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01971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1下图是一幅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解析】根据题干“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即可得出它反映了北魏丝织业的发达。【答案】A2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解析】A、B、D三项都反映了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兴盛,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答案】C3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无法体现民族融合的是()A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等与汉民趋同B北魏经济得到显著发展C鲜卑人生活习俗的变化D孝文帝受到北方汉人的拥戴【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是孝文帝改革经济方面的作用,与题干“民族融合”不符,故选B项。【答案】B4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齐【解析】鲜卑语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主要语言,秦朝、西汉和唐朝时期汉族接触不到鲜卑语,故A、B、C三项错误;北齐属于南北朝时期,故D项正确。【答案】D5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解析】孝文帝改革是在黄河流域完成统一的前提下进行的,故A项表述错误。【答案】A6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解析】材料并未论述政策的稳定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北朝强盛的原因在于“交替的胡化、汉化”,但并未说明北魏成为“强大的帝国”,故B项错误;材料讨论的重心在于北朝全盛的原因,而非隋唐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北朝在“交替的胡化、汉化”中,积蓄了体制的力量,实现了历史的进步,故D项正确。【答案】D能力提升7阅读些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从正音”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即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况。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材料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书藉,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者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族自代(诠: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对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分裂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1)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加以说明。【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取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改鲜卑姓为汉姓;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2)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改革,学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可任选取一种观点作答)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得出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措施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得出改革面临重重阻力,孝文帝拥有改革的坚强决心。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即可。【答案】(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措施: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