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38384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名句积累】1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临江仙)2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木兰花慢)3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摸鱼儿)4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7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9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10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名篇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诗意: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30岁时任建康通判时作。其时辛弃疾到南宋已六七年,做过几次小官,得不到朝廷重视,更谈不上抗敌报国。现在登楼远望,想起北方沦陷的国土,不禁激动万分,热泪滚滚,深感报国无门,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之作。上阕从仰观天空,遥望远山,写到落日照楼、悲愤的激情,由远而近,层层写来,充分抒发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压抑悲愤的心情。下阕展开联想,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抑郁的情怀和失意的悲痛。不用直笔,连用三个实例,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揾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别具深婉之致。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毗邻(p)吮吸(shn)蓦然(m)B机杼(zh) 斡旋(w) 阑珊(ln)C崔嵬(wi) 恪守(k) 挞伐(d)D罹难(l) 髭须(z) 挟制(xi)解析:A项,“蓦”读“m”;C项,“挞”读“t”;D项,“挟”读“xi”。答案:B2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B宝马雕车香满路C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D蛾儿雪柳黄金缕解析:A项,用江水比喻“行人泪”;B项,把抽象的“香”比喻为可知可看的具体的事物,隐含比喻,也运用了通感;C项,把满天的烟花比喻为星、雨;D项,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当时女性头上的名贵装饰品,此处代指女性。前三项都用到了比喻,D项是借代。答案:D3下列各项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B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D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解析:B项,结合诗句作者的身世经历可知,为喜悦之泪;A、C、D三项均为伤心之泪。答案:B4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1)东风夜放花千树_答案: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2)凤箫声动_答案:箫的美称(3)笑语盈盈暗香去_答案:仪态美好(4)壮岁旌旗拥万夫_答案:统领人数众多的部队二、阅读提升(一)课内赏析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答案: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开,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注: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燕兵:指金兵。娖:整理。银胡革录:银色的箭袋。金仆姑:箭名。(1)“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么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意思?答:_答案:“往事”指上片第一句的参加领导抗金义军,第二句说的率领50精兵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第三、四句所说的南奔时与金兵互相射杀的情形。追忆这些往事,一是为了表明自己年轻时以身许国、矢志抗金的政治理想,二是为了与下文的被闲置而难展抱负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答案: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耿耿忠君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1)上片第二句概括什么了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句中的“行人”包括哪些人?“多少”怎样理解?答:_答案:概括了当年千千万万民众的种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金兵猖獗、国耻未雪、朝廷无能的满腔悲愤。这里的“行人”包括当时无数逃难的民众,也包括后来经过这里悲叹往事的爱国志士,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多少”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强烈。(2)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相比,“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江晚”和“山深”有什么深层含义?答:_答案:“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情绪,这是作者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的认识。“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表现的事作者对时局的隐忧。“江晚”、“山深”不只是写眼前时间和景物的变化,而且似乎喻指了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二)名句赏析8请自选一个角度(如意境、手法、情感等),对下列诗句作简要赏析。(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答:_品评:人们都在尽情地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他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2)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答:_品评:此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春风不染白髭须”,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年纪老大,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美人迟暮,英雄易老,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跃然纸上。一个“染”字,运用移就手法,无比心生形象,让人心生感叹。(3)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答:_品评: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答:_品评:明写眼前实景,实则寓意无穷。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包含多少爱国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喻指虽然收复中原困难重重,但爱国者绝不放弃追求,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三)课外赏析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1)首句“醉里且贪欢笑”中的“欢笑”前加一“且”字,分析其好处。答:_答案:“且”有“暂且”之意,暂且欢笑,实则流露出“欢笑”背后的愁苦。(2)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显然是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辛弃疾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注: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li),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1)词中上阕中的意象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境遇?答:_答案:以“芳菲兰佩,蛾眉空好,宝琴弦断”这三个意象来表明虽有高尚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备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嫉妒和排挤,长期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答:_答案: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这首词的上片勾画出的农村夏夜图具有怎样的特点?词人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答:_答案:月色皎洁,稻花飘香,农村的夏夜是优美的;月光惊动了乌鹊,清风惊醒了鸣蝉,农村的夏夜是宁静的;一片片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年景,夏夜的气氛又是热闹的、欢乐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鹊声、蝉声、蛙声衬托夏夜的静谧。(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诗正常的语序是怎样的?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_答案: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骤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三、语言运用12为下面的一段话填入中心句。(不超过20字)_。斩马亭已于前年被毁,石碑被村民埋在新建的房屋地下,石柱尚有几根,散落在民房周围。遗址的核心吴家祠堂已是空旷,堂内杂草丛生,部分木制构件已损坏,部分瓦片残落,墙体也有部分残损。石柱上的楹联字迹难辨。祠堂前的蛤蟆塘已成为稻田。花园垄、一丘一壑尚存,但植被并不茂密。停云阁的建筑早已不存,具体地址尚待考证。瓢泉已是今不如夕,快成枯水瓢泉了,往日“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的盛景早已不见踪迹,谁还能“一瓢自乐”?古期思村(今横坂村)保存较好的古宅仅二三处,其他都已不存在。邻乡境内的金相寺已是风光不在,仅存两间山瓦房和一块清代重修的石碑,千年古寺也不见当年的辉煌。隐湖源的水肯定是比原先小了很多,周围植被不再茂密,但水质尚不错。一河相隔的五保洲风光犹好,但难觅稼轩遗踪。女城山亦美,山顶建成寺庙,香火尚不错。九眼泉的水也小了很多。马安山古道也若隐若现。答案:(示例)目前稼轩乡境内的辛弃疾遗址现状堪忧13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答案:(示例)与屈子上下求索,与李商隐灵犀相通相关知识词牌的来源来源之一:原来的乐府诗题或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乌夜啼长相思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来源之二:摘取词中字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来源之三: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美文选段把栏杆拍遍梁衡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形象留成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我们重新读他的作品时。仍然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哪一个诗人曾有他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就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山,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摧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用血和泪抹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阙,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他亲身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诸葛亮、范仲淹、贾谊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本文有删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