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单元2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49518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单元2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单元2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单元2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单元2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霸,插图反映了战国时期这一社会形势。问题: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什么秦国能够完成统一?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掀起了改革高潮。在这些变法实践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使秦国得以在列国纷争中脱颖而出,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学习要点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建议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变法,建议同学们在掌握商鞅变法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了解其他一些变法情况,更好地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同时,建议联系梭伦改革的历史事实,认识中外历史发展的不同特点。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从今人绘制的这幅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战国形势图来看,当时华夏民族的主要活动范围西起渭水流域,东至黄河下游,南到长江中下游,北达蓟辽地区。在这广阔的地域上,分布着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和一些小国。在这些诸侯国中,泰国偏处西方一隅,远寓中原核心地带:然而,恰恰是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它的改革最为彻底,从而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探究的主要问题春秋战国各国变法的概况如何?商鞅变法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重要概念初税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温故而知新】春秋战国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徙到洛邑,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东周时期。这一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表现:农业上: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农田施肥:沤肥技术;荒地开垦: 手工业上: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那时候,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加上兴修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商业也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途径:变革(4)措施: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4、思想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2)表现: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旧贵族势力开始分化,有的没落,有的向新兴地主转变,社会上出现了自耕农等新的阶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要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则以兼并为主,战争更加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纷纷改革变法,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 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那时候,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热烈局面。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学思之窗 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右图图案以术陆攻战为主题,本身就是战争作为战国时代特征的显著反映。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封建的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 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学生填写】时间国家改革者变 法 内 容作 用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鲁国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战国魏国李悝变法经济:“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法制:制定法经,加强法制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楚国吴起变法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成为强国)其它诸侯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已经陆续推行了一些变革措施。先是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他采取“相地而衰(cui)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后来其他国家也实行了类似的税法。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备注:1、齐国“相地而衰征”: 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衰”即等级次第;含义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这样,农民就不迁移。如果不分土地好坏都收一样的税,住在坏地的农民就想往有好地的地方迁移,所以“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实质是:用实物地租代替力役地租,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2、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94年) “初税亩”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初,为开始的意思;税亩就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履亩而税”:含义是:按亩收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实质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尽地力之教”: 战国时代,李悝关于发展农业的经济思想。意思是:提高单产,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 汉书食货志上记李悝向魏文侯提出“尽地力之教”的建议:将一部分荒地分给农民,国家因此增加什一之税的收入。在农业种植上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如若一种作物受到自然灾害,还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获,耕地要深,除草要勤,收割时要象防备寇盗到来那样迅速,以免遭受损失。这些都是很好的农业技术经验,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作用。】【改革的原因:】进入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同时,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于是,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公元前445年,魏国魏文侯即位。不久,他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平籴法的具体做法是好年成由官府出钱籴进一定数量的余粮,坏年成由官府平价粜出一定数量的粮食。),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通过这次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平籴(d)法”: 背景:三家分晋后,于公元前445年,魏国的君主魏文侯即位。不久他就认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这次变法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平籴法”。目的: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实质:发展封建经济。内容:李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 【、法经: 法经是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在系统总结各诸侯国成文法的基础上编定的,是魏国变法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1)法经的指导思想是: “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 ,即将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人身安全及统治秩序作为首要任务。 (2)法经共有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其中杂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具法的内容是 “ 具其加减 ” ,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 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而其他五篇皆 “ 罪名之制 ” ,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则。 (3)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典,其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后世中国的封建法典均以法经为蓝本。 商鞅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 “ 改法为律 ”。】 在楚国,楚悼王(dao楚悼王在位时间,公元前401年至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杀。)任用吴起变法,变法的内容主要有: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同时,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他们的土地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将节余下来的财力用于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等等。吴起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吴起变法: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一种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国内忧外困之时,中原的政治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变法的内容散见于典籍中,归纳如下: (1) 均爵平禄。楚国爵禄是世袭的,即先辈如有功受爵禄,后代子孙虽无功,亦可承袭享有爵禄;而后来一些在战争中立大功者却无爵禄,极大地伤害了将士的积极性。吴起乃“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 另外,“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吴起要取消世袭的封君、世袭的爵禄,用从封君那里得到的爵禄去奉养经过挑选的有功将士。 (2)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 (3) 春秋至战国时期,楚国用武力灭掉许多国家,开濮地、伐杨粤等,得到了广大领土,但都未及开发。吴起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到僻远的地方去开发。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余。” 这是一种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楚国官员皆楚王室宗支,决不许异姓插足。吴起作为一个外诸侯国的异姓人,跻身于楚上层贵族之间,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对之烈,是可以想见的。 新法行之期年,楚悼王死去。在楚悼王的灵堂上,楚国贵戚大臣作乱而共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下躲藏,贵族射杀了吴起,也射中了王尸。按照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尸者,尽当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余家。但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春秋时期的改革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但主要是改革经济基础,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战国改革由经济基础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此外,齐国、赵国和韩国等也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导入:一个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的秦国,能够虎视中原,最后吞并“连横”的六国,一统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制度创新“商鞅变法”。秦国在公元前4世纪,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国当政者抓住了机遇,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改革。经过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依然饶有兴味。】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 1、改革的必要性:】(1)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7世纪后期)落后【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了强国的行列。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秦国位处西部,据有今陕西省大部和甘肃省一部分,与西部各族为邻。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秦穆公)曾“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步入春秋强国的行列。然而,秦国毕竟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要落后。 (2)秦献公改革(公元前4世纪初)无改观内容: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定户籍制度。 结果:秦国的整体面貌无根本改观。 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秦献公)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如正式废除野蛮的人殉制度、迁都栎阳(今陕西临潼渭水北岸。li)、初步制定户籍制度等。但是,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和各国相比,秦国改革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例如,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而且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而且,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2、改革的可能性:(1)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权力集中)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法家学说)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民风质朴与尚武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主要介绍了秦国质朴、强悍、尚武的民风。急公斗勇的民风士气,只要有合理严格的制度约束,就能凝聚成统一的意志,形成强大的战斗力。】(2)历史机遇:三家分晋,阻秦力量大受大削弱;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3)主观条件:商鞅的个人才干。(重点放在下节课讲解)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近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历史纵横 秦地民风质朴,强悍尚武,诗经中就有不少篇章反映了这种习俗风尚,如“岂曰无衣,与予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于同仇。”吴子料敌也称“奉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急公勇斗的民风士气,如有合理严格的制度作引导,就能凝聚起统一的意志,在兼并战争中前赴后继,所向披靡。 公元前4世纪,秦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一方面,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已分裂成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另一方面,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其间,全力支持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向富强)。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探究性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二、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 在查考历史文献与今人研究著作基础上,制作战国各国变法情况向表,标明国名、主持者姓名,大致时间,变法内容,作用影响等要素。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答案提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