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把脉高考-演练提升)第四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00211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把脉高考-演练提升)第四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把脉高考-演练提升)第四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把脉高考-演练提升)第四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把脉高考-演练提升)第四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向一岩石圈物质循环(xx高考上海卷)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解析:选C。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成大理岩。过程代表变质作用,则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BCD解析:选C。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分离边界处喷发形成海岭。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因为岩浆活动形成。图中表示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3(xx高考大纲全国卷)读图,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选C。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表经外力作用后形成沉积岩。考向二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xx高考大纲全国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解析:选C。依据经纬度可判断K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北侧。5(xx高考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解析:选D。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甲地层发生褶皱后,背斜处受到侵蚀,地势变得较平坦,然后其上覆盖了厚厚的沉积层,说明发生了沉积作用,最后,岩浆侵入已有的褶皱和沉积层,说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6(xx高考四川卷)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解析:选A。结合题干材料中的“亚热带”“山顶海拔3 099米”及景观照片中山地为块状山地可知,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断裂上升。7(xx高考海南卷)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P地位于()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解析:选A。因P地处在日本太平洋沿岸,故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考向三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8(xx高考天津卷)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A地貌形态B泥沙沉积量C河网密度D抗侵蚀能力解析:选B。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其地貌形态和抗侵蚀能力差异不大;图中显示甲、乙、丙三地附近河网密度差异也不明显;引起三地海岸变化的主因是泥沙沉积量,黄河输沙量最大导致乙地海岸线向海洋推进。(xx高考重庆卷)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甲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甲,完成911题。图甲9图甲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10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甲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11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甲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图乙解析:第9题,砾石滩主要是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故排除A、C两项。入海口由于流速慢,因此主要沉积的是细小的泥沙,故D项错误。在河流的凸岸,砾石容易沉积形成砾石滩,故B项正确。第10题,砾石变圆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石笋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冰斗是冰川对地面的刨蚀形成的,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花岗岩风化球是由于风化作用形成的,故C项正确。第11题,从图甲中可知砾石粒径9 cm左右的最多,其次是58 cm左右的,故选D。答案:9.B10.C11.D12(xx高考安徽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 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下图,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解析:选C。鄱阳湖水位变幅大,冬季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滩裸露,强劲的冬季风将湖滩裸露的泥沙吹扬起来,再经风力搬运到湖滨地带堆积,慢慢形成沙山。此后在冬季风强盛时段,干冷的气候一方面导致赣江水位下降,河漫滩的泥沙(沙源)供应减少,另一方面产生更加强劲的偏北风,两者相结合,就使得原本出现风沙堆积的沙山发生了风沙侵蚀,此外干冷气候使沙山植被退化可能加剧了这个过程。临湖一侧的风蚀作用尤其明显,最终形成东北走向槽形风蚀坑,侵蚀的沙被搬运至山脊的背风侧堆积成沙堆。 (xx浙江五校联考)图1为澳大利亚某地临近海岸线的“岩塔荒漠”景观,许多石灰岩塔坐落在漫漫黄沙之中。环顾这片黄沙的周边,却有不少绿色植物,再细细追踪,这片沙地上还发现了硬叶林的古遗迹。据此回答12题。1“岩塔荒漠”景观的形成过程可能为()A固结成岩内力抬升流水溶蚀海浪沉积B固结成岩内力抬升风化侵蚀风力沉积C固结成岩流水溶蚀内力抬升海浪沉积D固结成岩风化侵蚀内力抬升风力沉积2“岩塔荒漠”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图2中的()A地B地C地D地解析:第1题,首先,经沉积、固结成岩过程形成石灰岩,受内力抬升作用出露地表,又经风化侵蚀作用,坚硬的部分形成石灰岩塔,被侵蚀掉的碎屑物经风力沉积形成漫漫黄沙,最终形成“岩塔荒漠”景观。第2题,结合材料中的“这片沙地上还发现了硬叶林的古遗迹”可知,此地曾发育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此植被为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说明此地为地中海气候,结合图中四地的位置分析可知,只有地符合要求。答案:1.B2.B据报道,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猛犸象化石于2014年5月23日在英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这是其首次在西欧展出。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3猛犸象化石会出现在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4化石一般形成于地下深处,但人类常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找到化石,下列有关其形成及运动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随岩浆喷出,凝结于山区B经沉积作用形成,后经地壳抬升到山区C高山地区受强大的挤压力,生物经变质作用而成D高山动植物死亡后,在山区演变而成解析:第3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图中沉积物指向丁,说明丁为沉积岩。第4题,地壳运动会使岩层抬升或下沉。答案:3.D4.B(xx上海虹口一模)下图为某游客由北向南拍摄的一张风积地貌图。回答56题。5与乙地相比,甲地()A风力大B湿度大C温差大D植被少6拍摄地点可能位于()A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B南美西岸阿塔卡马沙漠C非洲西南纳米布沙漠D澳大利亚西南部的维多利亚沙漠解析:第5题,图示为风积沙丘,多形成于干旱环境,缓坡为迎风坡,因此甲、乙分别处于背风坡和迎风坡方向。背风坡风速小、地形相对封闭,地表水分散失速度相对慢一些,湿度比迎风坡相对较大。第6题,风积沙丘图示为由北向南拍摄,故盛行偏西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沙漠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偏西南,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陆地吹向海洋的西北风影响,多风沙地貌。其他三沙漠主导风向皆为偏东风。答案:5.B6.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