有十大内容。“兼爱”“非攻”“尚贤”是比较著名的主张。板书兼爱(核心) 非攻 尚贤教师提问其中“兼爱”又是墨子学说的核心,其他许多观点都是围绕“兼爱”展开的。那么何谓“兼爱”呢?学生回答“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教师讲述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正所谓:“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跟孔子所讲的“仁”不同,孔子的“仁”是有阶级性的。此外,墨子又从“兼爱”出发,提出“非攻”之说,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尚贤”的主张,反对王公大人的“无故富贵”,任人唯亲,主张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政治,所谓“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教师提问在了解了墨子的主要思想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他的这些主张呢?学生甲回答墨子的这些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学生乙回答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学生丙回答“非攻”的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教师讲述大家讲得都很好。战国时期,儒墨齐名,直到战国后期,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有“孔墨显学”之说。为何墨家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如何评价“兼爱”“非攻”等思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道1994年全国历史高考问答题,以此来加深印象。投影显示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学生讨论后,显示参考答案1.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2.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我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3.墨子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墨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教师讲述墨子出身于劳动者,自称“贱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有积极意义,但他的“兼爱”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过渡大约墨子谢世四年,儒家与孔子齐名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孟子降生在鲁国的一个附属小国邹。孟子曾就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他所处的时代,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地主阶级基本上巩固了统治地位。孟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张就是“仁政”和“民贵君轻”。板书 3.孟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教师讲述他继承孔子的“仁”的思想而有所发展,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张。他主张“政在得民”,强烈地反对暴政,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古代民主思想。他认为,得民心的做国君,失民心的国君是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而国君危害了国家的时候可以更换。教师提问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所谓“省刑罚、薄税敛”“勿夺民时”等正是这一主张的反映。请大家思考一下,孟子这种主张在当时有怎样的意义?学生讨论后,回答孟子希望统治者如此对待农民,一方面可以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这些对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和封建土地制度巩固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讲述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他所采取的办法是调和的,但他痛恨暴政,重视人民经济生活及其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是有进步意义的。孟子很有政治抱负,先后游历宋、魏、齐诸国20年,希望以其“仁政”学说辅佐大国之君。然而各国忙于攻伐之时,尽管国君都很尊重孟子,但终无人采纳他的主张。晚年的孟子只好回故里从事教育,著书立说。然而孟子提出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教师过渡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七十四中有一篇孟子荀卿列传,将孟子、荀子二人合传,因为孟子、荀子都是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人。在了解了孟子的思想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的主张。板书 4.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教师提问荀子有哪些主张呢?学生回答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的正常现象;他还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板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教师讲述荀子的自然观,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思想。他认为“天行有常”,认为日月、四时、风雨、寒暑、阴阳等自然界变化的现象,它们有自己的法则,但并没有意志和目的。他说,天不会因为人们怕冷就取消冬天,地不会因为人们嫌远就缩小它的面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不因为有了贤明的尧才存在,也不因为出了暴虐的桀就消失。他说,人们对流星的坠落和树木发出的怪声,都很害怕,其实这是天地阴阳的变化,是少见的现象,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他认为,如果人们加强农业生产,又节约开支,天就不能使人贫穷;衣食周全,又经常活动身体,天就不能使人生病;如果人们荒废了农业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们富裕;衣食不足而又很少活动,天也不能使人健康。举了这么多例子,想必大家已经看到了荀子的这种思想的进步性。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他认为,人有充分的主观能动作用,能够适应和利用自然法则,从而就能役使万物,主张充分发挥人的力量去控制、利用自然。这一点也恰恰体现了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大大地提高。荀子的这种思想反映了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上升过程中的新兴气象,这跟孔、孟、老、及墨家的思想面貌是很不同的。另外我还要补充一点,就是荀子的一种政治思想,他把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理论观点对后代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座右铭。教师过渡与荀子积极进取的唯物思想明显对立的是庄子。他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板书 5.庄子的道家思想教师讲述 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比老子还要消极。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他认为人通过修养可以得道,就可以摆脱人间的烦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他看来,是与非、生与死,是醒是梦,谁也判断不清,由此得出:追求、奋斗一概没用,是自找麻烦。可见,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那么他又代表了当时哪一部分人的思想呢?学生回答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教师讲述是的,他的思想反映了没落奴隶主阶级颓废悲观的精神状态。同时,庄子还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教师过渡与庄子消极无为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仅是荀子的思想。儒学大师荀子还有一个学生,叫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不过他没有师承儒学,而是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家政治学说体系。法家思想是与道家思想明显对立的。板书 6.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教师讲述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很多,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几个,如战国前期的李悝、商鞅等,那些主持各国变法的人物大都是属于法家的,从商鞅变法的许多内容中,我们已经可以依稀了解到法家的一些思想。我们现在要了解的韩非子,则是一位生活在战国后期的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教师提问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有哪些主张呢?这些主张又代表了哪些人的利益呢?学生阅读后,回答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不必遵循古代传统,而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除国君外,所有臣民都必须受法的约束。他的这些主张是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的。教师讲述韩非子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历史进化的观点和法治思想。板书历史进化观点、法治思想教师讲述韩非子提出历史进化观点正是想来证明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动和财富、权力的转移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进行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很显然这种主张改革,反对复古的思想,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而主张法治的思想,更能够说明这一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回答因为法治的对象是除国君以外的所有臣民,无论谁犯法都要受到惩治。这在当时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巩固地主阶级统治有积极意义的。教师补充韩非子还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所谓“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讲的就是集权主张,其中的“圣人”指的就是国君。板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教师讲述韩非子的这一主张非常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他的著述传到秦国,当时的秦王嬴政看后赞叹不已,并逼着韩国国君派韩非子入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后来成为秦始皇推行法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指导思想。教师提问请大家设想一下在当时的时代特点下,哪一家的学说对封建统治者最为有用呢?学生回答法家思想。教师讲述在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初步建立,各国的封建统治者都力求图强革新,以巩固其统治,进而称霸天下。而法家的主张对于加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进而壮大国家实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剧烈斗争,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他们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广泛思潮,在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布置作业1.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 B.孟子C.商鞅D.荀子答案:C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段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答案:A3.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是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B.用法律来约束个人的行为C.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D.用法律代替个人意志的统治答案:C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突出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答案:(1)表现:道家:老子,其学说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竣法。庄子,认为世界是“我”主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社会现象。儒家:孔子,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反对苛政,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并宽刑薄税。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体现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以法治国等。(2)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空前活跃的特点。(3)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板书设计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老子和孔子1.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精华)b.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影响大)2.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他的思想a.“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政治思想c.教育思想与活动d.孔子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二、百家争鸣1.概况2.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兼爱(核心) 非攻 尚贤3.孟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4.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5. 庄子的道家思想6.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历史进化观点 法治思想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