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5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04680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5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5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5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5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的女孩老渔民等杰出作品仅此一条就可以证明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在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者的双重悲剧。有人不止一次地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有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在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朝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般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荣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冷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望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而言,毕加索是消极的。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注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第三段说“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能力鉴别,只有叹息。B人类被物化、异化,正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时代,而个人的呼号又无回音,这使毕加索心中有着“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C第三段中“其中繁星闪烁更有惊涛骇浪”一句以多种自然现象作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毕加索作品多样化的风格和种种复杂的情绪,给人以震撼。D“自觉与清醒”是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的“自觉与清醒”表现为借助作品长歌当哭。E本文开篇以“惊叹”和“惋惜”总领下文,然后先对应“惊叹”突出毕加索的“伟大”,再对应“惋惜”表现其“屈服”。答案AE(选E给3分,选A给2分,选C给1分)解析A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的原因是其风格多种多样,而不是“我们没有能力鉴别”。C项“给人以震撼”在原文中无依据。E项文章不是先表现“伟大”再表现“屈服”,两方面内容是结合在一起阐述的。2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6分)答:答案毕加索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每点2分)3从全文内容看,作者为什么称毕加索是“屈服的毕加索”?(6分)答:答案心底充斥了不安、怀疑和绝望痛苦。(依据第三段内容,从主观方面阐述)在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生命个体,他只能尽情地嘲讽一番而无从摆脱矛盾与绝望,只能以歌当哭。(依据四、五两段内容,从时代、环境方面阐述)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而言,毕加索是消极的。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依据六、七两段内容)(每点2分)4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内心往往充满了痛苦甚至绝望,你怎么看待这种痛苦和绝望?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鉴赏经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答案(示例)往往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家,造就艺术的奇迹。(2分)正是因为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才让人把内心的痛苦折射在作品中,从而创造出让人领略不完、诠释不尽的动人的“美”;正是因为无从摆脱的痛苦与绝望才能让人更深刻地体会生命的本真,从而引发了无穷的追问,对人生、时代进行深刻的思考;正是因为无从摆脱的痛苦与绝望才能促使人产生惊人的力量,使人自觉,使人清醒。(必须结合原文,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对清华的挚爱。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清华基金”。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用到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上。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5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法”。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令在场者无不动容。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当局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有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正是凭借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在那非常的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摘编自张昌华梅贻琦:清华的名片)相关链接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百度百科)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梅贻琦语)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罗家伦离职后,清华校长几次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请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面对清华现状,梅贻琦虽然推辞,但心里高兴,所以还是欣然上任。B梅贻琦为人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提出的建议,他只是用“吾从众”来予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C梅贻琦在清华大力推行当时国民政府反对的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势的认识和“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D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有人多次劝他将这笔钱用到台湾搞建设,他都以委婉的口气予以拒绝。E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只因他担任清华校长时间最长,还因为凭借他的品质和精神,使清华在非常时期保存了元气,并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答案CE(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D得1分)解析A项“欣然上任”说法不正确。B项强加因果,“吾从众”表现的主要是梅贻琦的民主作风。D项“搞建设”说法不当。6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答:答案办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培养人才需审时度势,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学生教育,既重学问又重做人;主张学术独立、兼容并包、自由教育。(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7梅贻琦先生挚爱清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在清华危难之时,他出任清华校长,并诚恳表示,用尽心力为清华服务,为清华谋发展。他非常珍惜“清华基金”,希望将这笔钱用在科学研究上;对账目管理认真。他爱学校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遇害,他安排后事,揭露特务罪行;想方设法保护老师和学生。(每点2分)8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答案(1)梅贻琦的圆融谦逊表现在:工作上,作风民主,虚怀若谷,博采众议;为人儒雅,说话和气、委婉;在保护师生时,机智灵活,方法得当,头脑冷静。(4分)(2)梅贻琦的刚毅果敢表现在: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坚持只唯实,不唯上,使通才教育在清华得以实施;对当局暗杀民主人士的罪行,敢于揭露,拒绝当局解聘吴晗的要求。(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