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16546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基础巩固(18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居处,接受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忤:冒犯,触犯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机:机会 D则文辞不能达 辞:言辞解析:选CC项,机:关键。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便即护短不纳B亦犹夫人之情也C须大段著力D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解析:选AA项,“护短”,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辩护。古今含义相同。B项,“夫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C项,“大段”,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D项,“体格”,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3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B传之子孙,受享无穷C如临深渊,如履薄冰D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解析:选CC项,履:名词作动词,踩。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 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 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选C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A项,结构助词,“的”。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就。D项,判断动词,是。5默写下列名篇名句。(6分)(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求谏)(2)战战兢兢,_,_。(朱子语类)(3)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为根柢;_,_。(童心说)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二、阅读提升(60分)(一)课内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2分)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不复有初矣初:人的最初的 纯朴的状态B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遽:就C则文辞不能达 达:畅达D非笃实生辉光也 笃实:诚实解析:选BB项,遽:突然。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选B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前者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后者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C项,均为连词,因为。D项,均为被动句的标志。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保持童心重要性的一组是(3分)()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A BCD解析:选D说的是童心因这样做而消失了。是说道理是通过多读书得到的。陈述的是“文人童心不失”的事实。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童心,然后作者分别用一个判断句和两个假设句来阐明童心的含义。B作者用“方其始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把理学对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C作者认为“护此童心”就是要解放个性,保留个性;“障其童心”则是摧残个性,扼杀个性。D作者连用十七个“假”字,突出了对复古、模拟的假文学的鄙视和厌恶,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解析:选AA项,作者用的是两个判断句,“真心也”和“绝假纯真”二句,不是一个。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5分)译文:_(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5分)_答案:(1)久而久之,知道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道理、益、广各1分,语意2分)(2)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有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至、被动句、 见各1分,语意2分)(二)课外阅读(3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9分)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选自朱熹牧斋记)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B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C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D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解析:选D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经,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B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D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 ,属于散文的范畴。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解析:选A论语不属“六经”。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解析:选CC项,“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朱熹借古人“贫而乐”来探究古人读书的目的是“期所以用心者”。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5分)译文:_(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5分)译文:_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分别是第(1)句中“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的倒装现象,第(2)句中连续的反问语气。答案:(1)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2)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9分)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B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C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D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解析:选B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经,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全书共分18章。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C“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解析:选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解析:选DD项,被免职的应是朱熹,蔡元定应是朱熹的学生。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3分)译文:_(2)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4分)译文:_(3)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译文:_答案: (1)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2)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一个人赴任。(3)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三、语言运用(12分)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3分)说服不同于说理,说理注重的是过程,_,只要能获得期待的结果,过程和手段在所不计。好的说理要求真实、逻辑合理、论据可靠。然而,_,也不一定能起到说服的效果。如果你跟对方说的理与他的利益不符(或者_),再好的说理也对他无法产生实际影响。相比之下,说服指的是一种实际受影响的行为。非真实、逻辑谬误、论据不可靠的宣传或误导,也可以产生这样的说服效果“依从”。答案:(而)说服只着眼于结果即便是好的说理他根本不愿意说理(他不可理喻)20阅读下面的新闻,写一则短评。要求:观点鲜明,见解独到,6090字。(4分)这几年,高考加分泛滥,高考的分数,加还是不加,困扰着考生、家庭、学校,甚至波及整个社会。现在,终于有4所高校站出来,明确表示,不看加分,只看“裸分”。今天,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城市学院4所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从今年开始,他们不看加分,只看“裸分”。答:_答案:(示例一)我觉得裸分简直就是中国教育的退步。为了保证高考的公正性,你可以在制度上去完善,在法律上去健全,而不能通过抑制学生的特长来完成,学习不仅看你的文化课成绩,综合成绩更重要。(示例二)支持裸分!加分本来就违背了高考的初衷,它检测的是我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至于考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其他各种特殊情况,都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支持和帮助,而不是通过高考这个平台。21下图是某市教育局机关文化品牌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图形部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5分)答:_答案:该标志的图形部分由下面的萌芽(树叶)和上面的书本组成。下面的图形犹如茁壮成长的萌芽,象征教育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成才为使命。上面的图形犹如正待翻阅的书籍,又如舒展飞翔的翅膀,代表教育工作者努力耕耘,助青少年腾飞。四、写作表达(60分)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起“送失物要车费”被称敲诈的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当事人之一是四川绵竹一位的哥付世贵。8月27日那天,他拉了一个乘客,对方将一个包遗落在车上。他为了还包先后出了3趟车,因此要求对方按出车里程合计付费120元,经过争吵,最终对方付了65元拿回了自己的包。该乘客把这事以出租车司机敲诈乘客!行为太恶劣!为题发到微信上,事件很快在网络上发酵,网友人肉出“黑心司机”的姓名住址,一时间付世贵遭到很多人的谩骂攻击。也有人认为的哥很冤枉,觉得他的行为算不上是敲诈。还有人认为的哥送还失物是做好事,但收车费就变了味。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写作提示:在这则材料中,有三个主要的人物:的哥付世贵、乘客和网友。从的哥付世贵的角度分析,要充分肯定其拾金不昧的美德。对其索要车费要正确看待,行善是不计较得失的,但是要体谅他“为了还包先后出了3趟车”的行为,同时付世贵在索要车费时也要和乘客做好沟通,避免产生矛盾。从乘客的角度分析,要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对待司机的送还之举。至于司机的索要车费,要换位思考,体谅对方,因为行善也需鼓励和回报。从网友的角度,体现了当下网络的利弊。人肉谩骂攻击的哥的网友的行为是错误的,他们侵害了个人的隐私和名誉,没有抓住事物好的一面进行宣传,而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大做文章,这种行为要禁止。而“认为的哥很冤枉”的网友和“认为收车费让做好事变了味”的网友则能够理性地面对事情,我们要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网络环境朝着文明良好的方向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