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 专题训练 专题十八 选择题解题技巧教案(学生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17246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 专题训练 专题十八 选择题解题技巧教案(学生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 专题训练 专题十八 选择题解题技巧教案(学生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 专题训练 专题十八 选择题解题技巧教案(学生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 专题训练 专题十八 选择题解题技巧教案(学生版)【化学选择题的特点及其解法】选择题是一类客观性试题,由于其具有信息量大、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的角度和层次多,且评分较客观等优点,在各类中考试卷中已成为固定题型。在化学中考试卷中,选择题一般占48%50%。因此,选择题的得分,已成为制约很多学生整份试卷得分高低的瓶颈。了解化学选择题的特点、类型、掌握解化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保障。本文拟从这些方面作简单介绍,旨在抛砖引玉。一、选择题的特点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二、解答选择题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解答化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是: 1. 认真审题,读懂“题干”和“问句”的含义; 2.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抓住关键,找到突破口; 3. 转换思维方向,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去伪存真,准确求解。根据化学选择题的特点,解答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直接判断法这是解化学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解题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正误型”选择题。例1. 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 B.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气味气体 C.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放出大量的热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解析:本题考查的实验现象,属于识记水平。根据所学知识知道,石蜡燃烧没有白烟,硫粉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氢气燃烧火焰呈淡蓝色,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所以,可直接判断本题答案为D。 (2)筛选淘汰法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筛选,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选择题,也常用于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例3. 下列生活经验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B. 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 C. 用钢丝球洗刷铝锅脏物 D. 用含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解析:本题是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题,涉及物质的溶解性、酸与盐反应、酸与碱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化学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题目要求从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同学平时练习较多的是B、D两个选项,其中B选项的化学原理是酸与碳酸盐的反应,而D选项的化学原理是碱与酸的反应,显然都是正确的可以淘汰;A选项是课本P131上的一句话“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里,但能溶解在汽油里”的应用,也能确定是正确的;通过筛选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例4. 以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制取铜,有两条途径:;。若需制备相同质量的铜,在实际过程中,两条途径所消耗的有关物质质量相等的是( )A. B. C. 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铁、氧化物、稀硫酸、铜的相互关系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及操作要领的掌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一个重要的操作要领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氢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才停止通氢气。”这样,途径实际消耗的氢气质量就大于理论计算的质量,同样消耗铁、稀硫酸的质量也是实际值大于理论值;途径中它们的实际值等于理论值。经筛选、淘汰,正确答案为B。(3)信息转化法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繁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示信息转化为自己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或等价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实验类和规律类选择题。 例5. 图1中,试管内收集了满满一试管不同的气体(,),将试管倒扣在盛有水的烧杯中。试管内水位上升的高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气体的溶解性知识。粗看似乎难以下手,仔细审题后发现“水位上升”是此题的题眼。水位上升是由于试管内气体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造成的,于是题干可转化为“气体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从而迅速选出正确答案C。例6. 下列反应肯定不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碳酸盐溶于酸,酸性氧化物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溶于碱,碱性氧化物溶于酸,碱性氧化物溶于水,金属溶于酸A. B. C. 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物质分类及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的掌握,综合性很强。我们知道:金属与无氧酸、碱与无氧酸、盐与无氧酸、碱性氧化物与无氧酸若反应则一定能生成无氧酸盐,那么金属与酸、碱与酸、盐与酸、碱性氧化物与酸若反应则可能生的质量如下:物质XYZQ反应前质量/g410121反应后质量/g01215待测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反应后Q的质量为9gB. 反应后生成15gZC. 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D. 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得 反应后剩余Q的质量 所以正确答案为A、D。 例8. 将质量分数为5.2%的溶液,放入通电分解水的简易装置中,通电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符合表中关系的是(提示:电解溶液实质是电解水,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序号质量分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质量/g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质量/gA6.2789.5B6.2769.5C4.20.604.7D4.24.70.60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及对电解水实验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掌握。题目中的提示说明电解前后溶液中质量没有改变而水的质量减少了,所以溶液中的质量分数应该增大。由此可以淘汰答案C、D。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且他们的质量比为8:1,根据计算得出正确答案为B。【数据迷惑型】一、虚设数据迷惑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是解题不必要的,把本属于概念判断型或规律应用型的试题伪装成计算题,这是精心设计的“陷阱”,意在声东击西,使答题者落入“圈套”。同学们如想准确无误地越过障碍,必须能理清思路,化解迷惑,揭示本质。例1. 将NaCl和NaBr的固体混合物m g溶于水后,向所得溶液中通入足量,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则通入前原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之比不要能为( )A. 4:3:1B. 3:3:1C. 3:2:1D. 3:1:2解析:如果读题之后马上按已知数据列式计算,会陷入设置的圈套。本题貌似计算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电荷守恒原理,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解析:粗看起来,这是一道关于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题,且已知数据多,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有些数据是多余的,是故意设置的干扰数据。对计算题而言,最重要的是分析,即简化题意,理清脉络,分析推进,顺序求解。对此题先作如下分析:含杂质的KOH 1g(7.62%、2.38%)盐酸(过量)由上述分析可判断最后所得固体成分是KCl。根据原子守恒,KCl的物质的量一定等于的物质的量,也一定等于的物质的量。过程中只有第一步操作中引入。设最后所得KCl的质量为x,则有:HCl KCl36.574.5 x有,解得x=3.43g。故答案为B。三、缺少数据迷惑即试题没有给出数据,给人一种无法解答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并不缺少数据,而是给出的数据较隐蔽。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内部挖掘,寻找物质之间的特殊联系,如等量关系、配比关系、差量关系等,找到解题突破口。例3. 纯净的碳酸氢钙固体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的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 )A. 50%B. 75%C. 92.7%D. 100%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比较隐晦,不易为同学们直接利用。遇到此类题时,同学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化暗为明,化曲为直。例4. 已知由丙烯酸()与己烯()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 B. C. D. 解析:本题虽然考查的是有机物的知识,但我们可以转换解题方法变“未知为可知”。题中只给出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A。而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间又没有确定的关系,似乎很难求解。但若将丙烯酸()等效变换为,则其中的()与己烯的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定值。根据CO22O,可求得中的质量分数为,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定值的部分与己烯的质量分数总共为,则此部分组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故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D。【计算型选择题】 1. 原子守恒法 例:1L丙烷与xL的O2混合点燃,丙烷完全反应后,生成混合气体体积为aL(气体体积均在120,测定),将aL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碱石灰后,测得剩余气体的体积为bL,若,则x的值为( ) A. 4B. 4.5C. 5.5D. 6,或,或。归纳各种产物的物质的量必须在之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便知平衡相对分子质量在之间,故B、C符合题意,答选B、C。 3. 通式法 例:若1mol某气态烃完全燃烧,需要,则( ) A. B. C. D. 解析:根据烃完全燃烧的通式。 依题意 当时,。 故选B。 4. 差量法 例:室温时20ml某气态烃与过量氧气混合,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再恢复到室温,气体体积减少了50ml,剩余气体再通过苛性钠溶液,气体又减少了40ml。则该气态烃的分子式为( ) A. B. C. D. 5. 最简式法 例:某烃的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80%,则它的分子式是( ) A. B. C. D. 解析:烃的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80%,则氢的质量分数为20%。列式为: 最简式为,分子式为。 答选B。 6. 变式法 例:下列各组物质中各有两组分,两组分各取1mol,在足量氧气中燃烧,两者消耗氧的量不相同的是( ) A. 乙烯和乙醇 B. 乙炔和乙醛 C. 乙烷和乙酸甲酯 D. 乙醇和乙酸 将B和D项代入公式计算 故选B。 亦可利用十字交叉法确定B否定D。 8. 规律法 例:两种气态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L该混合烃与9L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为10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不符合此条件的是( ) A. B. C. D. 解析:显然,题给氧气对各选项物质均为过量,完全氧化产物均为CO2和水蒸气。又由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不变,根据烃完全燃烧的规律,可确定混合烃中的氢原子数一定等于4。再利用平均组成法确定B项不符合此条件,又由于两种气态烃必须以任意比例混合,故D项也不符合。选B、D。 9. 平均组成法 例: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得和水。则混合气体中( ) A. 一定有甲烷 B. 一定是甲烷和乙烯 C. 一定没有乙烷 D. 一定有乙炔 解析:利用题中数据 根据原子守恒列式为=1:1.6:4 则得平均组成式。 因碳原子数小于2,所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甲烷。 再利用平均组成法确定另一种烃分子中的H原子数也必为4 即可能为,可能为。 选A、C。【化学平衡选择题】一、考查等效平衡规律 例1、将2molA和1molB充入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a。假设该反应的条件分别和下列各选项的条件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若在恒温恒压下,当x=1时,按1.5molA、1molC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 B. 若在恒温恒容下,当x=2时,将2molC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 C. 若在恒温恒压下,当x=3时,按1molA、1molB、6molC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 D. 若在恒温恒容下,按0.6molA、0.3molB、1.4molC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则x为2或3解析:应用规律3,在恒温恒压下将C换算成A和B,若为2:1即为等效平衡。当x=1时,将1.5molA、1molC作为起始物质等效于3.5molA、1molB;当x=3时,按1molA、1molB、6molC作为起始物质等效于5molA、3molB。故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都不为a。在恒温恒容下,当x=2时应用规律1。2molC作为起始物质等效于2molA、1molB。故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a。在恒温恒容下,当x=3时应用规律2。0.6molA、0.3molB、1.4molC作为起始物质等效于,满足2:1,为等效平衡。故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a。答案:B、D。点评:解答本类习题,理解并熟悉等效平衡规律。具体规律如下: 1. 对于一般可逆反应,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2. 在恒温恒容情况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3. 在恒温恒压下,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之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到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解析:将2molA、2molB、2molC的气体混合物充入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后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20%,即反应后容器中气体总量为。此题可按照极限转换思想去考虑,若该反应中最多得到的气体总量,即为容器中可能发生的反应。A项反应可让其逆向进行,最多得到的气体量是+;B项反应气体总量始终不变,为6mol;C项反应可让其逆向进行,最多得到的气体量是;D项反应可让其正向进行,最多得到的气体量是。答案:C、D。点评:明确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换为生成物,生成物也不可能完全转换为反应物。三、考查化学平衡基础理论 例3、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或通入一定量A、B、C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如图1所示),3min后给体系加热,气体C的体积分数和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 B.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2CB C.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D. A、B一定均为气态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变化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由图1可判断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前2min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由图2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C的体积分数降低,即平衡逆向移动。故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由图3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当A、B都为气态时,平衡逆向移动,气体的质量不变,但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多。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符合题意。当A为气态,B不为气态时,平衡逆向移动,气体的质量减小,但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也符合题意。答案:B、D。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平衡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此类试题往往还结合化学反应速率知识,以图表作为载体进行考查。【有机化学选择题】一、考查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围绕有机分子构成原子在空间共线或共面,根据分子式来确定分子结构。例1:研究发现,烯烃在合适催化剂作用下可以双键断裂、两端基团重新组合成新烯烃。若与的混合物发生该类反应,则新生成烯烃中共平面的碳原子数可能为( )A. 2,3,4B. 3,4,5C. 4,5,6D. 5,6,7个C共面)、(6个C共面)、(5个C共面),所以答案为C项。二、考查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的判断,或由单体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例2:有4种有机物: CH3CHCHCN,其中可用于合成结构简式为的高分子材料的正确组合为( )A. B. C. D. 解析:首先清楚由单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加聚反应,二是通过缩聚反应,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加聚是通过不饱和键的相互加成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而缩聚必须具有“两只手”,通过“手拉手”脱下小分子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这两只“手”可以是OH与COOH,NH2与COOH,OH与OH,酚与醛等。由高分子分割成小分子,再由小分子加聚得到高分子加以验证,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为D项。三、考查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例3:主链含5个碳原子,有甲基、乙基2个支链的烷烃有( )A. 2种B. 3种C. 4种D. 5种解析:同分异构体一直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考查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有续性,既不能多也不能少。特别要注意题给的限制条件,如本题知道“有甲基、乙基2个支链”这一要求。复习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适当的练习中找出自己的解题习惯。答案为A项。四、考查由有机物的结构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解析:在有机物学习中,有什么官能团就有什么性质,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方法。并且可以推测陌生的有机物可能具有的性质,这也是学习的本质含义,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当然也是近年高考的热点。本题茉莉醛分子中有碳碳双键和醛基官能团。分子中有碳碳双键和苯环,所以能与氢气发生加成而被还原,有醛基且苯环上有侧链可以被高锰酸钾氧化,苯环上有氢可以被溴取代,有碳碳双键可以与氢溴酸发生加成反应。所以答案为D项。例5:二甘醇可用作溶剂、纺织助剂等,一旦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肾衰竭,危及生命。二甘醇的结构简式为。下列有关二甘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能发生消去反应B. 能发生取代反应C. 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D. 符合通式解析:由二甘醇的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来确定其具有的性质,由结构特点写这一类物质的通式及物理性质。答案为B项。选择题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备选项不仅提供选择答案,同时也隐含着某些信息。特别对于计算型选择题来说,充分利用题干和备选项的隐含信息能大大缩短思维进程,避免繁琐计算,提高解题速度。【解题技巧】例1 0.1mol某元素的单质直接跟氯气反应,质量增加了7.1g,这种元素是( )。A. PB. NaC. AlD. Zn巧解:NO和混合,将发生如下反应:,等体积、混合,从式可知,过量,故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由组成,如不考虑反应则混合气体由和组成,且的体积为的2倍,故,现考虑到反应,混合气体由组成,故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必大于41.3。答案:C例3 1mol CO和1mol H2O(g)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里反应,生成,当改为4mol时,在上述条件下,生成的物质的量为( )A. 0.50molB. 0.67molC. 2.50molD. 0.95mol巧解:根据题意,1mol CO和作用生成,当(g)改为时,CO的转化率增大,生成大于,但从方程式又知,CO完全作用只能生成1mol ,故生成的物质的量应在至1mol之间。答案:D【突破陷阱】一、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突破“陷阱”认真正确地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则完全可以避开“陷阱”,准确答题。例1、 室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和浓度的乘积为,在该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 B. C. D. 解析:选择题中常出现“一定能”“一定不能”“可能”等字眼,审题时一定要看清楚。根据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和浓度的乘积为可知,此时水的电离收到抑制,溶液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碱性。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答案:D。二、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突破“陷阱”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例2、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在锰 二氧化锰 高锰酸钾中,可以作催化剂的是( )A. B. C. D. 解析:如果对催化剂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只要能使氯酸钾受热分解速率加快的物质就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中锰与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分解也能产生二氧化锰,以此掉进设置的“陷阱”而选B项,其实催化剂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答案:C。三、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突破“陷阱”物质的性质不能单单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避开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例3、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HNO3和2molH2SO4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A. 2mol B. 3mol C. 4mol D. 5mol解析:该题利用稀硝酸的性质,设下了“陷阱”,很多同学只考虑到Cu与稀硝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很快写出了化学反应方程式:从方程式可以看出,Cu在反应中过量,按稀硝酸计算,生成的NO的物质的量为2mol,这样,就恰好掉进了设置的“陷阱”而错选了答案A项。事实上,Cu与稀硝酸反应后生成的硝酸铜中还有硝酸根离子,同样在硫酸中具有强氧化性,仍可以和过量的铜粉反应生成NO气体。该题最好写离子方程式计算:从离子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时按Cu、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8:2进行,而题中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6:4。显然,H+不足量,按H+计算,生成的NO物质的量为3mol。 答案:B。四、克服思维定势,突破“陷阱”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根据同学们的这一弱点,常常在命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阱”。例4、将pH为5的稀硫酸稀释500倍,稀释后溶液中约为( )A. 1:1 B. 1:2 C. 1:10 D. 10:1分析:根据定量计算,稀释后,有同学受到思维定势,很快得到答案为B项。但酸性溶液稀释后,氢离子的浓度不会小于A. B. C. D. 解析:电解发生的电极反应:阳极为,阴极为,电解时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阴极逸出amol,水被电解了,根据溶解度知识,不难求出答案为。 答案:C 。【xx高考押题】1下列数字代表元素的原子序数,其中能形成XY2型共价化合物的是()A1和6 B17和20 C6和16 D3和8 2同一短周期的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单质的化学活泼性:WXYZ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WXYZC单质的氧化能力:WXYZD元素的最高化合价:WXYZ 3将钠、镁、铝各0.3 mol分别放入100 mL 1 molL1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A123 B632 C311 D111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的乙酸乙酯B用50 mL酸式滴定管可准确量取25. 00 mL KMnO4溶液 6下列选用的相关仪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ABCD存放浓硝酸分离水和乙酸乙酯准确量取9.50 mL水实验室制取乙烯 7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AF的结构示意图:B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CNaCl的电子式:NaDN2的结构式:NN 8下列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abcAAlAlCl3Al(OH)3BHNO3NONO2CSiSiO2H2SiO3DCH2CH2CH3CH2OHCH3CHO 9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的原子序数比Y的小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多CX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D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