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届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1 声光复习与综合应用,知识梳理,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考点归纳,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源: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或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声源。 2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不会立即消失。 3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将这种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例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解析: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空气只是介质的一种,所以A错;听到声音的条件是有声音产生,而且声音还要通过介质能传入人耳,所以B错;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所以D错;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再次被我们听见就成了回声,所以C正确 故答案为:C.,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 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 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变式练习:,答案:C.,二、乐音的特征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其国际主单位是赫兹,符号Hz。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大小有关,还跟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4音色:也叫音质或音品,它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其振动的波形不同。,例2.如图所示,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的长度逐渐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 A响度与吸管长度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长度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解析:吹吸管是管中空气柱振动,不断剪短,空气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B.,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 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 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C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变式练习:,答案:C.,三、噪声与控制 1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是乐音是有规则的振动,噪声是无规则的振动。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其符号dB,为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3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入手,即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它的传播,防止它进入人耳。,例3.为了使道路交通更加通畅,厦门市几条主干道架设了高架道路,高架道路 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部分路段两侧设有高3m左右的透明板墙,铺设“海 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使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解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可减弱道路的振动,从而减小噪声,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部分路段两侧设有高3m左右的透明板墙,可使汽车产生的噪声在道路之间来回反射,减轻对周围居民的噪声污染,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答案为:B.,为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我们看到,紧邻居民区的 地方大都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 B控制速度 C阻断噪声的传播 D美化环境,变式练习:,答案:C.,四、光的直线传播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电灯为人造光源,太阳为天然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能说明光沿直 线传播的现象有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像等。 3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m/s。,例4.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解析:光在水中及搅拌均匀的海波溶液中的传播路径均为直线,说明光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能沿直线传播;该实验探究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只能说明光可以在各种不同透明介质中传播,而不能说明光的传播需要介质故答案为:D.,假如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是( ) A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 B做操时更容易排直队伍 C阳光下的人影更清晰 D更容易形成日食和月食,变式练习:,答案:A.,五、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射到某种物质的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反射回到原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如图所示光路图,三线、两角、一点、一面,ri。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例5.下列光现象中,属于镜面反射的是( ) A在不同方向都能看见点燃的蜡烛火焰 B太阳光照在地面的玻璃片上形成刺眼的光束 C人在船上看见水中的鱼 D全班同学都能看见教师黑板上的字迹,解析:在不同方向都能看见点燃的蜡烛火焰,属于漫反射太阳光照在地面的玻璃片上形成刺眼的光束,是玻璃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人在船上看见水中的鱼,是折射现象(第四节学到)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见教师黑板上的字迹,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故答案为:B.,教室内用来放映投影片的银幕表面是白色且粗糙的,其目的是( ) A不反射光 B发生镜面反射 C发生漫反射 D以上都不对,变式练习:,答案:C.,六、光的折射 透镜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如岸上看河水变浅了、星光闪烁、海市蜃楼等. 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的方向偏折;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透镜分为两大类: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4射到地面上的太阳光可以看作是互相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实验表明,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一点叫做焦点,此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例6.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下列模型能解释 此现象的是( ),解析: 从岸边看水中的鱼,从鱼身上射出的光线由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眼看到的是比鱼的实际位置要高的鱼的虚像 故答案为:D.,如图所示,OA是光从水中射入空气的一条反射光线,若OA与水面夹角60,关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60,60 C30,30,变式练习:,答案:D.,七、生活中的透镜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照相机前面的镜头应该相当于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胶片离投影仪镜头比较近,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把放大镜放在物体与眼睛之间,适当调整距离,我们就看到了物体的细微之处,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实验步骤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把具有支座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且使蜡烛和光屏位于凸透镜的两侧,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的光心处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例7.图中的“世”字是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的像,下列光学器具中应用了此成像 原理的是(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显微镜,解析:从图片上看,照片上“世”是缩小的,且像与物体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因此应用此成像原理的是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A.,变式练习:,如图所示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的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得到 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 A10cm B20cm C30cm D5cm,八、光的色散 看不见的光 1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把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因此太阳光(白光)为复色光。 2红光、绿光、蓝光是不可再分的三种色光,它们按不同比例可以产生各种色光,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3红外线:光谱中在红光以外的看不见的光称为红外线,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的热作用越强。 4紫外线:光谱中紫光以外的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紫外线的作用是杀菌消毒、使荧光物质发光。生活中既要合理利用紫外线,又要防止紫外线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例8.有关光的色散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色光通过棱镜后,传播方向改变 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 C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 D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解析:光的色散实质是光的折射,所以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同时也说明白光是复色光 故答案为:D.,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雨后天空,弧状光带 B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水中铅笔,水面折断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变式练习:,答案:A.,九、眼睛和眼镜 显微镜和望远镜 1眼睛: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形成的像呈现在视网膜(即光屏)上。形成的是倒立缩小实像。正常人眼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 ;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 2近视眼及其矫正: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及其矫正: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使像成在视网膜后;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4显微镜:显微镜由两组透镜构成,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物镜成倒立放大的 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5望远镜:望远镜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是用来把这个像进行放大,从而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例9.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是物体的实像 B望远镜分为折射式和反射式两类 C显微镜和各种形式的望远镜,镜头都是凸透镜 D无论什么形式的望远镜,其物镜直径总是越小越好,解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望远镜的物镜不一定是凸透镜;望远镜的物镜直径越大越好 故答案为:B.,近日,科学家利用欧洲航空局普朗克天文望远镜,历时六个月拍摄到了 宇宙“全天空”图片(如图所示)关于望远镜,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望远镜的物镜越大,我们看到的像就越大 B望远镜的物镜很大,是为了呈现更明亮的像 C望远镜看到的物体比肉眼看到的大,因此它成的是放大的像 D有的望远镜物镜采用凹面镜,这是利用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变式练习:,答案:B.,例1.如图,2013年4月16日,中国海事第一舰“海巡01”轮在海上展开拉练,未来将被派往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如图所示,“海巡01”轮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波具有能量 B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C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典型精讲,D,【解析】 次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故答案为D.,例2 .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D,【解析】紧闭门窗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戴上耳塞是通过防止噪声进入 人耳来控制噪声;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答案为:D.,例3.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D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虚像,D,【解析】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B项错误;小孔成像的大小 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则木板与小孔距离越小,像也越小,C项错误;蜡烛在墙上 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D项错误故答案为:A.,例4.小红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光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投影仪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A,【解析】要使像变小,应增大物距,蜡烛应远离凸透镜,B错误;由图知,此时像距小 于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个原理可制成照相机,C错误;光屏应选用较粗糙 的玻璃板,光在上面发生漫反射,才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烛焰的像,D错误故答案为:A.,例5.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欢的图案,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能在墙上看到倒立、缩小的所画图案的像 B能在墙上看到倒立、放大的所画图案的像 C只能在墙上看到放大的所画图案的像 D不能在墙上看到所画图案的像,C,【解析】由于凸透镜在灯泡与墙壁(光屏)之间移动,这样就会不断的改变物距,会出现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等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等于一倍焦距;小于一倍焦距等各种情况;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去进行分析,墙上可得到倒立放大和缩小的实像故答案为:A.,1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合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岸上观众耳朵中的 B鼓声是由鼓锤振动产生的 C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响度越大 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B,随堂检测,2.下列有关声现象知识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将人体内的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B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超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音乐家贝多芬失去听觉后是利用骨传导的方式继续创作的 D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C,3下列有关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变得越来越大 B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C手影和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D清晨,我们看到的地平线下的“太阳”,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C,4.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物体距透镜5 cm时,成正立的像 B当物体距透镜15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D,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 cm B当u12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 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动到24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D,5. (多选)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 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8 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9 cmf16 cm D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18 cmf32 cm,B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