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02329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5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的第一课,从内容上讲,本课与后面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互为整体,上下联系,又与政治史、经济史内容密切相关。从地位上讲,作为第5单元的开篇,该内容对于深入理解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主题和特点有着重要作用。现在的历史研究中,有一门新的学科叫“心态史学”。心态史学是历史学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知识体系相融合的产物。为什么会出现“心态史学”这一新的学科呢?因为人们发现,人的性格,气质这些东西对人们影响是巨大的。西方有一句格言“性格就是命运”,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一点。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彭卫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基于心态史学的理论,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围绕如何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人的思想演变而展开,如果思想史讲得太深,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在还原那段历史时,侧重从当时一些重要的代表人物的心路历程来展开,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中。2. 学情分析此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二文科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等自主性学习。同时,在课时上针对文科班教学会进行相应的调整,本课将分为两个学时来进行讲授,前一学时侧重讲从师夷长技到洋务运动,后一个课时侧重讲维新变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第一学时的内容。3. 教材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中体西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等人思想的史料,得出近代中国人的思想发生的最初变化,认识到“华尊夷卑”观念在近代社会的逐步动摇。2、 学生结合材料,概括林则徐、魏源等的主张,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的重要性;3、 学生根据史料,掌握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认识到中体西用思想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4、 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实践和史料,正确理解中体西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5、 学生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分析,理解近代先进中国人在实现“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开眼看世界的内容、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教学难点:中体西用思想的作用4. 教学策略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视频、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形式再现历史,学生能够更加快速融入场景教学当中,然后采用情境材料问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主动展开学习。二、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视频:林则徐虎门禁烟】(时长:1分钟)问题:看完视频后,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林则徐曾经说过一句大家熟知的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西方的鸦片入侵,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并在广东组织了“虎门硝烟”,力抗西方的侵略,所以被后人称之为民族英雄。那历史上真实的林则徐是什么样的人呢? 林则徐认为: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上书问题1: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客观吗?老师:不客观。此时的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上,认为英国人浑身上下都武装起来,腿就比较僵硬,一扑就会倒。林则徐在同代人、尤其是在同时代官员中,确是对“外面的世界”最为了解之人,他对英人的认识尚且如此,可见举国上下当时对“世界”的认识水平。问题2:西方国家都打进来了,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仍那么的不了解西方呢?是缺乏了解的途径?还是从心底里不愿意去了解西方?师:其实,“西学东渐”的思潮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当时一批基督教的传教士来华,他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将西方的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所以中国有了解西方的很好途径,但是却没有很好把握这个机遇。我们可以来看看明清的两次中西接触:意大利的利玛窦是当时最具代表的传教士,他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华,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我们下面来看看在他的记载中:中国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如果他们偶尔在他们的著述中有提到外国人的地方,他们也会把他们当作好像不容置疑地和森林和原野里的野兽差不多。利玛窦中国札记问题:利玛窦的记载反映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老师总结:盲目自大、闭塞无知,还在固守着传统的“华夏中心论”。这种心态和情结到了清朝更为明显。乾隆年间,英国使节马嘎尔尼访华,马嘎尔尼访华的主要目的是要和中国建立正常的贸易往来,但是被乾隆帝拒绝了,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礼仪的不同,马嘎尔尼如何觐见皇帝,按照中国的礼仪必须是三跪九叩,而按照西方的礼仪则是单膝下跪。就单单这个礼节,双方互不想让,僵持了很久,最后还是乾隆以“天朝大国”的“大度”,不和“野蛮”之人计较,允许马嘎尔尼单膝下跪。这一礼节冲突,法国人有着客观的评价:“双方都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认为它的文明从来都是最优越的,希望能将它的文明广为传播,替代吃烘烤食品的、劣等的野蛮人的文明。英国人则认为,它的文明是最优越的,因为它是现代的,建立在科学、自由思想的交流和贸易优势的基础上。” (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人此时并没有意识到被他们看作是“野蛮”的国家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敌人了。再过了半个世纪,英国人带着他们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轰醒了一部分沉迷于“天朝上国”梦境中的中国人:一部分中国人通过弥漫的硝烟终于发觉自己面临的对手是完全陌生的。来自西洋的“夷”人,是历史上从未碰到过的族类,两千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的头脑里开始动摇了。处风云漩涡中心的林则徐便在时代波潮的鼓荡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所以他也是最早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醒的中国人,被范文澜先生称之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进一步探讨林则徐是如何开眼看世界?近代中国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加深对西方的认识?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打出课题)步骤二:探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前后)问题1: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请同学结合教材内容,找出林则徐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了解西方。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林则徐组织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报,了解“夷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洲志(和各国律例。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后被魏源整理成为海图国志。各国律例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开山著作,更新了中国人的法律观念,为晚清法制注入了现代化的意识。林则徐还凭借这本各国律例和英国人打赢过官司。在以前中国的眼里,中国的法律条文就是至高无上的,就是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标准,但是在具体的外交事件中就会吃亏,林则徐开始关注国际法,国际规则,本身也折射出他心态的转变。这一变化,在的好朋友魏源的身上也得到了体现: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在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其在原叙中如是说:“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林、魏在西方的认识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由传统的鄙视到主张向西方学习)2、主张向向西方学习什么?(生:西方的技术层面)3、如何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呢?平心而论,魏、徐、梁是当时最先进的的思想家。他们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出头来,开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静地看待另一种文明(徐继畲最为突出)已是石破天惊之举。由此为基点,稍稍进步,便可登堂入室,领略新风光。然而,我们今天认为尚不够完美的著作,当时被许多人视之为“夷”张目而鄙视。在“天朝”的文化人中,他们是孤独的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海国图志就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环球时报(2005年12月09日)问题:结合两段材料,分析:“石破天惊之举”说明什么?为什么他们是孤独的?从学习内容上看“尚不够完美”是指? 老师总结:“石破天惊之举”说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突破了传统“华夏中心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起到了思想启迪的作用。这里的人们是指所有的中国人吗?(不是)只是开导和启发了少部分中国人,绝大部分的国人依然十分的保守无知,所以他们是孤独者,“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没有成为中国一次真正的思想启蒙运动。但从学习内容上看“尚不够完美”,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学习。尽管如此,但是还是遭到了顽固保守势力的阻挠,国人的心态普遍上没有得到多少改观。所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遭遇到了当时社会的冷遇,提出20年都没人搭理,更别说实践,所以中国错失了整整20年的发展时机。直到后来的“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洋务运动的开展,进一步完善了和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步骤三 探究“中体西用”思想二、 “中体西用”思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中国富强之术”冯桂芬 “今诚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薛福成“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郑观应“其学堂之法约有六要。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1898年) “西学又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张之洞劝学篇劝学篇以十五篇的篇幅,大胆地提出了改革学校、变科举、游学、广译西书、变法、练兵、兴办农工商学、修铁路、兴矿业以及建立新学制体系的建议。问题:“中体”和“西用”分别是指什么?老师总结: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中体封建制度和儒家的纲常伦理;西用西学(张之洞分为西艺和西政)。西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解:最早的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主张的是西艺,侧重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军事);到洋务运动时期,冯、薛主张的西学是“气数之学”“富强之术”,所以在此思想指导下创办了近代了军事和民用企业,引进西方的机器化生产。张之洞强调西艺和西政并用。他的西政是指西方的根本政治制度(设议院,兴民权)吗?(不是)张之洞的西学是由科技推及到了深层次的教育体制等方面,但是对“设议院”等涉及政体的部分讳莫如深。因此,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是指在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扩展到学校教育等较深层次的东西。步骤四:讨论环节如何看待“中体西用”思想讨论环节:史学家眼中的“中体西用”思想 材料1 虽然“中体西用”后来常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2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3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史学家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中体西用”思想?老师总结:“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1)积极性:冲击了中国传统观念,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局限性:没有深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层面。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早在洋务运动开始阶段,中国第一任驻外使节郭嵩焘就有这样的论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本在于“朝廷政教”,但是这一观点一提出就遭到了顽固势力一浪高过一浪的口诛笔伐, 尤为凄惨的是郭嵩焘,作为中国第一任驻外(西方)使节,他是在一片冷嘲热骂中步出国门的,作为洋务同辈里见识、才干高人一头的早熟者在他生前,出使日记被毁版;在他死后,有人还奏请戮他的尸体,以谢天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走在时代前列者注定是孤独的。但同时他又是那样的自信和坚定,他临死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其实不用百代千龄,20年之后就出现了一批追随者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步骤五:小结近代中国思想呈现出来的新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华尊夷卑”的观念逐渐瓦解,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化,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认识的深化又推动改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近代中国就是在这种矛盾中拖泥带水地趔趄而行。六、课堂板书: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鸦片战争前 华尊夷卑观念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 华尊夷卑观念发生动摇,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起到思想启迪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体 迈开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师夷长技以求富 西用 华尊夷卑观念进一步动摇七、教学反思 1、课堂亮点:第一,本课导入利用多媒体手段,视频内容的呈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有效地带动学生一起走进课堂。第二,本堂课以近代历史人物心路历程的转变来看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转变,角度独特,授课中由浅入深,层层剖析,比较贴合高二文科班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三,以史料创造历史情境,注重运用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理解本堂课的重难点问题。第四,课堂氛围融洽,教学中老师设计了较多学生参与探究讨论环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良好。第五,利用副板书,落实历史教学的失序,对学生梳理和掌握基础知识结构有帮助。2、不足之处:课堂教学过程中,本人稍有些紧张,所以在播放幻灯片时个别地方没有和课堂内容及时同步呈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欠精炼,稍显拖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