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鉴赏.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31490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鉴赏专题精讲 一、知识要点 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样式的阅读,由于高考试题篇幅、内容、形式的限制,这几年来大都侧重于散文的考查。过去的考试大纲中对其考试要求有明确说明,分为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个方面,九个知识能力点,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几个知识点贯穿在整个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是阅读鉴赏的要点,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掌握各种文学样式的不同特点。散文的鉴赏重点是意境、构思、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小说的鉴赏重点是人物、环境、主题、语言及表达技巧。戏剧的鉴赏重点是矛盾冲突、戏剧语言及对戏剧人物的把握。 二、能力要求 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是整个现代文阅读中要求最高的能力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文学作品与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作品的区别,突出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因而,这一部分的考查越来越重要。根据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和错答出现的根源,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应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外阅读中。 以下四个方面是对能力要求的具体解释,须深入领会。 1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 2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以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艺术感染力的特点。 3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品运用了哪些原则和方法来塑造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 4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品主旨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的感悟倾向等,要能领会把握并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于文学作品鉴赏,重点抓住这几个方面去归纳与概括,分析与整合,鉴赏与评价。 三、命题方向 高考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除了上海试题外,全国高考均选用散文作命题材料。题型基本稳定在多项选择、填空、简答等三种,共4道题,赋分18分。 从选材上讲,内容厚重;从风格上来说,偏重于淡雅、清新、厚重者;从内容上来说,偏爱于充实有底蕴的文章。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时代感强,文章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表达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时代气息浓郁,时代感强烈。从表达技巧上讲,所选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新颖,结构严谨。 从考查的知识点上讲,重点测试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说有下列三点: 1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包括文章所动用的材料,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和中心思想等。一般说来,作品的中心思想不单独出题分析归纳,而是放在最后一道综合“赏析”题中。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每次必考,只是考查的形式不同。有的试题直接考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也有的间接考查,表面上看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性概括,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因为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主体,所以也是每次必考,只是题目的难易度不一、考查形式不一而已。如考查某个材料在段落或全文中的作用等。 2分析归纳思路和结构 思路,是作者思维活动和行文趋势的形象说法,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好的文章也是协调一致的。高考对此项的考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3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它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等。一般说来,表达方式除上海卷外,全国卷是不考的。全国卷每次必考的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比较、衬托、渲染、伏笔、照应、铺垫、悬念等。高考对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考查,一般不考辨析,而是考分析鉴赏,即分析运用某种技巧的作用、好处、效果等。 四、解题方法 1把握全文整体思路,抓住主线,绘出结构思路图。 文学作品的思路往往是十分隐蔽的,特别是散文作品。这与文学作品的风格、个性有关。有的比较明快,有的比较灰暗;有的比较纤细,有的比较豪壮,不同的风格决定了作品表达与思路的不同。 2要注意品味语言。品味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之一,品味的方面很多,但主要是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品味。语言品味主要侧重在如下几点: (1)词语理解。一般文学作品词语内涵极为丰富,怎样去理解词语?这就要借助于丰富的文章内容来体味、理会。 (2)富有特殊含义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运用了修辞方式,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排比,或对偶,内涵随语境而变化。 (3)给某些事物以特殊意义,或用象征、类比手法,使事物有了一层特殊的意义,例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等等。 (4)有些诗文的引用与作用,也是易出题的契机。诗文的引用是作者借鉴、借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形式,是为了说明证实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的。 3仔细阅读,捕捉有效答题信息,对关键词句用笔画下来。 对现代文阅读文段,一定要读懂,要仔细琢磨文章的字、词、句,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我们一定要体味其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的观点,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认为提纲挈领的词语、语句做上标记,切不可急功近利,边做题边去发掘信息,这样很容易顾此失彼,看似节省时间,实则事倍功半。正确的方法是整体阅读,整体感知完成后,再来各个击破;先确定与题相关的直接段落,再思考上下文对它的影响,这样做,效果会更好。要树立读不懂原文不做题的思想,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对文章实现整体把握,然后再去得心应手地做题。 4认真阅读题干,看清问题指向,找准在文章中的大体位置。 有的题干要求从整体上抽象概括,有的只要求从某一部分或某一段落中进行回答;有的要求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有的要求从内容上进行说明。这时读清题目就显得很重要。 5提炼准确答案,表达要简明、完整、准确。 信息的提炼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作答的质量的高低。能否精练地表达出来,反映出考生是否准确地筛选出了信息。准确地解答高考阅读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原文中的相关语句答题,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出要点组合。 有时有这样的一种情况:虽然的设计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而考生在做题时既知道作答的大致内容,也选择准了相关的信息,但一时没有合适的语言来表达,也就是说单靠连缀、组合,还不能回答清楚、完整。这时就要求考生要灵活机智,善于联想,从而正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6多项选择题要与原文位置对应,查找细微的错误点。 多项选择题近年高考均是5选2型。考生在做这道题时一定要找准原文中的核心信息,面对模棱两可的概括表述,一定要回到原文之中追本溯源,探因求果,寻幽发微。因为设置选项的内容往往分散在原文某一段或某几段文字之中,或者是在原文基础上的推断,这时就一定要有对原文句子语意、段落要旨、全篇主题的把握、感悟能力,还应有对文章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能力。 7答案应特别注意的几点: (1)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化的句子作答。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 如果问题不是明确要求学生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紧扣题旨,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更加圆满。 (3)概括几个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多多益善。 一是不能遗偏题目要求中的要点。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赋分却很高,不仅要揣摩得分点的分配,而且要对应题旨,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 二是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 (4)由于本考题有三题为简答题,所以动笔之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如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好后再往试卷上抄写。 对话高考 【例1】(xx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乡土情结柯 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逢,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19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答: 解析 “童年的烙印”这一概括语出自第二段最后一句话,答案需从前面的具体阐述中寻找,然后提炼概括:“他从母亲的怀抱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千丝万缕沾着边”。 答案 父母亲族的爱 家乡的山水草木 悲欢离合的家史 邻里乡情 20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答: 解析 根据题干提示关键信息在第三段,从“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去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可提炼概括出两种情况。 答案 主要有两种情况: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21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 解析 结合题干要求“结合乡土情结”分析,首先能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第二步就是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答案所给出的一、三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前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 答案 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2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 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解析 从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B项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C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结”的典型用语。E项错在“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主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结,而非“生动具体”。 答案 A C 【例2】 (xx年北京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夜雨诗意几年前我在庐山上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然而,他们终于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为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捷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一种原始创造力的自然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出本文的题旨。 B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C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抵拒。 D作者认为人们对方便和舒适的追求是与审美体验背道而驰的。 E欧洲的启蒙主义大师们对凡尔赛宫园林的规整并不持肯定的态度。 解析 D项,第五段中作者谈到了两种美,人类战胜自然,产生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美,人与自然较量势均力敌,产生一种悲剧美。人对方便舒坦的追求,属于轻松愉快的审美体验,并不背道而驰。E项第五段后半部说“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几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可见大师们不是对凡尔赛宫园林的规整不持肯定态度,而是对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过于规整不持肯定态度。 答案 D E 20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1)第一段中“富有的雅士”与文章题目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文章要从“富有的雅士”说起? 答: (2)第三段中的“领受”与“感悟”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 (3)第四段中哪两个字是作者强调的“诗意”所由产生的关键? 答: 解析 (1)文章的题目是夜雨诗意,“富有的雅士”曾在荒岭草径边建造过精雅的别墅。似乎颇有诗意,然而终成断壁残垣,可见他们是无法真正欣赏诗意的,尤其是“夜雨”诗意,作者正是借此引出自己对诗意的独特感受。(2)找出“领受”与“感悟”两个词出现的语境,“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此句后面便是对两者内涵的阐发,“苦旅的狼狈”“荒寂的恐怖”不能让你“领受”美感,只能产生“感悟”,而“亲抚自然”的“轻松和潇洒”,只要去“领受”就行了,也不能产生深刻的感悟,由此可知两个词不能互换。(3)抽取相关信息,“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答案 (1)“富有的雅士”无法真正欣赏夜雨诗意。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话题。 (2)不能。作者认为,美国教授从夜雨中感受的是轻松和潇洒,而作者获得的是对诗意和哲理的深刻领悟。 (3)艰难 21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 答: 解析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心中对夜雨诗意那份独特感受,对比写到了两种审美体验,一种是轻松愉悦的美,一种是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答案 人在与自然对峙中,如果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轻松愉悦的美;而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时,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22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 答: 解析 关于现代文明有没有诗意在文中第五段有明确的说法,第一问很好回答。“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可见作者不同意“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为什么呢?因为“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一种原始创造力的自然发展”,顺着这一思路,“现代”的诗意就在于人类仍然会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产生具有诗意的体验。 答案 不同意。因为作者认为现代是人类的生命力和原始创造力的发展;人类仍然会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产生具有诗意的体验。专题活练 文学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谒从文墓马笑泉 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跟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河流一样,它正逐步丧失清澈澄明的本相。对面舔疏的几架吊脚楼,破旧而灰暗,如同瘦黑的小脚女人,可怜地站在江边,被更多的群涌而出的水泥楼房围困着,愈发显出坚持的零丁与困窘来。没有边城里古朴坚实的船,没有黄永玉笔下红焰一样燃烧的花,没有彩蝶般斑斓的苗装,没有天真无邪的翠翠的容颜。那个心中形成的幻象,就如同一只由无数精美的碎瓷片小心翼翼 合成的绝世无双的花瓶,在突如其来的一瞬间碎了。我也由此回到了现实中,呆立了许久,才开悟似的轻笑一声,先生,真正的边城,已被您用醇厚优美的文字,极艺术地保存下来了。 上去吧!台阶是顺坡砌的,陡陡的盘着。走这样的路,头自然是低着的,脚步也有意无意中放轻放慢。以这样恭敬安静的姿态走近您,在我是一种必然。想想吧,读边城的那些时候,心中是怎样盈满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的:那么清的意境,那么醇的氛围,水墨一样行云流水地渲染开来;那不可企及之美,像一位不可追求的遗世独立的佳人,令人因无望而生不尽的惆帐和无穷的感伤。先生,您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却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 路往右一斜,又往左一甩,终于有方小小平地了。一碑挺立,上面的草书豪迈不拘: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当然是您那位机锋百出、堪称一代鬼才的表侄儿黄永玉所题了。永玉先生自称湘西老刁民,其锋芒毕露跟您的慈和大不一样,但骨子里那种至情至性倔强进取,却是一脉相承的。想当年您怀抱文学的梦想孤身入京,一段时间困顿潦倒几乎冻饿而死,这令郁达夫大为感叹而写下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但您硬是咬紧牙关挺过来了,不但挺过来,而且以绝大的天才渐渐打开了局面。这里要感谢徐志摩先生。如果没有当时这位诗界明星的关照和提携,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 再往上去,台阶渐陡,两旁草木极宁静地护持着一种平和清静氛圈。先生,您一步一步引导我上升,而我终于来到您的面前。一大块天生彩石。浑然古朴,深深扎进湘西的泥土。您栖身其下,巳与大地溶为一体。您已不在,而又无处不在。石头上镶着碧色的字,是您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是的,您的一生,都是在召唤着一个人所应有的善与真,并由此而获得了美。正如您所说,您毕生只想 在一片苍凉废墟上修筑一些希腊式的关于人性的小庙。于是便有了湘西,有了从文自传,有了月下小景,最后上升为神奇的边城。也许在一些入眼中您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可只要深入您那些像湘西一样深重质厚的文字,是任谁也会感 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啊! 不禁想起鲁迅。他老人家东方式的悲天悯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怀抱,其实是和您同出一源。 先生,其实我还远没有领悟您的精神和苦心。当我久久凝视时,您可在满刻沧桑中面露慈和微笑看我,您可以温文质朴声调给我一次神光天降的点悟。而我终将告别而且远去。且让我扶此石留影纪念罢,并由此深记:大师就是那种,即使躺在你脚下,也一再提升着你的人。 (选自散文xx年第12期)1根据文意,解说“您毕生只想在一片苍凉废墟上修筑一些希腊式的关于人性的小庙”的含义。 答: 2文中说“真正的边城,已被您用醇厚优美的文字,极艺术地保存下来了”,作者心目中艺术化了的边城有哪些特点? 答: 3怎么理解“大师就是那种,即使躺在你脚下,也一再提升着你的人”这句话?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读边城的时候,作者会产生“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是说读完边城后人们会意志消沉,感到绝望,产生颓废情绪。 B翠翠是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她天真、纯活、儡柔、聪慧、自尊,是沈从文先生着意刻画的人物,也是作品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 C“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说明沈从文先生有个性,恃才傲物。 D从“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可以看出,作者对环保问题非常关心,表达的是对当地不保护环境的愤慨。 E“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是对沈从文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其贡献的赞美。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说 荷赵文英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憾。这个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来。 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蕾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巳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确流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虐肆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唯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纡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菏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思想灵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彼,有薄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澄清涟而不妖”,“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娉婷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记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走进了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xx年第10期美文)5作者无数次邂逅衙,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到心灵“震撼”的原因是什么? 答: 6第3段说“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从后文的内容来看,作者还写到了哪些奇迹?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概括。 答: 7阅读第10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是“谁”在诉说“生命真谛”?答: (2)诉说了哪几个方面的“生命真谛”?答: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由眼前的荷联想到不同环境中的荷,写出了荷的独特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荷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B文章第2段对荷的描写生动形象,主要原因是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C文蕈第9段中,“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指的是中国古代种荷赏荷的人。 D第10段中作者说:“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谤的诉说?”其实这里的“谁”就是作者自己。 E这篇散文以写景为主,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最后的议论深刻透辟,发人深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张晓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纸镇。美丽凝重,并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历史。 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台北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有时是在异国旅店中凭窗而望,有时是在扼腕奋臂、抚胸欲狂的大痛只际,我总会想起那座山。 或者在眼中,或者在胸中,是中国人,就从心里想要一座山。 孔子需要一座泰山,让他发现天下之小。 李白需要一座敬亭山,让他在云飞鸟尽之际看“相看两不厌”的对象。 辛稼轩需要一座妩媚的青山,让他感到自己跟山相像的“情与貌”。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 我要的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 一个人,带一块面包,几只黄橙,去朝山谒水。但我要的是一处让我怦然惊动的风景,像宝玉初见黛玉,不见眉眼,不见肌肤,只神情恍惚地说: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他又解释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般。” 我要的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山水不管是在王维的诗里初识的,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里遇到过的,在石涛的水墨里咀嚼而成了痕的,或在魂里梦里点点滴滴一石一木蕴积而有了情的。 我要的一种风景是我可以看它也可以被它看的那种。我要一片“此山即我,我即此山,此水如我,我如此水”的熟悉世界。 有没有一种山水是可以与我辗转互相注释的?有没有一种山水是可以与我互相印证的?我终于独自一人了。 独自一人来面领(拉拉山)山水的圣谕。 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7一座山能出多少树?一棵树里能秘藏多少鸟?一声鸟鸣能婉转倾泄多少天机? 鸟声真是一种奇怪的音乐一一鸟愈叫,山愈幽深寂静。 流云匆匆从树隙穿过云是山的使者吧我竟是闲来闲去的一个。 并不渴,在十一月山间的新凉中,但每看到山泉我仍然忍不住停下来喝一口。雨后初晴的早晨,山中轰轰然全是水声,插手入寒泉,只觉自己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而人世在哪疆?当我一插手之际,红尘中几人生了?几人死了?几人灰情来欲大彻大悟了? 剪水为衣,搏山为钵,山水的衣钵可授之何人?叩山为钟鸣,抚水成琴弦,山水的清音谁是知者?山是千绕百折的璇巩图监逆流而读或顺流而读都姜丽的回文诗,山水的诗情谁来领管? 俯视脚下的深涧,浪花翻涌,一直,我以为浪是水的一种偶然,一种偶然搅起的激情。但行到此处,我忽竟发现不然,应该说水是浪的一种偶然,平流的水是浪花偶尔憩息时的宁静。 同样是岛同样是山,不知为什么,香港的山里就没有这份云来雾往,朝烟夕岚以及千层山万重水的韵味,香港没有极高的山,极巨的神木,香港的景也不能说不好,只是一览无遗,淡然得令人不习惯。 对一个中国人而言,烟岚是山的呼吸,而拉拉山,此正在徐舒的深呼吸。 但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甚至连没有生命的,也和谐地存在着,土有土的高贵,石有石的尊严,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茵子、蕨草、藓台、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 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地,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不是单瓣的那一种,而是重瓣的那一种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竟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不是天地需要我们去为之立心,而是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遂挺然成花蕊。 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镇纸。我们会珍惜的,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有删节)9“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根据文意,概括说明作者心目中的“那座山”有何特点?答: lO文章首段和末段均有我们“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结合全文,理解分析它的含义。答: 11文中“同样是岛同样是山,淡然得令人不习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登览拉拉山的喜悦和对生命的深沉感悟。 B全文叙述、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以记叙游览拉拉山的经历为主,辅以议论和抒情,堪称文质兼美的散文。 C文中写道“是中国人,就从心里想要一座山”,又有“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文字虽略有变化,但表情达意完全一致。 D“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倾泄多少天机?” “插手入寒泉几人灰情来欲大彻大悟了?”“剪水为衣山水的诗情谁来领管?”一连串的反问,使文意气势磅礴,但表达的感情却是灰暗的、消极的。 E这篇文章文笔优美,语言清丽,情景交融,像哲理诗,像抒情画,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绝版的周庄王剑冰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 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闰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是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的波光。 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的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 忽就闻到了一股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的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的反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 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13纵观全文,周庄的特点可概括为 、 、 。14文章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结合第 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15文章题目“绝版的周庄”的意思是什么? 答: 1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仍是明代的晨阳吧”,“仍是”指周庄仍保留了古建筑群的原貌,“明代的晨阳”暗示周庄主要是明清建筑风格。 B文章第二段中两次说到“我来晚了”,既表明了“我”与周庄相遇太迟的遗憾,又点出了周庄的景观已有被破坏的地方,表达出“我”见不到它的原始面貌的痛惜。 C“周庄睡在水上”一是点明时间是夜晚,为下文守夜、梦境作铺垫,二是暗指周庄是水乡,又与文章第四段中“白蚬湖正闪着粼粼的波光”相照应。 D“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是说明周庄连一株移植的花都很刺目,何况“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这样写现出作者对周庄“操守能持久吗”的疑虑。 E“慢慢地沉入进去”是说在安静的夜晚,面对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使“我”想到周庄的人文历史、超越时间的阻隔,融人到历史的氛围。 F文章对周庄没有实景描绘,然而它浓郁气氛的营造,极具韵味的渲染,让人更从心灵深处体味到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之美。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 上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凌。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成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矗”和“伊始”,乃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