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4*促织(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30881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4*促织(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4*促织(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4*促织(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4促织(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从容说课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段来反映现实社会;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随着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情节的展开,矛盾不断发展,趋向激化,从而写尽了成名经济上、肉体上,特别是精神上所受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反动本质。文中写的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断,是作者幻想的,用以推动故事由悲向喜的发展。故事的结局,悲剧变成喜剧,并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因为尽人皆知,魂化促织是不可能的,这个喜剧的结局蕴含着深沉的悲哀。同时,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客观上也暴露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即成名的入邑庠,官员们的得到奖赏和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这仍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和讽刺。小说思想深刻,艺术性强。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捕捉和进献促织而展开情节,其主线是征虫缴虫卜虫得虫失虫复得虫斗虫献虫。随着虫的得失优劣,主人公的命运也在升沉变化;人物心理,也倏忽骤变,细致传神。阅读时应抓住波澜起伏的情节,分析主人公悲惨的遭遇和复杂的心理,深入理解封建社会的残酷统治给人民造成的沉重苦难。此外,小说的语言生动细腻,曲尽其妙,值得反复玩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尚、售、冀、会、败、发、济、款、顷、展、益、索、顿等词的意义。2.积累:少间、食顷、斯须、俄等时间副词的用法。3.掌握: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赏析其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2.赏析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本文的思想内容。德育目标文中荒诞离奇的“偶然”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封建统治的谴责,从而培养学生同情、关心弱者,敢于同现实丑恶作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2.赏析文章的情节、描写特色及思想内容。教学难点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感情。2.提问法。对较容易的问题,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重视。3.点拨法。对文中理解有一定难度的地方,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4.讨论法。对文中的关键内容应展开讨论加深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斗促织”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牛鬼蛇神比那正人君子更可爱。”(教师唱)大家说,怪不怪?怪。(同学齐声回答)其实,怪胎社会,无怪不有。一只小小的蟋蟀可以弄得皇上欲望大发“玩物丧志”,可以掌管黎民百姓的生死大权。欲知故事详情,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文言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妙笔下的促织。二、解题1.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清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早岁即有文名,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在县、府、道的考试中连得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此后却屡应省试皆落第,到处奔走,过着“烟波万里一身遥”的流落生活。直到七十一岁,始援例成贡生。他除三十一岁时在江苏宝应县做了一年幕客之外,毕生都在家设馆教书。家境贫困,对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接触。能诗文,善俚曲,著有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和关于农业、医学等通俗读物多种。2.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了二十年左右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是他的代表作,共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异”,就是专记奇闻怪事之意。本书主要运用唐传奇小说的文言体,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托笔幻想,寄意现实,批评当时的社会政治。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故事情节委婉曲折,布局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善于叙事。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学生迅速阅读课文,自己编写结构提纲。(2)学生分小组交换意见,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看法,其他小组提出不同意见。(3)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情况,加以评价、订正,然后统一看法。(解说: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理清故事情节,同时练习学生的概括能力,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分析思路、概括方法加以点拨)出示投影:情 节起讫段所写内容故事起因第1段宫中尚促织之戏故事开端第2段成名因无促织受苦故事发展第3、4段成家求卜得虫故事高潮第57段成子魂化促织故事结局第8段成名因祸得福2.赏析文章情节安排的巧妙。问: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归纳、明确:故事始终围绕促织之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情节波折: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山重水复疑无路”;神巫指拨,成名得虫,“柳暗花明又一村”;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曲折变化,又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作品中的波澜,就是在揭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与变化,就是在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四、赏析文章心理描写的细腻1.速读全文,找出哪些文字写“悲”,哪些文字叙“喜”。要点:故事的开端,写成名被迫充当里正,“薄产累尽”“忧闷欲死”“杖至百”,这是“悲”。第3段,写成妻问卜得图,第4段写捕捉到“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促织,给成家带来了希望,是写“喜”。第5段写关乎全家性命的促织被儿子弄死,这又是“悲”。第6段得儿尸于井,是“悲”,儿半夜复苏,门外且有促织鸣叫,又转为“喜”。第7段写促织斗鸡,则为“大喜”“惊喜”。第5至7段喜中有悲,悲中有喜。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化悲为喜。2.细读课文“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一段,从文中选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括号内,并按空格限制的字数写出这段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并以此练习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赏析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出示投影: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之意,心中又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 着主人公的心, 着主人公的命运,这 、 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 ,官 吏 ,致使百姓的罪恶现实。参考答案:怒 悲 喜 愁 惊 喜 劣 喜 恐 牵动 主宰 细致入微 曲折变化 荒淫 贪 虐 家破人亡五、赏析本文的思想内容1.学生思考:小说故事曲折离奇,是否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之感?试以自己认为最能体现文章思想内容的例子来加以分析。2.学生作好发言准备(35分钟),也可以和同学讨论。3.学生发言,教师针对学生分析情况加以评价、归纳。明确: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点题,开宗明义,指出祸源,揭示矛盾产生的总根由。“宫中”二字,作者把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者。“此物故非西产”,却要“岁征”,可见封建统治者敲剥之残,祸害之广,亦暗示百姓生活之艰辛。例2:“宫中”“华阴令欲媚上官”“游侠儿”“里胥”,寥寥数笔,画出大小贪官污吏的丑态。例3:成子“神气痴呆”,成名却为“蟋蟀笼虚”而“气断声吞”,失虫之忧甚于爱子之情,人命不如一虫,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昭然若揭。一虫之死,闹得全家死去活来,惨苦万状,对统治者的揭露极为深刻。总之,促织是蒲松龄借前朝故事寄托“孤愤”的一篇佳作,它是一篇揭露封建皇帝荒淫无道的愤怒的控诉书,也是一幅人民在横征暴敛下无法生存的凄凉画。作者鞭挞了宫廷生活的荒淫无道,揭露了大小官吏的谄媚逢迎,寄托了作者对备受欺凌迫害的广大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六、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一)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比较,赏析本文选材角度的独特。(解说:这一点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过、看过的相关文艺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明确:封建统治者征粮征物、县令严限追逼、差役下乡催索,这是封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现实生活,这类题材是前代和与蒲松龄同时代的一些进步作家经常涉及的,唐代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说算得上是一篇不同凡响的作品。柳宗元没有写征粮征物,而是写征蛇,通过捕蛇人蒋氏之口,写出毒蛇虽毒,但比不上徭役、赋税之毒,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吏横征暴敛对百姓的迫害,一句“苛政猛于虎也”,发人深省。促织的选材角度与捕蛇者说相比,又高明多了。因为征毒蛇毕竟因其有“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的疗效,而征促织又为何故呢?不过供统治者斗之一笑罢了。统治者一笑,百姓付出的是身家性命,百姓的生命还不如一只小虫,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官府对人民的迫害。总之,以征促织为题材,高于征蛇,更高于征粮征物,这样的选材,体现了蒲松龄的艺术匠心。(二)赏析本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解说:这一点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发掘作品的独特之处,加以分析。)问:文中哪些地方是用超现实笔法表现出来的?这样行文有何好处?你的看法如何?学生讨论,回答:明确:神巫指拨得佳虫,成子魂化促织。这两处想象使主人公绝处逢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良好愿望。求神问卜,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作者并非宣扬迷信,而是借奇幻的想象寄托作者的“孤愤”,揭露、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的;成名一家遭受的大苦难,精神所受的大折磨,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皇帝的一点小小的爱好、小小的乐趣,成子魂化促织正是大苦难与小乐趣的矛盾无法解决的产物,有了这头小促织,皇帝的小乐趣得到了满足,成名的大苦难才能中止,这是荒唐的,却又是深刻的;这是可笑的,却又揭露了血淋淋的现实。因而,文中的幻想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是蒲松龄深化主题的匠心所在。七、课文总结一只小小的蟋蟀,使成名一家死去活来,因祸得福,生动地表明了统治者的快乐、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暴露了清初社会政治的黑暗,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真实加想象,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有深度,情节奇妙有趣。新世纪的弄潮儿,应该敢于同丑恶现实作斗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八、布置作业1.将促织改编为700800字的剧本,注意剧本的动作语言、舞台说明等交代。2.充分运用想象写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问题。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时有州人姓刘,名玄石,好饮酒,往求之。希曰:“我酒发来未定,不敢饮君。”石曰:“纵未熟,且与一杯,得否?”希闻此语,不免饮之。复索曰:“美哉,可更与之。”希曰:“且归,别日当来,只此一杯,可眠千日也。”石别,似有怍色,至家,醉死。家人不之疑,哭而葬之。经三年,希曰:“玄石必应酒醒,宜往过之。”既往石家,语曰:“石在家否?”家人皆怪之,曰:“玄石亡来,服已阕矣。”希惊曰:“酒之美矣,而致醉眠千日,今合醒来。”乃命其家人,凿冢破棺看之,冢上汗气彻天,遂命发冢。方见开目张口,引声而言:“快哉,醉我也。”因问希曰:“尔作何物也?今我一杯大醉,今日方醒?日高几许?”墓上人皆笑之,被石酒气冲入鼻中,亦各醉卧三月。(选自干宝搜神记)1.下列词句,哪一项解释不正确( )A.酒发未定发酵未成,酒没酿好。B.希闻此语,不免饮之狄希听他这样说,不免喝了一杯。C.怍色不高兴。D.服已阕矣三年服丧期满了。2.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家人不之疑。B.快哉,醉我也。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对本文特点的鉴赏,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奇的故事给人以神秘感。B.夸张的手法给人以神奇感。C.幽默的语言给人以轻松感。D.巧妙的情节给人以模糊感。4.对本文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夸张是一种修辞格,作者把它变成一种表现手法,极力地渲染了千日酒的威力。B.本文虽短,但情节安排疏密有致。C.本文对人物描写所花的笔墨虽不多,但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D.本文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情节完整。答案:1.B 2.B 3.D 4.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