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演示文档

上传人:1** 文档编号:249991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PPT 页数:266 大小:13.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考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演示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266页
成考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演示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266页
成考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演示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2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升本)政治,一、试题类型,满分150分,共有四大题组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二)辨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四)论述题(本大题满分20分),二、考试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事政治(10分,五道选择题)(2016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一道论述题(20分,主要是结合过往一年党的重要会议,三、答题技巧分析,(一)捕捉题干信号,把握材料线索,比对理论框架,确认考点原理。 仔细审题,找出本题目是关于哪个科学的哪个章节,在草稿纸上写下此章节内所有可能与本题有联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大多数题目是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二)阐述概念表述尽量准确。但只要理解正确,不苛求一字不差。如果背住的原理文字量太少,显得内容不丰满,可尝试以正面阐述后,再反面阐述的方式丰富答案。解释每一个概念并写出原理的基本内容。如果自己写出的相关概念太多,则视试卷留出的空白捡重要的写,解释概念和原理一般不要超过本题答题空间的二分之一。但要注意答题时每个概念和原理要作为一段,字迹要工整清晰。,(三)论述意义,说明对策,可适当复述材料,利用题目提供的材料复制部分答案;可根据题目的性质纵向层层递进,或横向分方面展开;如想到的角度多,话头就别太长,多角度能够提高命中率。若想到的角度少,就可以多写话,以较丰满的文字加重份量。联系实际,如果本题是论述题,则根据本题联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给出评价,如果本题是材料题,则材料就是实际,指出材料中的一些问题,也就是将材料用你学过的关于政治的术语再复述一遍。这部分一定要有,而且要作为一个段落,字迹工整。,(四)简短结论,归纳并复述基本观点,突出论点,加深印象。这一部分是绝对送分的,但也要有技巧。要将其作为一个段落,如果此题是论述题,则将整个题目再复述一遍,不要忘了在前面加上一个所以;如果此题是材料题,则提倡材料中好的做法,批评材料中坏的做法。,辨析题,其实辨析题就是一个分值较少而且需要判断的论述题,除了判断以外,上面的四步同样适用。但题目特别注意的是辨析题的判断,千万不要盲目的说其对错,例如一些题目的前半部分是对的而后半部分产错的,有的题目说的不全面,这些都要指出。,四、考试注意事项,1、凭两证(准考证、身份证)参加考试;2、严禁带手机进入考场(不论开机与否);3、迟到30分钟,不得进入考场;4、严格按要求答题(1)要求答在答题卡上的,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要填(与)涂清楚;答案填涂要有一定的浓度,便于电脑读答题卡。(2)主观题的答题顺序不要搞错,搞错了可能不得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 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看,(1)哲学首先是一种世界观,第一节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思维以及人自身)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理解。,(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B,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特殊本质和规律,哲 学,一般本质和规律,世界部分领域,整个世界,哲学是指导 具体科学是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思维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正确答案:C,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A.一般方法 B.经验材料 C.理论结论 D.具体方法 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 ( )。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正确答案:A,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1.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B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C、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D、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B,(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的两大基本流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理论和经验论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世界是否运动和发展的问题C、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唯物主义元论与唯心主义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 B.意识的本质问题C.世界的本原问题 D.真理的本性问题C,(2)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各种哲学流派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思维,存在,?,?,?,?,?,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成为“基本”,有三个理由: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必须首先作出回答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哲学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三、哲学派别,(一)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凡是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的,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就是唯物主义。,2. 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就是唯心主义。,帆动!,风动!,三、哲学基本形态的历史发展,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1. 唯物主义基本形态,(1)自发的或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洛克,霍布斯,培根,狄德罗,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B、片面性、直观性、僵化性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D,(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参考答案:C唯物主义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问题C.精神是世界的本原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参考答案:B,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 唯心主义哲学主要形态,把人的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1)主观唯心主义,其著名的代表人物,在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在中国有董仲舒、陆九渊、王守仁等。,亚里士多德,中国宋代的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明代的王守仁认为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既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王守仁,“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这种观点是属于( )A.庸俗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B,(2)客观唯心主义,代表:宋代的朱熹“理在事先”,古希腊的柏拉图则认为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黑格尔则认为是绝对观念。主要代表是德国的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道、理、理念、绝对观念、上帝的意志、鬼神的意志)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当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存在的本原。而整个世界则是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朱熹,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二元论唯心主义和一元论唯心主义C.唯理论唯心主义和经验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参考答案:A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理在事先C.生死由命 D.吾心便是宇宙参考答案:B,.,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产生、本质和功能,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 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经济危机1825年1836年1847年,.,1831年11月、1834年4月 法国里昂2次工人起义1836年起持续数十年 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6月 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三大工人运动,宪章运动,政府军镇压里昂起义,.,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哲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焦尔,达尔文,2. 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进化论,.,3. 理论来源 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总结了直到19世纪中叶为止欧洲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基础上产生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正确答案:D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正确答案: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正确答案:B,.,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就哲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回答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A.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B.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D,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B.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2)在哲学的内容上具有科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两个有机统一。结束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在哲学史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使社会科学的研究从此成为科学。,(3)从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哲学。以往的旧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阶级性。马哲则公开承认自己的阶级性无产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理论特征是( )。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开放性 正确答案: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人民群众的世界观理论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C.科学之科学的世界观理论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理论正确答案:B,.,“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变为自在阶级A,.,(4)从作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马哲特有的功能,也是它最重要的功能,是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本质的功能。马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哲学。其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开放性 正确答案:A,.,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流派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萨特,叔本华,人本主义思潮,维特根斯坦,科学主义思潮,3.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现代西方哲学的挑战,孔德,.,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C,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朴素唯物主义对自然物质的解释,物质=物质具体形态,泰勒士:“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火”是世界本源,“五行”说,(活物论的自然观),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其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2、近代科学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自然物质的解释,近代科学成果表明,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态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所能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物质=原子,(机械论的自然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列宁,(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理解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关键在于理解“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有两层含义:可感知的具体物质形态,这也是一种客观实在。相对意识而言物质具有的唯一特性。 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科学制定,是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它可以通过( )指导实践。A、改造客观世界 B、创造自然规律C、改变历史规律 D、创造宇宙万物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可变性 D.广延性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C,(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运动标志的是宇宙中所在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宏观物体的位置移动、到社会和思维的变化和过程,都是运动,而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运动形态。 既然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很显然,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具体说来,包含相互联系的二个方面:1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这意思是说,一切物质,无论其形态如何,都在不停地运动。,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我们的地球正在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旋转。,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3、运动形式的多样性,(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存在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划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包含低级运动形式。(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既有从高级到低级的转化,也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化。各种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的意义:第一,它提供了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各学科的区分正是依据运动各种形式的质的区别。第二,它提供了理解科学发展过程的一个正确方法。,割裂物质与运动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概念运动 形而上学:抽象出不运动的“纯粹”客观物质,(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1、什么是静止 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把静止看做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王夫之,2、相对静止的三种情形 相对某种运动形式而言 相对某一参考系而言 相对事物的质变而言 两种基本情形: 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二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3、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二者的关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止。(2)表现: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实践意义: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和先验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在实践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运动观上,我们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反对二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静止,否认运动是物质固有的,不可分离的属性,这是形而上学的运动观。另一种是否认任何静止,这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观点。,2、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 克拉底鲁: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 芝诺悖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飞矢不动”,芝诺悖论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他健步如飞,能日行千里。然而芝诺却断言: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跑得很慢的乌龟。芝诺说:如果乌龟在前,阿基里斯在后,同时起跑,阿基里斯要追上乌龟,必须首先到达乌龟的起点处,但当他到达乌龟起点处时,乌龟却已向前跑到另一地点,而当阿基里斯到达这一地点时,乌龟又到达另一新地点。如此类推下去,以至无穷。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飞矢不动”,芝诺认为,既然任何事物在刹那时间都只能占有和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飞矢也是如此。飞矢在飞行的过程中,这一刹那间在这一点,那一刹那间在另一点。这样,飞矢实际上经过的只不过是无数个静止的点。把无数静止的点加起来的总和,仍然是静止,而不会形成运动。所以,飞矢实际上是不动的。 根据上述两个命题,芝诺得出结论说: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甚至连位置移动都是不可能的。,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C2、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A、诡辩论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B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4、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C、感性直观形式 D、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B,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D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A,三、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1规律及其特点 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性,意味着任何领域的物质形态在其变化中总有某种必然的、稳定的、重复出现的秩序。规律作为物质运动固有的必然联系或关系具有:客观性、重复性 、普遍性。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五、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物质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社会的物质性,是说,人类社会是否同自然界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社会历史是不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问题上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人类社会这种特殊存在和运动方式在本质上是人的意识之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对社会历史的理解,从而对社会的物质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C9、“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B10、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D,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或者说,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1)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从动物的感觉、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一切物质的反映特性非生物的反映形式,即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映。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岩石风化,金属氧化,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植物叶子向光,含羞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使猿脑进化为人脑劳动促使语言的产生,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猪孩”说明了什么,1984年辽宁省台安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发现一“猪孩”。她是一个女孩,叫王昌凤。1974年出生后,因其母患大脑炎后遗症,没有能力照顾她,在不满周岁时就与母猪相依为命。饿了,她本能地吃猪奶;困了,与母猪睡在一起。夏天,她与母猪一期“打泥”;冬天,她挤在猪群中取暖。9岁时,她听不懂、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她像猪一样爬行走路,完全养成了猪的生活习惯,故称为“猪孩”。 1984年她的境遇被当地政府发现以后,社会各方面伸出援助之手,采取一系列方法对她进行“改造”,重塑人性。通过改善她的营养结构,以增加体质;送她上学读书,以开发智力;让她生活在模范教师姜玉香的家中,以培养人的感情和生活习惯。,现在她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认识汉字1200多个,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她学会了骑自行车,使用缝纫机,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生理发育正常,并有了求偶的要求。 “猪孩”重返人的社会的事情充分说明,离开了人类社会,离开了社会实践,人就不能产生意识,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有其产生的客观根源或“原型”。 马克思非常深刻地揭示了意识的真正本质。他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句话有二层涵义:其一是说,观念的东西是经过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因而决不是物质本身。其二是说,观念的东西是移入头脑中的物质的东西,因而决不是主观自生的。 (2)意识具有主观性。首先,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其次,意识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第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有时是虚假、幻想、歪曲的反映,其主观性更加明显。 从三个方面理解主观与客观在人的意识中的统一 (1)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 (2)从意识的个体差异和客观根源来看 (3)从意识的主观虚构和客观原型来看,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B、两者是根本对立、互不相容的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完全统一没有区别的A辨析:一切意识的内容都是主观的。错误。(1)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表明一切意识的形式都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意识的感性和理性形式是主观的。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反映结果,有正确的反映、有错误的反映、有歪曲的反映甚至有荒诞和虚幻的反映。 (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意识的形式多么的主观,但它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客观世界,是客观的。,三、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认识世界)(2)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2、前提: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两者的不同(概念)客观律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觉的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相互依存有两层意思:一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就要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3、途经:付诸实践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4、条件:利用工具等,四、意识与人工智能1人工智能的实质 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这种模拟之所以可能,是同人类对人脑本身的认识和控制论,信息论等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的。2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区别)(1)结构组织不同 (2)性质不同 (3)功能不同 (4)次序不同 3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1)丰富和证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的原理(2)人工智能改变了意识结构,形成人机互补的放大的意识结构 (3)人工智能强化了思维形式、思维功能过程在意识活动中的作用,提出了哲学与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原理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2、论据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证明。3、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五、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在说明和论证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要注意划清二个界限:(1)要注意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二元论的界限(2)要注意区别辩证唯物主义与庸俗唯物主义的界限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需要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的。,第二章小结:1一般了解: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时空的特点,意识的起源。2着重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静止的相对性、时空特性的相对性,意识的能动作用。3重点掌握:世界的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并证关系原理;意识的本质,人工智能的实质,人类思维与机器思维的区别。,“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恩格斯,第三章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唯物辩证法世界的存在状态),1、联系的涵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现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如果手是这样?,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黑格尔,2、联系的特点,所谓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本性。,(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普遍性,就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而言,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 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这样或那样的相互联系着。,就一事物而言,世界上的每一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具体事物的统一整体。,就整个世界而言,它是由无限多样的各种事物、现象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主要指事物、现象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等等。,(4)联系的条件性,所谓事物联系的条件性,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因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联系的多种多样,又因条件的变化而造成联系形式的发展变化。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3、普遍联系的的学说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1)科学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现象间所固有的联系。把人们通常看来似乎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考察,发现其中的真实联系,往往会引起科学上的突破,发展出一门崭新的科学。(2)普遍联系的学说又是开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随着人类的历史由区域性发展进入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全世界的普遍联系就成为一个可经验的事实。这不仅使人们的活动成为世界性的,而且生产、消费以及一切科学、文明的成果都成为世界性的,从而使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都能够消费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成果。,4、普遍联系与系统系统及其特点(1)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系统中的诸多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它表现为:第一,系统对外来作用能作为一个整体作出反应,而不管受到外来作用的是其中哪个部分。第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 整体性主要揭示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本质上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结构性结构是系统的构成形式,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方式。结构性揭示的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的有序性 即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化特征。每一系统都由若干作为要素的分系统(子系统)所组成,而分系统又由一定数量的更低层次的系统或要素所组成。在这种层次等级式的结构中,系统中的各个因素都保持其特定的位置和整体性功能,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这样就使系统保持其内部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内部活动的方向性、顺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性 即系统的分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结合趋向于强化整体功能的特征。当若干要素结合成为一个系统时,它们的功能也相互综合,这种综合可能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也可能小于它。,(3)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其一是指:相对一上一层结构,任何系统都可以成为包括该系统在内的一个更大系统的要素;相对于下一层结构,它又是一个系统。其二是指,任何特定的系统,它的各个构成要素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系统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和协调好系统内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4)开放性一切系统都是开放的,都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系统论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深化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与部分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 这就是说,整体不是部分,部分不是整体,一不是多,多不是一;某物不是整体就是部分,不是一就是多,反之亦然。(2)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和相互包含 整体以部分为存在的条件,一以多为存在的条件,反之亦然。离开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整体是部分合成的整体,部分是整体分成的部分,整体与部分在逻辑上是相互蕴涵的。因此,只能以整体来界定部分,以部分来界定整体。,(3)整体与部分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从相互作用来看,一方面是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各部分以其相对独立的特定的方式作用于整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变化。从相互转化上来看,最简单的转化是“地位”的转化。即一个整体对包含着它的更大的整体来说就是部分,一个部分对它的组成部分来说则是整体。(4)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复杂情形 整体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整体与部分之和是否相等,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说明事物不会永远固定在一点上。 变化: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主要指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 发展: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与此相反,旧事物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 区别新旧事物,是有客观标尺的,而不是主观随意规定的。对此,要作具体的分析。第一,判别新旧事物不能只以出现时间上的先后为依据。第二,判别新旧事物也不能以其外在形式和现象上是否新奇为依据。第三,判别新旧事物还不能以暂时的力量强弱为依据。 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就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迅速成长起来,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所谓优越,是说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旧事物“母胎”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的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又增加了旧事物中没有的新内容。因而它比旧事物优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所谓发展观,就是关于世界状况怎么样的总观点。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就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它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二者的对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联系的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全面的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从理论形态上来看,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和逻辑范畴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会成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自身的本质特征及其在辩证法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正确答案:A,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A,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为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学习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树立矛盾观点,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途径和办法。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正确地理解矛盾、同一性、斗争性三个基本范畴的含义,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前提。(1)什么是矛盾 矛盾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的矛无坚不摧!,我的盾没 有利器能穿过它!,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这里说的是形式逻辑矛盾不是辩证逻辑矛盾。,由此可见,矛盾是一种关系范畴。矛盾关系包括二方面:一方面是对立关系,另一方面是统一关系。只有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关系,才是矛盾(关系)。 通常,我们把矛盾的对立称为斗争性,把矛盾的统一称为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2)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同一指的是一种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可以称作矛盾的同一性,只有处在统一体中的对立面双方之间的联系,才具有同一的性质。,具体说来,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意思是说,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一方必须以另一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所谓相互贯通表现为二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即所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3)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和矛盾的同一性一样,矛盾的斗争性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无限多样的形式。,(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概括起来包括二个方面: 一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之所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因为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才能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保持质的相对稳定性;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才能相互转化。,另一方面,同一性和斗争相互联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失去其中任何一种属性,都会使矛盾不成其为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分析矛盾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坚持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去把握对立,切忌把二者绝对对立、分割开来。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从而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为质变作准备。矛盾双方通过斗争,造成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地位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原来那种矛盾统一体的保持,使相对稳定的统一体趋于分解之中。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造成事物的质变。通过斗争,当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超出一定范围,矛盾所处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旧的统一体就会被突破,新的统一体就随之而产生,事物便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 )。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事物的内部矛盾 D.外力的推动 正确答案:C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B就事物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 ) A.绝对性和相对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有限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B,(3)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关系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毛泽东对此曾作过经典的概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D,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的哲学依据是( )辩证关系的原理。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内因和外因 D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它有二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是极其复杂多样的,我们可以从矛盾的地位、矛盾的性质,矛盾解决的方式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把握。,(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包含着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第二,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第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