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84109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D“伐木而树谷,燔菜而播粟,火耕而水耨”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说明了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A项是从政治角度说明奴隶社会的分封制的瓦解,B、D两项主要指的是原始农业阶段。答案:C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来有消极作用的有()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实行“连坐法”ABC D解析:商鞅变法为促进秦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作出了非常突出的历史贡献,但是商鞅的变法也有弱点,而且有的弱点越到后来消极影响越大。本题就是从反向思维角度设计,要求学生分析变法中的弱点。重农抑商政策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燔诗书而明法令”会摧残文化,实行“连坐法”导致法律严酷、株连亲族,这些都是消极影响,故答案为B。答案:B3商鞅在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解析:该主张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那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统治方式。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答案:D4“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这使秦国()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C促进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除井田,民得卖买”和所学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正确选项为C。答案:C5商鞅死后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上述现象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 BC D解析:本题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同时也说明变法者有时要付出代价,但这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或自食其果;“而秦卒行其法”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C6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答案:C7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材料中的“帝”是()A秦孝公 B孝文帝C宋仁宗 D宋神宗解析:从材料中“徙居平城”中可得出结论。平城是北魏迁都前的首都,今天的山西大同。答案:B8“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A大化改新 B商鞅变法C忽必烈改革 D孝文帝改革解析:材料中叙述了少数民族在和中原文化的结合中实现飞跃,排除A、B。注意题干中的“森林民族”。答案:D9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解析: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将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答案:A10古人韦骧曾在诗中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他在诗中称赞的改革是()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解析:王安石采取“理财”新法,例如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出现了诗人描绘的经济发展的盛况。答案:D11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解析:这一转变即从游牧经济到农耕文明转变,本质即落后的生产方式被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征服。答案:D12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解析:改革者的个人利益受到损害,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改革需要奉献和牺牲精神。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4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魏孝文帝末年到魏宣武帝之初,“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洛阳伽蓝记卷四材料二材料三“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请回答:(1)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直接促成了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2分)(2)材料二的景象都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出什么共同问题?请具体分析二者形成的原因。(6分)(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2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和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中“百姓殷富库藏盈溢”可知;第(2)题从鲜卑贵族穿汉装、写汉字等信息可知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第(3)题从“民生”角度回答;第(4)题比较二者的共同点。答案:(1)均田制。(2)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原因: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汉人也学会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由于北魏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族文化,把鲜卑族勇武质朴、刚劲豪迈的文化风格融入汉字书法中,从而形成了气势雄浑、刚劲有力的书体“魏碑”体。(3)推行租调制;移风易俗,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等。(4)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的恩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二十二史札记(1)王安石变法前宋朝“政治缺失”主要表现是什么?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6分)(2)你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解析:第(1)问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政治缺失”主要表现指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造成“三冗”“两积”现象。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的措施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第(2)问评析材料二观点,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灭亡的原因,这一观点明显错误,根据所学,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答案:(1)表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造成“三冗”“两积”现象。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答出4点即可)(2)不同意。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15以下列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改革。名称身份结果备注商鞅变法左庶长成功遭车裂孝文帝改革皇帝成功王安石变法参知政事失败遭罢官忽必烈改制皇帝成功张居正改革内阁首辅失败死后遭抄家阅读后请思考:(1)上述改革从措施上来看,都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改革的结果却并不相同。你认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8分)(2)从改革者的命运上看,你对中国历史上的变法有什么认识?(6分)解析:对比五次改革综合分析影响成败的因素,并从商鞅、王安石、张居正个人命运方面分析出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答案:(1)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成败与改革者往往有着较大的联系。一般来说,最高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能运用手中无上的权利来突破这种改革的阻力。大臣领导的变法如果得到最高统治者强有力的支持,变法也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最高统治者在改革和保守势力间来回摇摆,变法就难以成功。(2)改革者的命运往往是相似的。因为改革就要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而这部分人往往是社会上的特权阶层。因此,改革必然遭到这一部分人的阻挠和破坏,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