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3古诗两首第课时1.学会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习得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枫桥夜泊。2.能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难点】能把想象的画面说出来或用笔写出来。谈话导入,理解题意。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师板书课题,齐读题目)师: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枫桥夜泊”就是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岸边。引导学生理解“枫桥夜泊”实际顺序是“夜泊枫桥”,诗人为了押韵而颠倒词语的顺序。)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出示张继的图片)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师简介张继)设计意图以谈话的形式,直奔本节课教学主题。上节课我们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学习了山行。谁来说说是如何读诗歌想画面的?(课件出示“读懂诗意感悟诗情想象画面诵读古诗”。指名读)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枫桥夜泊。一、读懂诗意,读出韵味。1.出示课件,指名读古诗。(指名两到三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读古诗,师生共评)2.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跃跃欲试,能让老师读一下吗?(师范读全诗)3.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想跟老师读得一样吗?师: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来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来读。生: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生: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师:同学们,请大家在书上为每个字标上调号,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并模仿老师的读法来练读这首诗。4.学生练读。5.指名读。(出示带节奏的诗句)师:刚才,我们这样读只是把诗的平仄读出来了,其实要想真正地读好这首诗,还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先来看诗的题目,只有四个字,看看这四个字写了几样东西。生:枫树。生:桥。生:江船。生:人。师:同学们真厉害!居然从四个字中就读懂了这么多内容,诗句共有28个字,你们一定能从里面读出更多的东西!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这28个字,你能把哪些地方读懂,还有哪里不懂?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你可以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6.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7.共同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生: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相伴,是江枫、渔火在与诗人陪伴。生:这一“对”,“对”出一个字,愁。师:你能根据刚才的理解和老师的指导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重点指导读好“月落”“霜满天”“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二、想象画面,深情诵读师:古诗和画都是紧密联系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吗?生:我们先从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开始想象,你想到什么了?生:第二句,诗人想要睡觉时的情景。生: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想到了什么?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的眼前真的浮现了一幅画:深秋的夜晚,月亮西沉,寒霜满天。诗人张继孤身在外,只有小船、渔火相伴,愁思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使诗人张继感到非常惆怅。师:在这幅画里,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生:霜天。生:江枫。生:渔火。生:桥。生:客船。师:看到秋霜,你的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感觉?生:凄凉。生:孤单。生:忧愁。师:对!诗人也有这样的感受,他一样孤单,一样忧愁。让我们一起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那份凄凉。(出示诗句,学生齐读)师:眼睛看到的景物让诗人感到凄凉、孤单,然而此时诗人又听到了让他感到忧愁的声音。他听到了什么声音?生:乌啼。生:钟声。师:你们喜欢听乌鸦啼叫吗?为什么?生:(不喜欢。)张继也不喜欢听,因为这会让他感觉孤单、凄凉。师:你知道诗人真正忧愁的原因吗?师:我来讲述张继落榜的小故事。张继和好友一起进京赶考,结果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不但没有解去心中的烦闷,反而新增了许多忧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在诗中哪一个字集中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心情?生:愁。师:是的,他整夜无眠,满腹愁绪。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在他的眼中也格外凄清。朗读诗句,体会诗人内心的愁绪。1.创设情境,有感情地诵读。(1)默读全诗,作者在描写秋夜景物时,哪些字表达了他满腹的愁绪?(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流露的愁绪)(2)引读全诗,张继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夜晚,他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听着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他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眼前的一切更加凄清。(齐读古诗)(3)张继一生漂泊,当时的社会战争不断,许多地方一片荒凉。经过战乱,许多人都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这让他不由得想到,何年何月才可以回到家乡,这阵阵钟声带给他无尽的思念。(齐读古诗)(4)这首诗通过描写伤感的凄美秋景,表达了作者幽怨浓浓的愁绪,成为千古佳作。在苏州,离寒山寺不远的枫桥也因此成为游人争相前去的景点,大家漫步桥畔,似乎还能听到张继当年的吟诵。(齐读古诗)2.学生练习背诵这首诗。(形式可多样,如个人诵读、集体诵读、引读、对读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意图背诵古诗文,其目的是要夯实我们古诗文的基础,有一定量的积累,达到提高鉴赏古诗文能力的目的。三、巩固训练,拓展练笔1.想象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注意要写清楚描写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中的张继的心情如何。2.展示评改。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1)学会了读古诗想象画面。(2)学会了用笔描绘古诗画面。作业1教材第17页第1题。作业2一、用“/”画去错误的读音或汉字。夜泊(p b)寒山寺(s sh)姑苏(s sh)石(径经)江枫(渔鱼)火白云(生升)处二、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在这充满寒意的夜晚,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三、按课文内容填空。1.山行描绘了一幅由“、”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是朝诗人。2.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在这首诗中,作者看到的景物有:、等,听到的是、。四、课外阅读。 暮 江 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本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色,是从“”(诗句)知道的。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等景色。3.这首诗中,把“露珠”比作,把“月”比作。4.用自己的话描绘“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展现的画面。【参考答案】一、pshsh经鱼升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三、1.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唐杜牧2.月落白霜江枫渔火乌啼钟声四、1.秋可怜九月初三夜2.残阳露珠3.真珠弓4.一道余晖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枫桥夜泊读懂诗意感悟诗情想象画面诵读古诗“愁”紧紧围绕“诗眼”,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山行枫桥夜泊都是写秋天景色的诗,诗人都是通过描写一个个景物,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秋景图。不同的是:同样是秋天,同样是秋景,杜牧喜爱不已,张继却愁绪万千,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便是: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样的景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而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那么作者的这种情是依托怎样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呢?文章有文眼,那么古诗也有诗眼,“愁”和“爱”便是这两首古诗的诗眼。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诗眼,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教学,目的是教给学生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对于张继愁绪的理解较难,教学中仍感觉学生难以体会诗中浓浓的愁绪。这两首诗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3课,学生还处于三年级的水平,对于本课借景抒情的写法点到为止。点到什么程度呢?同样是秋景为什么在杜牧和张继的笔下表达的是不一样的情,一个是“爱”而另一个却是“愁”?就是因为作者心情不一样,眼中的秋景也给人不同的感受,点到这个程度即可,切不可上升到借物抒情的高度。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名师来指导背诵这两首古诗,可先看看诗中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然后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相应画面,并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印象,就能熟练地背诵这两首诗了。3.读一读,说说带点词的意思。答案大家找坐:因为。泊:船靠岸。1.描写“秋天”的古诗 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