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宋元词曲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93387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宋元词曲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宋元词曲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宋元词曲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宋元词曲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 教版必修 4 宋元词曲 【单元解读】 一高考目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 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单元复习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中的领军人 物。 这里所选的四位作家中,柳永和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则主要 活动于南宋,他们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有二百年。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 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代表。 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但他常常能把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经 历和仕途蹭蹬的情感体验纳入词中,这比那些假借女人之口的“代言体”作品要真率得多。 而且他知音晓律,其词韵律谐婉,俚俗自然,深受下层群众喜爱。比如雨霖铃一词是写 作者将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上片,词人 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清幽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秀 淡幽清的词境。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越, 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吞咽,充分 表现了柳词的艺术特色。 柳永大力创制和写作长调,为宋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平台。陈振孙就曾经评价柳词: “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望海潮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把杭 州的“承平气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宛在目前。读望海潮应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这是 一首投赠之作,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优 美、城市经济之繁荣。词人在上片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 ,地理位置重要; “三吴都会” ,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 ,具有繁盛的历史传统。下面就是对“形胜” “都会” “繁华”这三个方面的铺叙。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词作最后直接称 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 饰升平的含义,却也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 “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 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 ,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人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直到一位词人的出现使“闺怨词”的面貌为之 一新,她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是说自己要说的话。她作词不但总能创意出新,而且造语奇妙,善于化俗为雅。所以,她的 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 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只的灾难与不幸。她才思敏捷、文笔卓越,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 词。她的生活变迁和情感起伏,都是和她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 李清照前后两期之作,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留守家中。这时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 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 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 “半 夜”之外的“黄昏后” ,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充实自己的空虚生活,于是携酒去 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 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 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 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无时或忘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 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 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 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惨、悲哀的心灵世 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 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大家,也是词的革新与解放的高手。他的词是高度个性化 的,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题材范围、格律规范和语言习惯,他的词用来抒情、记事、写 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人,被称作是“无事不可入” 。他自觉地要在创作上区别于柳词, 而另立别调。他作词摒弃了裁红剪翠,做到了裸露自我,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清疏、刚健的独 特风格。本单元选取的这两首词都是苏轼的代表作。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 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 (1082) ,作者在 “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 ,相传是三国 时周瑜战胜曹操的地方。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 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青年时期就建立功业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 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 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目的。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 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不仅写 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 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这种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 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 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 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 存在的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 也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 作者却借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 的逆反心理和愤懑之情。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 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 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 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炼了他的顽强意 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神情自若,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 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光辉人格。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但一世坎坷,饱受排挤。辛弃疾 21 岁时,金主亮 举兵南侵。他乘机召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朝廷用他任 江阴签判、建康府通判等职,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 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 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 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 ,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 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 80 岁赍志而殁。辛弃疾因报国无路而悲愤不平,所以把词当成了宣泄工具。他的“壮词”中始 终洋溢着一派爱国激情,蕴蓄着对投降派和世俗小人的鄙视与痛恨。辛词在艺术上最突出的 特点是用典,他以大量的、连续的典故构成了一种“博喻” ,借古人、古事去揭露、抨击和 讽刺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悲痛与愤怒。评论者总是将苏、 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 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早、晚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 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 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 (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 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一种激昂慷慨的 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 之处。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 ,辛弃疾当时在镇江任上。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 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 65 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 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 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时,联想 起曾在这里活动过的古人和发生过的古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 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 中发泄了出来。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 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 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 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高考备考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812-870)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 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被后人称为“花间派”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 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他后期的词艺术成就很高, 虞美人 、 浪淘沙等用贴切的比喻将 感情形象化,语言接近口语,却运用得珠圆玉润。 宋初的词人像晏殊(991-1055)、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 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 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1049-1100)和 周邦彦(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 溪沙 、 踏莎行 、 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 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声律严整、适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画细 致,代表作有过秦楼 、 满庭芳 、 兰陵王 、 六丑等。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 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诗词作品多表现作家们的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 国词人,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词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 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 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约 1155-1235)最为著名。姜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咏物之作。在他的 词作中,更多的是慨叹身世的漂零和情场的失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亭怨慢 。他的 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 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 宋词知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 ,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 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 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 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 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 歌唱的。 “乐 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 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 或称“唐人乐府” ,有时与词相混,如阳关曲 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唐宋之词, 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 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 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 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词一般是 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 蝶恋花 念奴娇等叫做“词 调”或“词牌” ,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 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 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 、 “中调”或“长调” 。有的以 58 字以内为 小令,59 字到 90 字为中调, 91 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 62 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 , 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 四段,分别称为“双调” “三叠” “四叠” 。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 。 “片”即“遍” , 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 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 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 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例如为唐宋词人所常用的词调菩萨蛮 ,系 唐代时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的词云。 【基础知识梳理】 一、 字音 1.柳永词两首 翠幕 m 参 cn 差 c 堤 d 沙 天堑 qin 珠玑 j 罗绮 q 叠巘 yn 钓叟 su 凝噎 y 暮霭 a 经 jng 年 2.苏轼词两首 故垒 li 公瑾 jn 纶 gun 巾 樯 qing 橹 l 应 yng 笑我 酹 li 料峭 qio 吟 y n 啸 xio 萧 xio 瑟 s 一蓑 su 烟雨 3.辛弃疾词两首 遥岑 cn 远目 玉簪 zn 鲈 l 鱼 脍 kui 炙人口 揾 wn 觅 m 舞榭 xi 歌台 封 狼居胥 x 4.李清照词两首 薄 bo 雾 纱橱 ch 戚戚 q 乍 zh 暖还寒 憔 qio 悴 cu 二、 文学常识 1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 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 “歌词 ”等。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 字以内) 、中调(59 90 字) 、长调(91 字以上) 词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 或“片” )词按作家的流派 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 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2 柳永(约 987约 1053)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 田员外郎,世称“ 柳三变”“柳七 ”“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 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 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享年 64 岁,史 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 6 年,赠太师。 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 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 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判官。熙宁二年(1069 年) ,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 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 年) ,罹“ 乌台诗案” ,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 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 个月后 ,迁为礼部郎中; 任未旬日,除起 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 年)出知杭州, 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 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 , 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卒于常州 (今属江苏) ,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 (1009 1066) 、弟弟苏辙( 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 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 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 。作为杰出的 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 、 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 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4、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 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 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 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 、 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 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 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 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 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 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 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5、李清照(1084约 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 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 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 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 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 词1 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 齐鲁书社版 三、 名句名篇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 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 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 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 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 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 【精题精练】 1. (10 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而秦观说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 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 分) (1) 【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 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 乎朝暮厮守。 (2) 【参考答案】通过“群仙相妒” (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 )反 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 )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 , 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 分析。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 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备考提示】读诗要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 诗句,结合小注,理解诗的大意。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 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 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 效果和感染力。所谓反衬,就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 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 形象。 【分析鉴赏】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 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 ”织女七夕 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 ) ,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 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 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 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形貌娟 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 ) 。这些 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 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 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 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 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 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 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 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结笔三 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 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 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 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 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 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 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天也,你不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做地!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人砖能堪。 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 (现代 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 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 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 (花庵词选 )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 在“多应天意不教长” ,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成大此词则旨在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 “破格之谈” (草堂诗馀隽 ) ,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 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 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 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 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 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 性之一特色。 2. (10 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 分)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 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 54 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 “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 分) 答:“蓑”字勾连“新绿” , “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 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 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 分) 答: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 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3. (10 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 “斜红叠翠”一句, “红” “翠”和“斜” “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 分析。 (4 分)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 分) 答: 答案:(1) “红” “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 而形象。 “斜” “叠”描写花叶的形态, “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 “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 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 ,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 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 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 “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 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 “叠”描写花叶的形态, “斜”字描绘出花朵 的多姿, “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4. (09 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 笙歌作。 注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 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 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 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 ”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 分 )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 的景象?(4 分)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出作者的思 想感情有何变化?(4 分) 【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 填沟壑”,千村寥落。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 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 ”“清河洛” 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 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 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 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 、 “笙歌作” ,极力写作了 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 ,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 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 ) ,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 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 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 , “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 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 山如故,千村寥落” ,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 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 ,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 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 “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 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 康耻,犹未雪” ,未能尽游兴, “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 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 、 “到而今” 、 “何日”说到“待 归来” ,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 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5.(09 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 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 分) 【答案】 (5 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 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析】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即解释诗句 ) 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 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 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路分析】提问及变式:“的寓意是什么”, “指什么” , “在诗中是什么意 思”等。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 )形象的具体特征 是什么;(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 ,作者为什 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 分) 【答案】(6 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 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 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 ,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析】 解题格式: 手法 +表达作用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 (描写)+叙(描写 )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 抒发( 寄寓/ 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思路分析】题目类型:(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 )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 “主旨是 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 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 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 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6 ( 09 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 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 分) 【参考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 心生厌倦。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 D,鉴赏评 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 “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 分)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 、雁“断” 、月“新” 、潮 “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 D,鉴赏评 价。考生通过解答第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 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 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 “情”为全诗;二是答出 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 ;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 7 ( 09 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10 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 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波神:水神。 准拟:准定。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 “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 曲。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 分)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 分) 【答案】12.(10 分) (2 分)D (3 分)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5 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考点】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考查诗歌的风格和流派 考查诗歌的思想感 情的分析。 【思路分析】七八句“准拟” ,据注释是“准定”的意思,因此可排除“期盼”之说。 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 ,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 代表的“婉约派” ,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波神留我” 、 “露宿何妨” 、 “准拟岳 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 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 8 ( 09 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 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 。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 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 “空惆怅”和“ 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 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 吊沅湘” 、 “树转午阴凉” ,含义不难理解。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4 分) 【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 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 ,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 出的表现手法” ,那么。 “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 词较为冷门,xx 年的宋词,xx 年的清词,xx 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看来,安徽的对词还是 情有独钟的。对于作者舒頔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 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9. (09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 )题。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 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1 )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 “一家” 指的是 。 答案 梅花与雪花 大自然 解析 考查对古典诗词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第一空:根据上片“两种风流, 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断出来;第二空:要分析作者为何说雪花和梅花是“一家 制作”的,显然是要求归纳二者的共同点。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整 篇去理解。 (2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 答案 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 情。 解析 考查鉴赏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 E 级。解答此类题目 要有整体意识,首先要审读题目、诗句和注释,其次要用相关鉴赏知识对原诗句进行分析, 最后按题目要求进行解答。第一问: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赏析修 辞方法:揭示手法+ 分析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 叙 (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答题步骤:回 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二问: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解题格式: 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 抒发( 寄寓/揭露/ 表达)什么感情;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 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 通过什么手法+ 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总分总式) 。答题步骤: 评价思想 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 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鉴赏 宋卢梅坡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花与飞雪往往同时出现。 正因为梅与雪相同的时令特点,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的性征,诗人词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 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自古以来,文人咏梅往往不离雪, 以雪作背景;咏雪往往不离梅,以梅作衬托。王旭这首词在众多的梅雪诗词中虽不算出类拔 萃,也自有其独到之处。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 “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在基本认 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 词的下阕,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有高低。 “雪花不似梅花薄。 ” “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最后两句生 动地表现段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 意。此词语言明快,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不失为一首好词。 10. (08 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 趱入种桑园 。茅苫 三间厦 ,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清杜甫篇。 【注】 吴西逸:生平不 详 ,曾当 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趱: 赶快。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答: 答案 (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 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 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 “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 “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 , “风景” 比为“箭”等; 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解析 要分析此曲的层次,须细读作品,看写了哪些内容,从中理出作者的思路。开头两句 写春花秋月、杜鹃归雁;三、四句写由此而生的感慨岁月如箭,人情似云。以下各句则 写想像中的隐居生活耕种居住,诵读诗文。对修辞手法的赏析,要落实到具体句子,并 分析其作用。 11. (08 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周德清( 12771365),号挺 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 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 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 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