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 2但愿人长久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549172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 2但愿人长久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2但愿人长久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2但愿人长久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但愿人长久教学要求1.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感教育。体会苏轼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爱他人。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全部内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难点1.反复吟诵,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热爱之情。2.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苏轼创作词作时情感的起伏变化,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及这种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博大情怀。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但愿人长久 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古时候;地点:密州;人物:苏轼;身份:文学家、密州地方官。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sh)。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短短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段导读:介绍了苏轼在外地做官,与家人分离的情况。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常常会一家团圆,品尝瓜果月饼,观赏明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中秋节是每年的哪一天?这一天民间有哪些风俗呢?这天夜晚,皓(ho)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句导读:这句话写苏轼当时的心情。中秋佳节,别人都在欢庆团圆,这更勾起了苏轼对分别已久的弟弟的思念之情。段导读:讲中秋之夜,苏轼触景生情,引发了他对胞弟的无限思念。 “手足”的意思是手和脚,在文中指兄弟。从“一起一起”“整天形影不离”等语句可以看出苏轼兄弟手足情深。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手足”的意思是什么,在文中指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苏轼兄弟手足情深?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 各奔东西:各走各的路,指分别。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句导读:“七个年头”说明分别已久,与上一句的“手足情深”相联系,不难理解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深。段导读:叙述了苏轼兄弟小时候亲密,而长大后却很难相见。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了苏轼创作水调歌头的原因,即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苏辙。 埋(mn)怨:因事情不称心而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由思念弟弟转为埋怨月亮。苏轼认为,月亮不应该在人们分离时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可它偏偏在自己和弟弟不能相聚的中秋之夜异常明亮。苏轼把所有的不快都归咎于圆月,因为窗外的圆月加剧了苏轼内心的思念之情。句导读:“月亮渐渐西沉”说明时间过去了很久,夜已经深了。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因为心绪不宁难以入眠的感情。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此时苏轼的心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段导读:描写苏轼把对胞弟满腔的思念之情转化成对中秋圆月的埋怨,表现了苏轼思念亲人的伤感之情。 难句解析:苏轼没有继续埋怨下去,而是很快从悲伤的感情中解脱出来,认识到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本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表达了自己美好的祝愿,体现了他积极、开朗、豁达的性格。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苏轼此时还在埋怨吗?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难句解析:“宽慰”是相对于烦恼愁闷而言的。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但他选择的是直面一切而不是回避。在他看来,人的一生中经历的喜怒哀乐是人生的必然组成部分,所以他能够以非常坦然、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自然与人生的缺憾。因此他感到“宽慰”了许多。段导读:描写了苏轼从常理的角度思考,发现其实并非月亮无情无理,反而是自己过于苛求而近乎无理了。最后表达了自己美好的祝愿,体现了苏轼的可贵之处。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刻画了苏轼对月浮想沉思时心中丰富、复杂的情感。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苏轼“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说明了什么?便低声吟诵起来: 重点句解析:既然分别在所难免,那就希望亲人能长久健在,即使彼此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共同欣赏这一轮明月,通过明月来传递思念之情。苏轼从思念亲人的伤感情绪中解脱出来,不仅宽慰自己,而且向普天下的人发出祝福,反映出他豁达大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n)娟(jun)!这流传千古的名句有着什么样的含义?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苏轼低声吟诵新作水调歌头,向天下人发出真诚美好的祝愿。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结合课文体会词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3.初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幻灯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文字配图片。一导入新课1.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同学们能说说过中秋节时,民间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吗?(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赏月、祭月等。)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总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漂泊他乡,无法与亲人团聚,看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心里又会泛起怎样的波澜呢?(学生自由发言)导入: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法割舍的情感,不仅我们如此,古人何尝不是啊!九百多年前的北宋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苏东坡),他的弟弟叫苏辙,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兄弟俩从小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形影不离,手足情深。长大以后,为了梦想,各奔东西,极少见面。一晃七年又过去了,适逢中秋夜,皓月当空,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欢度佳节,欢庆团圆,只有苏轼因思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而心绪不宁。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完成了!2.简单介绍苏轼生平。(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3.幻灯片出示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老师配乐吟诵。这是一曲广为传诵的千古绝唱,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同学们也许听过,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经过的文章但愿人长久。板书课文题目,齐读。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1)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2)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检查自读效果。(1)用卡片出示课后生字,检查学生能否读准字音。官尝赏绪睁悲隐缺虽宽(可打乱顺序)(2)区分下列加点字的音。前鼻音:各奔东西偏偏隐现阴晴圆缺吟诵婵娟后鼻音:躺在朝廷阴晴圆缺翘舌音:玩耍苏轼苏辙婵娟(3)读准下列多音字。各奔东西似乎“奔”有“bn”和“bn”两种读音,“似”有“s”和“sh”两种读音,要求学生借助词典掌握多音字的不同发音和不同意义。3.老师指导词句。(可采取老师范读、男女生分开读、小组分开读的形式。)(1)朗读下列词语。品尝玩耍埋怨悲欢离合皓月当空心绪不宁观赏但愿宽慰阴晴圆缺手足情深形影不离(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指名回答词语的意思。指名用上述词语造句。(3)指导学生读好下列长句,注意停顿。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三细读课文第一部分1.细读第一自然段。注意“朝廷”“密州”的写法,勿写作“朝庭”“密洲”。2.细读第二自然段。幻灯片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请学生用语言勾勒情景图。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赏明月的图景,并用语言描述苏轼为何“心绪不宁”。因为思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但天各一方,时值中秋,思念之情愈加强烈。3.细读第三自然段。(1)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呢?画出有关句子。(2)“形影不离”的近义词有哪些?(朝夕相处、如影随形)(3)如果你的父母长时间不在你身边,你会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4)对比朗读领悟。1.在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词语中最能感受到兄弟俩的形影不离,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来读。通过个性化朗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词人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最后全班齐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此刻他们将自己的理解感受通过朗读尽情地抒发出来,同时通过朗读又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2.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课文,然后又把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词的意思后,教师又给予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1.读拼音,写词语。bihunlh悲欢离合 chnjun婵娟 hoyudngkng皓月当空 wnlwyn万里无云wnshu玩耍 shuzqngshn手足情深 xngyngbl形影不离 mnyun埋怨2.辨字、注音,并组词。3.造句。万里无云形影不离十全十美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幻灯片、录音机。一细读课文第二部分1.自由朗读。2.讨论:中秋佳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观赏明月,苏轼为什么会埋怨月亮呢?花好月圆,人不圆。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3.作者是怎样埋怨明月的?(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式?(反问句)朗读时一定要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理解“无情”“偏偏”的含义。4.面对此情此景,你能想到哪些表达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古诗呢?学生自由作答,老师加以补充,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5.这时你想对无比惆怅、无比愁闷的苏轼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6.省略号说明什么?他还会对月亮说些什么呢?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和太多的惆怅了,无法一一用语言传达,此时无声胜有声。7.过渡:他后来一直在埋怨明月吗?带着疑问,我们继续往下读。二细读课文第三部分1.自由朗读,思考苏轼的情绪在此刻还一如从前般的惆怅、愁闷吗?苏轼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2.他的心里为什么宽慰了许多?人世间的事情同月亮有什么相似之处?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都是世间之常理。只要亲情常驻,即使天各一方,也能共享一轮明月。善解人意的明月一定会替自己遥寄一份祝福、一份思念。想到这儿,苏轼的心里得到了宽慰,他的宽慰,正是他超乎常人的可贵之处,从中可见豪放派词人的旷达与洒脱。3.心里宽慰了之后,他对待明月的态度有变化吗?有,从怨月到吟月。于是,我们所熟知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吟成了。4.再次用幻灯片出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琼楼玉宇:指月宫。绮户:雕花的门窗。婵娟:形容女子姿态的美好。这里比喻月亮。(2)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辰美景。(3)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不顺心的,甚至是令你感到悲伤的事情吗?那时,你是怎么做的?(鼓励学生大胆交流)的确,人生并不会十全十美,喜怒哀乐构成了人生的全部滋味,有痛苦悲伤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像苏轼一样豁达、乐观地去面对人生。三齐声朗读可配以舒缓的古典音乐,如古筝曲。但愿人长久赏月因思念而心绪不宁怨月埋怨圆月无情吟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 创设情景,包括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景、活动情境等。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求,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2.在讲到“人有悲欢离合”时,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有什么快乐和悲伤的事情。有的学生只说了快乐的事情,而有的学生则只说了悲伤的事情。其实,应该让一个学生既说他的快乐也说他的悲伤,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人生是多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1.补充词语,并选两个造句。(阴)晴(圆)缺(屈)(指)算来十(全)十(美)(悲)欢(离)合(手)(足)情深远(隔)千(里)(万)里(无)云(皓)(月)当空2.选词填空。寂静安静幽静(1)我们走进(幽静)的果树林,花香醉人。(2)上课时,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都在专心听讲。(3)村庄里一片(寂静),偶尔听到几声狗叫。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苏东坡吟诗骂贪官有一次,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去为朋友祝寿。席间,有人提议赋诗定座位。县令抢先道:“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知府随即也作了一首:“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苏东坡早闻知这二人是贪官,灵机一动,吟诗骂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县令听后大怒,苏东坡却不慌不忙地解释:“龟和鳖乃象征长寿之物,我是为祝寿而作。”县令顿时哑口无言。(1)解释下列词语。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意义。灵机一动:灵巧的心思一下涌上心来。形容突然想出某种主意或办法。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话可说。(2)你能说说苏东坡那首诗的含义吗?讽刺县令和知府。(意思对即可)(3)县令最后为什么哑口无言?因为苏东坡对诗作了另一番解释,很圆满,无懈可击。(4)读完这个故事,你认为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有胆有识、能言善辩等。1.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有关中秋节的常识中秋节俗称“团圆节”,部分地区又称“女儿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汉族和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畲、京等少数民族地区。时间在夏历八月十五。因时值秋季正中,故名。亦有一些地区在八月十六。旧时,一些地区妇女们或姑娘们要在晚间祭月。祭月所用供品为各种月饼和切成花篮状的西瓜等,形状皆为圆形,寓意合家团圆。祭拜后,家人团坐院中,以吃中秋月饼、饮桂花酒、赏月为乐。如今,祭月仪式已渐消失。中秋节已主要成为人们团聚和娱乐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