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09351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恩格斯曾描述道:“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这一现象的废止得益于()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解析】废除以土地和人身自由作抵押的债务奴隶制是梭伦改革的内容之一,故选A项。【答案】A2右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解析】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频繁,而秦国相对落后,所以秦孝公关心的应该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答案】D3“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解析】材料大意是: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商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可知此“人”反对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守旧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故文中的“人”应指没落贵族,本题选C项。A、B、D三项是商鞅变法的既得利益者,不会反对。【答案】C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昌盛,但二人实行的某些措施却截然相反,其中“措施却截然相反”的方面有 ()农业政策工商业政策政治措施ABCD【解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如商鞅奖励耕织,梭伦鼓励农业发展,不符合题意;在工商业方面,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而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在政治方面商鞅强调专制集权而梭伦鼓励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C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解析】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充分反映出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答案】C6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商鞅变法()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D倡导严刑峻法【解析】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统一奠定基础,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分别为后世沿用,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相比没有采用严刑峻法,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7“(太和)十有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采取上述措施的目的是()A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B学习汉族先进文化C促进民族融合D促进国家统一 【解析】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使鲜卑族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答案】B8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增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中用人不当B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C改革涉及面太广D改革者优柔寡断【解析】“庆历新政”针对冗官现象大力改革,因而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最终导致改革失败。【答案】B9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_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的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对材料中画线部分判断准确的是()A平籴法B免役法C均输法D农田水利法【解析】A项是战国时期李悝变法的措施;C项不是赋税政策而是类似政府采购制度;D项重在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与材料不符。【答案】B10“他的思想不仅长有翅膀,而且长有双手,他不仅说了,而且做了。他不仅是他那个时代的喉舌,而且是他那个时代的刀剑。他既是冷静的、经院式的诠释家,又是一个狂热的、神灵附体的预言家。”上述材料所述的“翅膀”和“双手”分别是指马丁路德的新教()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不受罗马教皇控制否定了神的权威,冲破了传统人神关系的思想束缚矛头直指封建教会,主张灵魂的救助不必借助于购买赎罪券ABCD【解析】本题考查马丁路德新教的特点和影响。“翅膀”主要是指马丁路德改革有深远及广泛的影响;“双手”主要指马丁路德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封建神权统治的斗争是坚决的。【答案】A1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给埃及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却是昙花一现。造成这种结果的内因是 ()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B穷兵黩武、对外扩张C欧洲列强的干涉D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改革【解析】穆罕默德阿里执政后,为了迅速增强国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埃及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建立了近代化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体系,奠定了近代埃及国家的基础,但改革没有触动封建的生产关系,是不彻底的。 【答案】D1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两则材料对比说明 ()A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C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D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解析】两则材料对比,一方面反映农民的政治、经济处境有了很大变化,说明改革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农民未获得完全的人身自由,说明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答案】B13下列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有()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明治维新ABCD【解析】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戊戌变法废八股、创办京师大学堂;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创办各类学校,选派青年出国留学,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明治维新效仿西方教育体制,培养人才。【答案】A14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日本三菱企业就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展起来的,当时三菱企业从国家获得了一家造船厂、一座煤矿、一座银矿和两座金矿。当时政府的政策是大力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当时政府扶持的对象主要是 ()A投资新兴工业的华族和士族B缺乏资金的私人企业C从事近代交通通信事业的企业D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解析】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后实行的“四民平等”政策也仅仅是形式上的,政府对私人资本的扶植也大多是针对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或有特权的大商人。【答案】D15下列措施,对旧贵族政治特权产生直接冲击的是()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梭伦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ABCD【解析】“二十爵级制”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打破了贵族的“世卿世禄制”,故正确;“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解放了农奴,但并未对旧贵族产生直接的冲击,故错误;梭伦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故正确;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1分,共7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给般人民以恰好满足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材料二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材料三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1)以上材料反映了历史上的哪三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3分)(2)试从材料一、二的改革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4分)(3)材料二中“坏井田,开阡陌”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4)材料三中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哪种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2分)(5)试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2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内容直接回答。第(2)问,从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中找出限制贵族特权、实现社会公平的事例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含义”和“作用”。第(4)问,从材料中“露田”“桑田”等文字,可直接判断为均田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5)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三次变法的共同点即都顺应了历史潮流,都获得了成功,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答案】(1)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2)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靠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分享政治权力的途径。(3)含义: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4)均田制(封建的土地国有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5)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 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3分)(3)根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2分)(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4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倾邻国而雄诸侯”“庶人之富丧社稷”可归纳出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直接从材料中归纳;第二小问即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第(3)问王安石认为百姓徭役过重,为此提出募役法。第(4)问要从三则材料分析其相同点,然后再归纳各自的侧重点。【答案】(1)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统一度量衡、货币等。(2)人口和耕牛;人地比例;官员级别。(任意两点即可)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3)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4)发展经济。商鞅变法侧重于改革旧的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18(xx潍坊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维新人士唐才常在1897年写道: “路德者,不服从天主教教皇之压力,别立新教以抗罗马,而改教之徒云集景附雷奔电激,为古今中外不可一世之业。”材料二1902年,梁启超指出:“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1)你如何看待材料一的观点。(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观点。(6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维新人士说“路德者,不服从天主教教皇之压力,别立新教以抗罗马”旨在借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为维新变法营造舆论条件; “而改教之徒云集景附雷奔电激,为古今中外不可一世之业”过分夸大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第(2)问,梁启超认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破除天主教会世俗垄断权,启迪民智,解放思想。【答案】 (1)看待: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片面扩大了路德改革的作用。(2)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走向现代化创造了条件。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 既人人能射,又为旗鼓变其耳目,渐与约免税又令都副保正,能捕贼者奖之,或使为官,则人竞劝。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事渐可以复古。”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俄国)在封建社会晚期,农村公社尽管履行着管理职能,但长期不被国家承认是行政区划单位,没有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它也不是法人体,因此村社无权独立自主地与外界打交道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村社成为国家基层行政组织,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自主权。但是,村社的管理、征税、警察和社会保障等职能依然保留甚至得到强化。罗爱林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材料一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哪项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该措施所起的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比较说明1861年改革前后村社地位与职权所发生的变化。(4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两次改革在加强基层行政管理方面的相同作用。(4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关键词“保甲”直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省略号前后的内容进行归纳。第(3)问在回答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回答,注意关键词“加强基层行政管理方面”。【答案】(1)措施:保甲法。作用:有利于维持地方治安;有利于节省养兵费用;有利于革除募兵积弊。(2)从不被国家承认是行政区划单位到成为国家基层行政组织;从无权独立自主地与外界打交道到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自主权。(3)有利于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 “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 至此, 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因为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从而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得出由府兵制改革为募兵制。第(2)问根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答案】(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2)影响: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拥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2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黄惠贤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这些银两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引发民变”“雍正帝决定改革”等信息概括。第(2)问可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答出四点即可)(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