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1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99982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12一、什么是灾害?究竟什么是“灾害”?每每谈及于此,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火山、地震、洪涝、干旱等各种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灾害就是那些会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各种祸害的自然现象的总称。灾害除了包括火山、地震、山崩、海啸等“纯粹的”自然灾害外,还应当包括诸如烟雾事件、酸雨、尘暴、沙漠化等渗透着人为因素的自然灾害。即便像洪涝、干旱、暴雨、龙卷风等水文气象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其生成的更为深层的原因往往在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种种盲目行为和失当行为(诸如滥伐森林、毁坏草原、围湖造田等),从而招致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和报复。从这个意义上讲,灾害的频频发生可视为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一种“恶”的反映。灾害并非仅限于各种自然现象,它同样还应包括各种有损于人类自身利益的社会现象,诸如海难、空难、车祸、战乱、城市火灾、三废污染,等等。所以,灾害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自然一社会现象,是自然系统与人类物质文化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对“灾害”一词更为全面和贴切的理解应当是:灾害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兼有的原因而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后果的祸害。灾害有自然灾害和社会(人为)灾害之分。“自然灾害”系指人力迄今尚不能支配控制的、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各种自然力,通过非正常方式的释放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这类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大多突发性强,能在瞬间或短期内集聚暴发,造成巨大灾损,诸如水灾、风灾、震灾、旱灾、海啸、雪崩、泥石流滑坡,虫灾以及火山爆发等。“社会灾害”则不同于自然灾害,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而带来的反馈,是由于人的主客观原因和社会行为的失控失调所造成的灾害。除了交通灾难、生产事故、城市火灾等“突发性灾害”外,社会灾害大多表现为一种滞后于人类运作的、影响范围更加深广的“趋向性灾害”,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满为患、社会动荡等。此外,社会灾害还会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或与之叠加渗透,从而给人类造成更大危害。(一)、灾害与人类社会同存共在自从人类诞生那一刻起,灾害就伴随在人类左右。洪水、干旱、火山、地震时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生存,人类择地而居,择物而食;为了生存,人类与天斗,与地争。经过漫长的人类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终于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不断地抵御着原有灾害的同时,却又在制造新的灾害。科技发展无止境,社会进步无止境,灾害的形式也会层出不穷。对于人类来说,科技永远是悲喜交集的福音,灾害永远和人类社会同存共在。我国是一个多灾之国。灾害是灾害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中国常用灾情来表示。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环太平洋带、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多灾之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水、旱、蝗、震等灾情连年不断。据历史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的 2 155年间,我国共发生较大水灾1029次,较大旱灾1056次,几乎平均每年都有一次较大的水灾或旱灾。从1501年至1900年的499年中,我国共发生有害地震419次。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蝗虫肆虐之邦,从公元前707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见诸史籍的重大蝗灾共计800余次,平均每3年二次或每5年2次。此外,我国历史上还经常遭受海洋灾害、瘟疫、寒冻、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袭击。原因:1、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的地理位置是造成我国灾害频繁的重要因素。我国位居世界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的结合部,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汇点,不但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且还地处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经过的地方,地质构造活动剧烈而频繁。这就使得我国的地震烈度大、频度高、分布面积广,32.5的国土和45的大中城市均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大于7度)。在全球历史上死亡人数大于5万人的17次大地震中,有7次发生在中国,其中死亡人数大于20万人的4次大地震全在中国;全球7级以上的陆源地震,有30发生在中国。1976年7月28日凌晨在河北唐山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2万余人死亡(约占建国后我国震灾总死亡人数的90),164万余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以上。这次地震不仅导致唐山市这座拥有i00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顷刻之间化为一片废墟,而且强大的地震波还震撼了整个京津地区,成为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大震灾。我国的地理位置既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又是我国气候灾害频发的根源。我国处于世界最大大陆的东部和最大大洋的西部,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具有鲜明季节变化的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各气候要素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易于产生气象灾害。建国以来,我国重大天气及气候灾害平均每年达25次之多,干旱、洪涝面积平均每年达2733万公顷,登陆台风平均每年7次,均居世界各国之首。2、我国的地势特点:我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很大,西高东低,呈明显的三级阶梯:第一阶梯是海拔 4 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原气候孕育了山岳冰川;第三阶梯是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这种三级阶梯的地势,虽然有利于季风深入内陆,给内陆地区带来雨水,并且使大江大河滚滚东流,从而带来了丰富的水力资源,但它也使我国内陆地区易遭海洋气象之灾,大江大河流域也易产生水土流失,从而造成洪涝灾害。例如,1975年8月57日,位于河南中南部滦河、驻马店、南阳、平顶山之间的淮河上游丘陵地区发生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这场暴雨的中心24小时的最大降水量高达1054.7毫米,致使洪水泛滥,毁堤决坝,数万人死于洪水之中,造成了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场暴雨就是由于台风深入内陆并在河南上空停滞而引起的。3、我国复杂的地形条件。在960方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山地和高原约占69.3,盆地丘陵占287,平原仅占12。而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山崩等地质灾害,这就使得我国的灾害种类繁多,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灾害类型在我国都有。按成因归类我国有四大灾害:地质灾害、气候灾害、海洋灾害、和生态灾害。(二)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火山喷发、热波、饥荒、崩塌、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自然致灾因子多、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必然形成严重的自然致灾强度。2、灾情严重中国自然致灾因子所形成的灾情十分严重。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地震等灾情都很严重,是中国农牧业稳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中国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解决的主要问题。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1)东部自然灾害区。本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度高。这一地区农业、工业、城镇发展快,经济发达,对自然的改造也最大,因此,形成了严重的灾情,由高而低,依次为华北地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华中区)、东北地区。(2)中部自然灾害区。本区正处在东西过渡带上,自然致灾因子类型、强度、频度均居于中等水平。(3)西部自然灾害区。本区地域辽阔,高寒、干燥面积大,山地、高原、沙漠分布范围广、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致灾因子多种多样,但因多种原因,形成的灾情较轻,由高而低依次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藏南谷地、内蒙古高原和藏北高原。二、中国减灾建设中国的减灾建设包括,减灾工程建设与减灾非工程建设两部分。中国减灾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报警报系统的建立、灾害保险、灾害救援等。中国政府制定的减灾建设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此外,减灾建设还必须体现“除害兴利并举”的经济原则,以确保国家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减灾工程建国以来,我国主要的减灾工程建设,它们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地区,多灾易灾、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防洪(潮)抗旱工程。正在建设的大型防洪工程有:淮河、太湖治理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长江三峡工程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防震抗震工程。加固了主要地震区的铁路干线、铁路桥梁、主要电网、长途通迅枢纽、主要输油管线的机房和泵房以及其他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先后对西南、西北地区和北京北部山区泥石流、武汉地面塌陷、重庆滑坡、西安地裂缝等46个(截至1992年)项目进行了勘查;对10余处重点地区和交通线上的滑、崩、流灾害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目前,正在对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5处滑坡进行治理。此外,采用综合工程措施对山东莱州湾海水入侵等灾害进行控制。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工程已经启动,森林防火工作从1988年以后明显加强,全国人工造林及防护林体系建设对改善生态条件、抑制自然灾害起到了明显作用,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建设对局部风沙流扩展起到明显控制作用。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既要考虑“减灾成本”与经济发展、“减灾投入”与区域发展,又要顾及自然资源开发、减灾与持续发展,建立“资源开发一减灾”一体规划的区域发展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