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16142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人民版必修3整体感知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形成了新思潮。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并在政治上进行了实践,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担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教材分析 本专题系统讲述了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时期,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思想解放和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西方国家以坚实的政治保障、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唯我独尊”、“天朝上国”的精神支柱受到极大冲。面对着千年未有之奇变,一些有识之士站在时代的前列,睁眼看世界,深刻反省,寻求救国救民之策,涌现出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时代的弄潮儿,正是这些先进的中国人不懈地的追求推动着近代中国从器物制度思想艰难地发展,古老中国在痛苦中渐渐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近代化洪流中去。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也就是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引进各种新思想,提出各种救国方案,最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由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到学习社会政治学说。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内容。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一要与当时的世界形势相联系,了解世界形势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二要与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内容相联系,了解政治经济变化对思想的影响;三要与救亡图存相联系,注意分析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不断壮大的过程。第一节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福建省教学要求】1说出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张,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促进近代中国思想启蒙、推动中国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 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的历史事实。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以前所学专题相关内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点 他们都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抵御外来侵略。但是,阶级属性的不同,社会背景,认识能力使得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他们自己的主张,形成自己的特点。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提出的学习西方的技术,把学习限定在物质层面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提出推翻封建政府,实现民主共和。把学习放在学习制度上。二、难点:分析他们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结合他们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他们思想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影响要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去把握。【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19世纪上半期,当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高歌猛进的时候,古老东方的中国依然恪守着农业文明。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掀起了东西方文明、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文明与野蛮的巨大撞击。在残酷的征服面前,古老的中国渐渐低下了妄自尊大的骄傲的头颅:这“千年之奇变”是如何发生的?中国又往何处去?讲授新课一、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余秋雨历史的脸谱中关于鸦片战争东西方的比较,分析睁眼看世界的原因。17731782年,中国花了十年时间,编撰了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上的又一座万里长城,而与此同时西方在物质科学、精神领域方面飞速前行。“我们在收集古代文献,他们在探索现代未知;我们在注释,他们在设计;我们在抄录,他们在实验;我们在缅怀,他们在创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就是其中的先驱者。“诗言志”,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表达了一个时代先驱者的风骨。(1)清朝长期闭关锁国,阶级矛盾尖锐,出现统治危机。(2)鸦片战争前后,逐渐接触西方先进事物,认识到西方的先进。(3)鸦片战争失败,传统观念遭到挑战。2、主要思想林则徐:在闭关时代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林则徐开始时跟所有封建官僚一样,有偏狭自大、不合时务的陈腐观念,对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为了制定战胜敌人的正确策略,他努力探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知识。林则徐探求西方新知识,主要通过“刺探西事”荷“翻译西书”两个主要途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注意搜集有关西方国家的信息,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则是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作用: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评价: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备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海国图志系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教学关键:把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活动放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坐标中、放在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从而在巨大冲突中认识林则徐、魏源等人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大精神引领作用。3、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和姚莹的康輶纪行。4历史影响: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迈出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地主阶级抵抗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2、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含义: “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 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4、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5、影响: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在于没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层面。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原因:维新思想的产生,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首先是因为洋务运动的影响,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影响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洋务运动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实践中,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其次,外国势力在中国的影响下也日益扩大,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一些官员和知识分子逐渐改变了旧有的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大多是通商口岸的知识分子、买办和一些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官员。积极意义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由此引出康梁的维新思想。2、维新思想的发展(1)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这样,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他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托古改制。学习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借“托古改制”的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 答案提示: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思考与交流: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l 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l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l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2)梁启超:舆论界天之骄子发表变法通议等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梁启超的文章立论新颖,文字通俗流畅而又犀利,感情色彩丰富,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3)谭嗣同为维新慷慨赴死第一人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的批判(4)严复: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1898年 ,他翻译的天演论出版。他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他坚信,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他还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增强了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3、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2)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快失败。4、影响:我读五四以后那些值得我们注意的文化大师传记的时候,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说自己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受到过梁启超深深的影响。甚至有的学者还说,正因为梁启超先生的存在,才使中国的士绅阶层里分化出了一个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队伍。除了知识分子队伍之外,梁启超还影响了一般的民众,只要是粗通文墨的人,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没有受到过梁恩公他的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尽管没有出现一个象法国或者欧洲其他国家一样的启蒙运动,但是已经有了启蒙宣传家,那就是梁启超。 八千里路云和月 余秋雨旁述维新思想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披着传统的外衣,但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还是巨大的,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他们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虽然没有成功,但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戊戌维新也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维新派创办了近代报刊,组成了新式社团,积极提倡西学,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3)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维新思想的突出作用在它的思想解放,它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制1、共和方案的提出: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和政府 ”的主张。2、共和方案方案的确立:1905年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建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式被确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3共和方案的传播: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1)原因:革命派主张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实现“民主共和” 改良派主张维新改良 (2)阵地: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阵地(3)内容:三个要不要(4)意义: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探究: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同:(目的)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义的道路。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挽救民族危机异:(方式、政体)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方案的实现: 1912 年 1 月 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小结鸦片战争后,从魏源、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逐渐从器物技艺走向社会制度的变革,并最终走向化心理,在依次递进中,中国逐渐融入世界近代化的滚滚大潮中。【作业】 练习册【课后反思】xx年各地高考题1(xx年高考福建文综16题)图六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含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解析】“惟适之安”字面理解是怎么舒适就怎么做,体现了追求自由倾向,反映了严复受进化论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本题大大超出了高中历史教学要求,非课标和考试说明所要求之能力所能及也。命题不在于显示自己学识有多渊博,而在于体现命题使命的公正。【启示】此题和15题都涉及到福建地方史的考查,以后对福建地方史要细化。2(xx年高考北京文综15题)“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过程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主张君民共主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故排除; 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排除;胡适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故排除;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3(xx年高考湖南文综30题)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分析:参考答案选C。B呢?假如中国的洋务运动的成效也很显著,甲午之役,中国并没战败,那么题干材料提供的20世纪初年的这一现象会不会出现呢?甲午之役是近代中国由学习英德转向学习日本的转折点,这个可从甲午前后中国留学生的流向可以看出。且20世纪初大量“日本新词”传入中国,主要也是这些留日学生的功劳。4. (xx年高考全国卷文综17题)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解析】B题中意思是说“如果皇帝不能为民生存着想,官府不能为民办事,人民就有权推翻它”,这实际上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5(xx年高考重庆文综16题)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解析】B,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6(xx年高考江苏单科7题)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福建省教学要求】2概述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民族觉醒、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从内容中完成分析与评价。才能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同时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与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等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二、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回顾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探索行动及其结果。辛亥革命,推翻了xx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讲授新课一、背景1、政治方面: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2、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根本原因3、阶级条件:(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起来。4、思想方面:、反动势力(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为什么说复古尊孔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复古尊孔,就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和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二、过程1、兴起的概况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从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蔡元培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胡适 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陈独秀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中心:北京大学 (理由: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新青年迁到北大。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2、主要内容(前期19151917):后期(1917192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提倡科学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强调,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鲁迅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入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由于旧道德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三、意义1、积极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以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新思想,起到了初步启蒙的作用。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为新思潮传播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有了明确的思想旗帜,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为中国革命新曙光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维新运动也促进了中国的新闻事业、教育事业、出版事业的兴起,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文化的起点。通过上述,我们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纷纷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加入到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中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文化革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2、局限性:(1)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2)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小结探究1: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探究2: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同点:维新派将西方资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 激进派,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原因:(代表阶层不同)维新派代表民族资级上层.;激进派代表民族资级中下层.探究3:如何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为宣传民主和科学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2、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源;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思想存在的某些合理内核,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3、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作业】练习册【课后反思】7(xx年高考福建文综17题)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解析】此题是观点理解型,解题要决是把握观点内在本质联系,李大钊的这句话涉及到三个事物(概念)历史观、知识和历史事实的解喻,其关系是后者受前两者影响,但都具有时代性,故选A。【启示】观点理解型试题解题要决在于抓住观念中所述事物的内在联系,抓住其本质。这与09年高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题如出一辙,加强对史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8(xx高考广东文综16题)“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题眼: “民众以为清 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考点: 辛亥革命的影响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9(xx年高考北京文综16题)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分析应该是伴随启蒙思想的传入,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10. (xx年高考湖南文综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近代中国的教育/京师大学堂)?分析:首先京师大学堂(其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新式学堂,在新式学堂里又有“举人”、“贡生”、“生员”等这些传统的科举制度下的名号,这种新旧夹杂的现象,本身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故不难判断选C。学生如果知道1905年科举制废除的史实,也许更容易判断。11(xx年高考江苏单科8题)“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12(xx年高考上海单科14题)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7世纪初期 20世纪初期A B C D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福建省教学要求】3知道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不同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的相关内容。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如条件允许,可安排两课时以开展研讨交流,进行本专题的小结,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到位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及其影响。二、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新文化运动不仅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运动,而且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运动;不仅主张民主和科学,而且进一步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不仅主张白话文、平民文学,而且逐渐发展到主张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全国各地的新文化运动,一时形成为一个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包括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波澜壮阔的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呢?为什么会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呢?讲授新课 【本课线索】: 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之后 3、争鸣竞逐-五四时期 4、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一、条件(教师讲述为主,媒体不显示)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中国出现了一支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二、过程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 梁启超:“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新民丛报1902年 朱执信: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在孙中山的鼓励下写了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恩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思考:请大家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哪些人开始提马克思主义? 总结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1)梁启超(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2)朱执信 (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3)无政府主义者:曽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宣传的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文化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材料:材料一、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材料二、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材料三、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激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之鼓舞,以为中国作为战胜国可以得到其他大国的尊重不久,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屈辱粉碎了他们的憧憬,他们开始怀疑他们早先所崇拜的西方文明作为爱国者,他们投向了马克思主义。 哈里什卡普尔觉醒中的巨人(1)、广泛传播原因,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先进宣传者李大钊、陈独秀(要求学生快速看书,找出有效信息)李大钊:是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利用文章宣传:1918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开设课程 利用讲坛宣传:1920年在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独秀:1919.5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1920年在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3、争鸣竞逐-五四时期材料:“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窗纱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瞿秋白 (1)原因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其中大多数人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新思潮竞起的表现: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 新村主义; 工读互助团;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自由组织社团,人人都可自由加入,自由退出。新村主义 :不需要实行暴力革命,也不需要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只要在乡村组织和推广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新村并普及教育,就能战胜资产阶级,逐步在世界上建成“社会主义天国”。工读互助团:劳心和劳力、工与读相结合,建立人人劳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改良主义:实用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只管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而不问这种行动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合乎原则。也就是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起源美国,胡适是其在中国的主要宣传者)基尔特社会主义:改组工会,扩大工会的范围,把所有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包括在内。设想在未来的社会里,应以基尔特为社会单位,按着职业性质不同分成若干基尔特组织,由高度集权的全国基尔特来统一领导,用基尔特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起源英国,梁启超是其代表)实用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点: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不同点:基尔特社会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伪社会主义,而实用主义则是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4、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之后(1)各种思潮的争鸣论战A、问题与主义之争、论战的产生(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代表:胡适和李大钊):为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五四”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但胡适等人仍然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立场上,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了分化。改造社会的各种思潮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胡适等人坚持反对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首先挑起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材料1:“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胡适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质: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材料2:“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实质: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李大钊1919.8再论问题与主义材料3:“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 ,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是很危险的。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4: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 ,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问题与主义之争” 的实质论战的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 、影响: 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B、马克思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代表:梁启超和陈独秀)影响:通过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线,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使其更广泛的传播。 、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失败原因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工读互助团实践失败的影响 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组织研究性的组织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途径) 组织学会。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材料: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在景山脚下的北京大学三院, 开辟了几间活动室,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们给这里起了个名字叫“亢慕义斋”,意思是“共产主义小屋”。这里诞生了中国北方第一批共产主义者,在研究会的19名发起人当中,就有16人后来成为中共早期党员或青年团员。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当时国内搜集马克思主义读物最多的地方。会员们学习外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他们还先后翻译了二三十种马克思主义著作。在李大钊周围的这批年轻共产主义者当中,就有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的26岁的毛泽东 。毛泽东从李大钊那里了解了更多马克思主义知识,并借来一些有关共产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 。正是1920年在北京期间,毛泽东首次读到共产党宣言,并受到深刻影响,从此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918 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本应收回被帝国主义夺取的一切主权,但会议无理决定:中国必须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移交日本。消息传来,群情激愤,于是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1920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它们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影响: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小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现在看来:救中国要靠马克思主义;要发展中国,还要靠马克思主义。探究:前期和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比较:(1)共同点:都是思想解放运动。领导人都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2)不同点:前期是旧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是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领导,后期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者领导并涌现出一批新的领导人。前期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前期阵营内观点比较一致,但后期发生分裂,如问题与主义之争。前期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后期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前期主要功绩是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后期的作用更大。探究: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五四运动时期,当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潮竞起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答:(1):外部原因:十月革命的影响。内部原因: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2)传播:先进的知识分子创办各类刊物;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3)提示:(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2)新思潮竞起提供了充分的选择和比较机会。(3)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在五四运动显示了巨大力量,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阶级基础。(4)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鲜明对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思救国的良方。(5)中国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作业】 练习册【课后反思】 专 题 小 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历程1、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2、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但是由于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