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11867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复习建议本专题建议用时6课时课时划分教 学 内 容教学方式对应课时第1课时(讲授课)明确设误类型,把握高考考向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25第2课时(讲授课)点拨读文技巧,锁定命题区间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26第3课时(讲授课)掌握解题技法,快速准确作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27第4课时(习题课)模拟高考限时检测,综合提能,专题验收(一)教师批阅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7第5课时(习题课)模拟高考限时检测,综合提能,专题验收(二)教师批阅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8第6课时(习题课)模拟高考限时检测,综合提能,专题验收(三)教师批阅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9考题试做(xx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是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蓝、青、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色,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是进色,给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退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人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和联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5是红色、数字6是绿色的时候,这种联觉描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实验心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都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的被激活。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联觉现象。一些人用基因来解释这个问题。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有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有一位亲属具备同样能力。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联觉现象的研究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打开了大门。一些针对联觉现象的研究提出,使声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粒种子。1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联觉是一种人人都会产生的紊乱现象,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和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D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解析:选D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项,将选择关系改为并列关系,原文是“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见第2段)。B项,将“可能存在”转述为“存在”,原文是“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见第3段)。C项,将“似乎可以”转述为“已经”,原文是“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见第3段段首)。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摸”到,形状能够“嗅”到,等等。B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C联觉现象只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D联觉现象的研究对于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具有积极意义。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有一位亲属具备同样能力”,是42%的“联觉者”而不是“亲属”。3根据文意,下列诗文中,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牛汉悼念一棵枫树)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D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清香”与“歌声”,是将嗅觉用听觉来感知。B项,“清香”与“秋雨”的“阴冷”,是将嗅觉用触觉来感知。C项,“暖响”是将听觉用触觉来感知;“冷袖”是将视觉用触觉来感知。D项,没有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只是将人比喻成了“江楼月”。锁定考向一、考纲在线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命题分析近几年,江西省对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考查情况如下:年份xx年江西卷2011年江西卷xx年江西卷考点分析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由上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选文特点从江西连续三年和xx年全国各地的命题情况看,选文基本都是社科文,只有很少省份为自然科学类文章。篇幅一般在8001 400字之间。文章内容多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自然、社会热点问题和文化传统、人文精神问题。内容广泛,涉及美学、文化学、文艺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有的选文是属于学科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或者是某个行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出于命题的需要,选文大都经过了的一定处理,以使之适应中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2考点分布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理解、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六个能力考查点在试卷中均有所体现。无论是江西卷还是其他省的试卷,都侧重于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文中内容的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推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考查题型江西卷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体现出高度的稳定性。三年来,全部为客观题,题量为3道,赋分9分。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选择题各选项的设置上往往采用多种方式来造成干扰,因此了解常见的命题点,明确常见的设误类型,有利于透彻把握命题思维和命题方式。知道高考“怎么考”,掌握命题规律,备考才能更针对,解题才能更高效。(一)偷换概念(张冠李戴)类型阐释:主要指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儿。还往往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例1(2011安徽高考)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类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B项: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比对分析:_。答案:原文介绍了两种想象空间,其中第二种“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才“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该项属于张冠李戴。解题对策: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二)曲解文意类型阐释:选项中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样,错项故意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例2(xx北京高考)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气,阴成形”,从有形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一旦阴阳失和,即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理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C项: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盛彼衰。比对分析:_。答案:原文是说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的转化是阴阳作用的结果,并不是说“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且阴阳在矛盾运动中处于“此消彼长、此盛彼衰”的状态。解题对策: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特别注意研究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三)主次颠倒类型阐释: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例3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B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比对分析:_。答案:据原文可知,“茶马互市”只是“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并不是军费的主要来源。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弄清楚哪些是主要方面,哪些是次要方面。或者文中先说了什么,再说了什么。(四)无中生有类型阐释: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例4(2011北京高考)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国外重点发展的是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B项: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比对分析:_。答案:根据原文可知,只有直燃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有突破,完全没提到气化发电的规模化,该项属于无中生有。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五)因果混乱(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类型阐释: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另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例5(xx天津高考)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且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D项: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比对分析:_。答案:文中首句强调“不仅是同时也是”,可见该项中“因此”前后并无因果关系。解题对策:在遇到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六)混淆时态类型阐释: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在“必然这样”“可能这样”上做文章。即指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如: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混淆,以假当真,超前肯定。此时应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例6法律规则不过是国家强制推行的道德规则而已。从这种意义上说,法律早就存在了。在人们制定的法律产生之前,已经有自然法存在。所谓自然法,实际上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比如,自然法告诉我们:不得杀人,不得奸淫,不得偷抢。人们制定的法律中许多内容不过是依据这些自然法而已。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要行使自己的自然权利,采取各种手段去占有一切东西。这样就产生了利害冲突,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残忍而狡诈,任何人的生命和安全都没有保障,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也无法正常进行。没有法律限制人性的自然状态是可怕的,人们可以干出各种各样无法无天的事来。人的内在理性告诉自己:要摆脱自然状态,大家就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战争,实现自我保存的目的。这个大家要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自然法。它是高于人间法律的更高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和准绳。C项:国家产生之前,由于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自私的本性得不到约束,因此人们便制定了法律,并强制推行。比对分析:_。答案:人们制定并强制推行法律,是在国家产生之后,而非“国家产生之前”。解题对策:注意勾画与时间(时态)有关的关键性的或者具有标志作用的词语。 (七)以偏赅全类型阐释:有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的方式形成干扰,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例7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B项: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比对分析:_。答案: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普遍”在选项中说成了“全都”,偷换了词语(概念),意思发生了变化。解题对策:阅读时要字斟句酌,不放过每一个词语,特别是比较特殊的词语或具有标志性的词语。(八)混淆是非类型阐释:即肯定和否定颠倒。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例8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D项: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比对分析:_。答案:原文是“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不能全由”在选项中换成了“全由”,否定变成了肯定,表意相反了。解题对策:阅读时注意勾画那些标志肯定与否定的词语,如果选项中出现了类似的词语要格外注意,可与原文反复对比以确定正误。怎么读“圈点批注”抓关键读懂文本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更好地解答问题。本部分的编写者可谓匠心独运,以旁栏批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主要作用有:(1)让学生在高考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内养成抓关键句的习惯,为后面的解题锁定比对区间,明白阅读时哪些地方该细读、哪些地方可以略读。(2)培养学生抓命题点的“第六感官”,让学生的思维无限接近,熟悉高考命题的设误类型和设误角度,面对一段话或一个词语,达到“一看就知是命题点”的境界。 例一(xx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如何圈点批注关键点并分析。围棋与国家林建超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1)。围棋极可能(2)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3)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4)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5)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6)。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7),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8),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9)。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10),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11),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12)。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13)。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14)。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15)。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1)这句话告诉我们围棋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2)“极可能”是个不确定词,往往利用此类词语从“或然与必然”的角度设置命题。(3)“不仅”“而且”构成了递进关系,前后部分不能调换,否则就会“轻重倒置”。(4)“这种地位”指的是“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在一般论述类文章中指示性代词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特别是上文理解清楚,因为有时在此命题。(5)“不是”“也不是”“而是”连接的几个分句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构成转折。(6)这句话与下两段的开头一句话都是所在段的中心句,各段围绕其展开论述。(7)(8)时间词特别要注意,这也是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时常常将时间与事件不对应设计题目选项。(9)博累棋的消亡从反面说明了围棋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10)从这个时期开始,围棋的价值开始被认识。这个时间也是一个命题点。(11)“围棋的价值”与“围棋”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容易将其调换,做成“张冠李戴”的陷阱。(12)这句话具有总领本段的作用,下面就具体展开论述。(13)正确认识“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的产生,是设题的一个重点。(14)对围棋的正确态度是“国艺价值观”,这是既不神化也不矮化的观点。(15)“围棋”一开始并没有被列为“国艺”,这种地位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步确立的。这也是一个潜在的命题点。例二(xx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如何圈点批注关键点并分析。“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1),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2)。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3)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4),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5)。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6)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7)。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8)。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9)。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10)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11)。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12)。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13)。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14)。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15),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16)。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17)。(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1)解释“科技黑箱”的内涵,可能就概念的内涵设题。(2)本句话就说明人可以控制,可能是在“或然与未然”上的设题陷阱。(3)“几乎”,表猜测,并不肯定,命题时从肯定与否定的角度设题。(4)本句是说科学的作用,可以通过“夸大”作用的形式命题。(5)“选择”是“偷换概念”陷阱的设置点。(6)“特殊”也是的关注点。(7)“三大特点”所包含的内容是筛选信息题最佳出题点。(8)“不仅牛顿”承认牛顿这一类的人也是使用者,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的。命题时可能会把牛顿排除在外。(9)明确“科技黑箱”在知识共享中的作用。(10)“未必”是不一定,是设置“肯定与否定”的命题点。(11)注意这一观点提出的前提条件。(12)注意“满足”和主体的修饰语的限制范围,常在范围上设题。(13)注意作者陈述的重点是“认识与实践”。(14)“科技黑箱”与“使用者”的关系可能以“偷换概念”的形式命题。(15)加点词语在时间和范围上作了界定,会在时间、范围上做文章。(16)“滥用”的原因是关注的重点。(17)“科学技术”“科技黑箱”可能以“偷换概念”的形式命题。“圈点式”阅读法,突破论述文阅读瓶颈一、什么是“圈点式”阅读法“圈点式”阅读法,是指把阅读材料的重点部分画出来,力求读通、读懂、记住。从记忆的角度理解就是提取重要信息,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使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入到长时记忆,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二、圈点的范围必考内容的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考生常出现的失误是抓不住主要的东西,或语言概括不准确,不全面,不明确。为了更好地备考,突破论述文阅读瓶颈,现就“圈点式”现代文阅读做如下总结:1圈点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作者的观点的表述一般有下列一些情形:判断(_是_,或_不是_)、总结(总之,在我看来,由此看来)、假设(如果那么)、比较、对比、引述、转折、因果、递进等。2圈点文中的重要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这样几种语句:(1)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即中心句。(2)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3圈点文中反复强化的词义(可以是相近的),它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如果节选的某段文字中反复出现“思考”二字,那么这两个字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阅读时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4圈点代词并使之明确。凡是文章中出现了的代词一定得圈点,并根据上下文意找出具体的名词替代,以便答题更加准确。5圈点文段中陈述对象转换的词,它们的变化往往体现了行文的思路,抓住这一点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我们通过圈点陈述对象转换的词,可以很快理清本段的思路。6圈点限定性的词语、定语和状语。注意各选项语言的分寸、程度、范围是否恰如其分,注意叙述角度、表达方式、因果关系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的不同。7圈点并区分论点与论据,论点是论据的统帅,论据为论点服务,在表达题中常以诸如“原因是什么或作用是什么”形式发问。对论点发问则答题的要点是论据,反之亦然。三、提取圈点内容,整体把握文意圈点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文章的整体,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整体角度减少学习者错误组织材料的可能性,按逻辑关系有次序地组织和呈现信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做题就简便多了,且答案也很难遗漏。总之,“圈点式”阅读法,有利于在第一次阅读中提取重要信息,并通过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以便为更好、更准确地答题作好铺垫,同时,依文本的基本特征、考纲进行圈点,基本锁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的范围,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突破论述文阅读瓶颈。怎么做“审读找比”判正误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涉及的考点较多,但是通过历年高考试题的题目、答案分析和学生做题的实际情况来看,都可以归结于对学生的阅读筛选对比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就是说,考生需要把各个选项代入原文仔细阅读,进行反复比对,找出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在这里我们结合多年命题经验和教学经验,为考生提供一种简洁实用的方法妙解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题目之“两步解题法”。下面以xx年山东卷和新课标全国卷为例,加以研习领悟。例一(xx山东高考)阅读围棋和国家(文本见上一课时例一),完成题目。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对应原文信息比对分析命题角度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比对第1自然段中“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部分。原文中是“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而选项说法绝对,“极可能源自”表示作者的推测,不能等同于“发源于”。从“或然与必然”的角度设置错误选项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比对第1自然段中“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和第2自然段中“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通过比对不难发现,选项是“其产生和发展”,原文是“围棋的产生和发展”,根据文意,“其”就是“围棋”。而题干要求就是“围棋的起源和发展”,说法正确,符合要求。想从“偷换概念”的角度干扰考生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比对第4自然段中“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部分。通过比对发现,“围棋”在西汉处于受压制的地位,“西汉”应为“东汉中期”,“东汉时已深受”应为“东汉中期后更加”。从“时态不清”的角度设置错误选项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比对第7自然段中“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部分。“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错,应为人们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视“六艺”的传统。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置错误选项答案B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对应原文信息比对分析命题角度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比对第2自然段中结尾句和第3自然段开头句。原文是先说的结果,后陈述的原因;选项是先说原因,后说结果,意思没变。想从“原因与结果”的角度干扰考生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比对第4、5、6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句。选项与原文有两处不同,一个是“各种掷彩博累活动”,选项没有说“各种”,但是“掷彩博累活动”已经含有“各种”的意味;第二处是选项“在社会实践的对比”缺少“从正反两方面”,既然能形成对比,一定含有“正反”,表述也符合题干要求。想从“部分与整体”的角度干扰考生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比对第5自然段中“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部分。原文是“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并”有递进意味,选项变递进为因果,因而表述错误。从“原因与结果”的角度设置错误选项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比对第7自然段前3句。原文有“应当是国艺价值观”就已承认了围棋是“国艺”,此处与选项意思一致。想从“无中生有”的角度干扰考生答案C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选项对应原文信息比对分析命题角度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比对第3、4、5、6、7自然段。选项的前两小句与原文第3自然段一致。第3自然段结尾句“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是总领句,领起了4、5、6、7四个自然段,而这几部分正是阐述的对围棋价值功能和地位的认识和确立过程。想从“客观与夸大”的角度干扰考生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比对第4自然段的结尾句和整个第5自然段,特别注意第5自然段的结尾句。选项“盛极一时”指的是博累棋。同时,第5自然段的结尾句“作为工具”“纳入艺技”也不能说是“优势而盛极一时”。从“张冠李戴”“已然与未然”的角度设置错误选项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比对整个第6自然段。选项“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错,原文是“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从“推测有误”的角度设置错误选项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比对第7自然段前3句。选项是“只要就”,说法绝对,而原文是“应当是国艺价值观”。从“客观与夸大”的角度设置错误选项答案A例二(xx新课标全国卷)阅读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正文见上一课时例二),完成后面题目。4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对应原文信息比对分析命题角度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比对第1自然段第一、二句。选项的第一句话与原文一致,第二句话对应原文的“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想将“使用者”和“设计者”混淆,再联系下文“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不难理解原文所说的意思就是选项“设计者至少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想从“张冠李戴”的角度干扰考生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比对第1自然段“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句。在本选项有意添加“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这句话原文没有,给人一种无中生有之感,但“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操作可控”。想从“无中生有”的角度干扰考生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比对第1自然段“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部分。选项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错,原文是“价值观进行了选择”,将“选择”偷换为“修正”,意思发生了变化。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置错误选项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比对第1自然段“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和“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知识”部分。通过比对,选项只有“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在文中没有原话,有意判断而干扰。原文“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和“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知识”就表达了“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这层意思。想从“推测有误”的角度干扰考生答案C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选项对应原文信息比对分析命题角度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比对第2自然段“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句。在本选项好像在“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扩大了范围,原文“不仅牛顿”,意思也是说牛顿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表述意思一样。想从“部分与整体”的角度干扰考生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比对第2自然段“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通过比对不难发现,前后两句话无因果关系,且“根本原因”在文中无此信息。从“强加因果”和“无中生有”的角度设置错误选项续表选项对应原文信息比对分析命题角度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比对第2自然段“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部分。选项中“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原文没有直接呈现,这需要和原文“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比对,重点理解“满足”二字,“满足特定主体需要”就是表达的“主体对它的干预”的意思。想从“偷换概念”的角度干扰考生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对第2自然段中“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部分。有意在设置选项时调换了“使用者”和“表面上”的位置,造成视觉上的偷换概念的错觉,实际上只是调换了状语的位置,表述意思是一样的。想从“偷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