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能力提升.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80887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能力提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能力提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能力提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能力提升如何理解苏联改革的历程【突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改革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对重工业、军事工业的高度重视是苏联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苏联社会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改革的历程留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历史启迪: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苏联是一个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它的农业问题得不到解决,粮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还形成巨大的社会问题。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中国的粮食问题、农业问题更应该在社会的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对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急于求成。我们一代人只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斯大林的鼎力支持C玉米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加剧2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旧的经济体制的制约 B个人作风急躁C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 D执政后期趋于保守3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是A改变了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 B重点在农业方面的措施C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实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4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A改革以失败告终,毫无建树B改革试图突破旧的模式,做了许多探索C开垦荒地和玉米运动成效明显D改革在农业方面成效明显,工业方面无所作为 5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 A改变斯大林模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系B改变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C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D全方位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6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A B C D7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取得成功的共同因素是A个人作风粗暴 B改革方针过于保守 C缺乏一贯的方针和思路 D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旧体制8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不包括A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B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C社会动荡,危机重重 D苏联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9苏联一系列改革没有最终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冲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B领导人个人对改革的进行影响明显C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不够 D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分离活动加剧10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根本的因素是A农业体制不合理 B农业税太高 C耕作太粗放 D农民素质低二、非选择题1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并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最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他集中精力进行的农业改革失败了?(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领域,他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留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迪?(3)戈尔巴乔夫改革留给我们最大的历史教训是什么?(4)联系苏联改革谈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经验。1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巨大成功,又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人深思的教训。材料一斯大林说:“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和重点。(2)材料二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就像是一个“跛脚巨人”。(3) 这是指“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存在什么弊端?(4)材料三苏联人民排队购买食品(3)根据材料三,说说这种弊端造成什么影响?材料四xx年10月,在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要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本目的的认识。一、选择题 1A 2A 3B 4B 5C 6C 7D 8D 9A 10A 二、非选择题11(1)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不能成功的原因:从根本上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违背客观规律。(2)出发点: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取得优势地位。“冷战”思维不利于正确看待问题,不能走向富强。(3)历史教训:改革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放弃共产党的领导。(4)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渐进的过程;改革开放是一个凝聚民族智慧的过程,既有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又有人民的开拓创新。改革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调动人民的积极性。12(1)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完成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工业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2)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严重失衡。(3)日常日用品的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4)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