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 第二板块 漂泊的旅人.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50572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 第二板块 漂泊的旅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 第二板块 漂泊的旅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 第二板块 漂泊的旅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 第二板块 漂泊的旅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理解文本中家、家园、家乡、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理解文本所涉及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的关系。2.学生通过研习比较,能说出本板块散文与你以前学过的散文的不同点。二.教学重难点:3.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能品位文中含蓄的语句。4.学生能调动自己的积累,鉴赏散文在表达方面的艺术特点,并能运用评点的方式展示。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想北平(一)导入: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之后,我们进入第二板块的学习。这一个板块是对前一个板块的拓展和延伸,继续渲染了人们对故乡的眷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大家曾学习过他的文章,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读读你所知道,你所了解的老舍。(二)1.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一岁丧父,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中有42年是在北京度过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初期,因被迫害而投湖自尽。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老舍曾与1968年(也就是他去世后的第二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结果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颁给了日本的川端康成。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并不在北京,而是在山东的大学执教。那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的情况变得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可以说,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3.评点及示例: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向同学们推荐的研习方法是评评点,评点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脑到”。其中的“手到”指的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等,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等等,那么什么是评点呢?就是抓住课文的关键点进行评析的阅读教学方法。4.老师示例,学生自己评点,全班交流。5.讨论: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在本文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明确“形散神不散”,通过与巴黎、伦敦、罗马与君士坦丁堡的对比描写,描写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虽然材料很多很复杂,但是它们都表现了作者对北平,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6.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尝试运用了评点的学习方式,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此外,还要注意本篇文章在板块中的内涵在外漂泊的旅人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三)板书设计:1.评点的前提: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划出中心句、关键句和不懂的句子;了解一些作者和背景情况。2.评点的对象:用词(是否恰当,效果如何);句子(表情达意,修辞);文章的层次、全篇内容情感的概括和分析;写作手法的分析和鉴赏。3.评点方法:理解分析式(内容);概括、提取式,评价鉴赏式;想象联想式。交叉综合使用。第二课时:乡土情结导入:柯灵这位世纪老人在纪念香港文学创刊7周年写下这篇“乡土情结”,这篇文章稍加改动成了xx年的高考题,本文叙古写今,纵横捭阖,元气淋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预习工作:结合所印发的材料,理解文中诗词典故的含义。2.让学生概括前两节的大意。明确:乡土情结的由来与内涵。4.第一节:什么是乡土情结?开头和结尾,除去材料。5.第二节:让学生总结烙印的内容:亲人、故乡草木、家史、邻里乡亲。6.让学生评点3-5节,找出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交流对文本的理解。明确: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为了维持最低的生存要求,被迫离家;灾难和战争;放逐。7.理解文章最后部分的内容,让学生评点和交流。理解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8.讨论P76对话栏中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明确:本文引用大量的诗文为了体现乡土情结是一个普遍、久远的现象,作用是展现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图景,具有感染力,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9.总结文章的写作思路(结合板书)和写作特点。(三)板书设计12:乡土情结的由来与内涵。35: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67:对“乡土情结”新的阐释。第三课时:前方(一)导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象、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本文就是一篇摄影散文,这种新的文体由摄影和文字组成,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上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二)1.这篇文章与前面的有何不同?.看到这幅图片,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明确】如果给图片配上文字,写成一篇散文的话,那么还需要对图片本身进行再挖掘,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作者曹文轩对于这幅图片是怎么挖掘的,他又挖掘出了什么有深意的内涵。2.1生朗读第一段,学生思考回答,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主要是对图片本身内容的一种描述,或者说是一种揣测。3.第二段:本文的文眼。着重写的是离家,与之前学的归家不同,这叫“反弹琵琶”,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那么,人们离家到底要找寻什么?4.学生阅读第37段,概括“人为什么有离家的欲望”【明确】1、如同动物,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2、外面的世界诱惑着人们走出家门3、由于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4、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5.如何理解第7段中反复出现的“前方”,学生评点、交流【明确】象征性,“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指人的理想,是理想的召唤6.1生朗读第8段,这段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回到图片本身7.阅读910段,学生评点,如何理解“人生是一场苦旅”,明确“家”、“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明确】 “家”指人的精神家园,心灵的归宿“路”指人生之路,是人们找寻、追求的过程8.第11段,“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明确】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里的家、家园,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的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9.最后一段是对文章开始的呼应,同时也在引导读者进一步思索。10.总结收束: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几次落到摄影画面上,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想象和思考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三)板书设计:1:从摄影作品引出下文“正在路上”,离家或曾经离家。27:对人类的离家行为进行叙述和分析。811: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况。12:与开头呼应,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四)教学反思:这一个板块重点介绍评点的学习方式,学生有参与,结合他们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文本,层次较浅,文本内容较深,所以效果不是很好,只是停留在学生有意识的评点活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不甚大,体现在对他人观点的关注和把握上,重点还是老师来分析,来评点,对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和能力难以把握,这是教学中棘手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