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第12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研析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69320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第12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研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考地理 第12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研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考地理 第12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研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预测,第1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础1 区域的含义,学案导学,1概念:是在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_和_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_。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_,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_。有的区域的边界是_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_性质,如干湿地区。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_条件,并对_产生深刻的影响。,地理差异,指标,方法,空间单位,区位特征,边界,明确,过渡,地理环境,区域发展,【想一想】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学案导学,栏目链接,(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学案导学,B,C,解析:本组题考查学生对区域含义、特征的理解。题目中的图示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及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简图,其分界线大体为400 mm、800 mm等降水量线,并隐含了区域划分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内容。,学案导学,基础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导学,栏链接,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异同。,学案导学,30,长江,东北地区,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水稻土,水田,低于,黑土,旱地,高于,贫乏,石油,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生产活动的差异。,学案导学,水田,畜牧业,油菜,大豆,发达,综合性工业,重工业,目链接,【想一想】 (1)“骑楼”是在楼房前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环境的什么特点?,学案导学,答案:岭南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量大,气温高。,栏目链接,(2)南米北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从气候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学案导学,答案: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北方属于半湿润地区,适合耐旱的小麦生长。南方属于湿润地区,适合喜欢高温多雨的水稻生长。,栏目链接,基础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学案导学,1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_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_。 2农业社会:丰富的_资源使其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_和_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以后:随着工商业发展,该地区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_,耕地破碎,导致农业生产_,不利于机械化推广,粮食商品率较_,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地理环境,缓慢,劳动力,桑蚕,棉花,少,规模较小,低,栏目链接,【想一想】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学案导学,(1)关于该地从阶段到阶段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B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2)影响该地阶段到阶段农业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学案导学,C,D,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解析:第(1)题,阶段到阶段,村庄的数量增多,且出现了中小城镇,由此可知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林地减少,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耕地增加,农业生产产值增长。第(2)题,读图可知,从阶段到阶段,耕地的面积减小,林地、花卉和绿化树的面积增大。随着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粮食的直接需求量有所减小,而对花卉的需求量在增大。,学案导学,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1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考点研析,关键知识点突破 【关键点一】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关键点二】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方法技巧 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的一般步骤 1分析区域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和矿产等。 (2)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文化、历史等。,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2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三大自然区。 (2)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把握高考方向 方向1 区域差异比较 (2014北京卷)“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下图,完成下题。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_,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题,获取关键信息。 获取图中信息,对比长江三角洲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面积大,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获取题干信息,“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即有政策支持。 第二步:综合信息,分析解题。 结合题干和图中信息,对比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中分析该地区的优势条件。如区域位置、土地面积、矿产等自然资源,政策、地价、劳动力、市场等方面。 第三步:写出你的答案。,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考点研析,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 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考点研析,关键知识点突破 【关键点一】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关键点二】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关键点三】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方法技巧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把握高考方向 方向2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3山东卷)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1)(2)题。,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 地表径流减少 (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分别对应的是( ) A、 B、 C、 D、,C,C,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1)要想知道流域开发过程中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必须明确流域开发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的要素及其影响。 (2)要想辨清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的对应关系,必须清楚流域开发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化的要素及其对流量大小及峰值(高峰)出现早晚的影响。 第二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第三步:写出你的答案。,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微专题,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区域地理特征。 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 一、全面认识区域特征。 1清楚划分类型。 明确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 2认识区位特征。 利用经纬网、区域轮廓、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等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区域的联系。 3了解区内整体性。 即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出区域内共同性。,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4分析区间差异性。 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充分认识区域的“个性”。 5边界形状。 了解边界形状特征,利于迅速准确地判断区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类型的区域只有大致的范围而无明确的界线,如语言区。,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二、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2了解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活动、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把握高考方向 方向3 区域特征分析 (2014江苏卷)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从1988年的12亿澳元增加到2012年的170多亿澳元,2013年两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下图为2011年双方贸易额前五位的商品和服务种类。读图,完成(1)(2)题。,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1)与马来西亚相比,澳大利亚具有优势的产业是( ) A石油开采 B家用电器制造 C金属矿开采 D交通设备制造 (2)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国间经贸额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 空间位置邻近 航空运输发达 经济水平相当 经济互补性强 A B C D,C,C,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题,获取关键信息。 第(1)题,从读图中两国相互出口商品和服务比较看,澳大利亚出口到马来西亚的铜、文化教育比重较大,原油虽有出口,但对比马来西亚出口的就很少(说明不具优势)。第(2)题,图中可以看出两国相距较近,从相互出口商品和服务种类看,具有互补性。,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第二步:综合信息,分析解题。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出口到马来西亚的铜、文化教育比重较大,说明澳大利亚比马来西亚具有明显优势,然后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第(2)题,图示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空间位置临近,海洋运输方便,加之澳大利亚属于发达国家,马来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互补性强,所以两国间经贸快速增长。 第三步:写出你的答案。,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2014北京卷)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读图,完成(1)(2)题。,应用提升,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1)依次示意( ) 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 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 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 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 (2)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 ) 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 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 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 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A,D,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考点研析,解析:第(1)题,各区域的菜系反映了不同地方的饮食特色,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往往是其发源地,故川菜馆集中区主要在四川,与图相符;湘菜馆集中区主要在湖南,与图相符;粤菜馆集中区主要在广东,与图相符;西餐属于外来饮食文化,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与图相符。 第(2)题,各菜系特色餐馆并不仅限于本区域,而是向周边区域不断扩散,这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对外扩散;饮食文化扩散对农业地域类型不产生影响;城市服务范围与城市等级有关,与餐馆的扩散无必然联系;餐饮业的不断分散会增加一些地方特色食材的运输成本。,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下图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A利用单一指标 B利用综合指标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解析: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是依据流域这一单一指标划分的。,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读下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完成23题。,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2甲、乙两盆地中河流( ) A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的融水 B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河汛期短于河汛期 3甲盆地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 A地形平坦 B日温差大,光照充足 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A,B,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解析:第2题,结合经纬网可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水系,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得出答案。第3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作物品质优良。,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完成45题。,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4在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5图乙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ABC BBCA CCAB DBAC,B,C,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解析:第4题,由图1可知,区域发展初级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说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第5题,由图甲可知,区域发展初级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如图乙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如图乙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如图乙中B点)。,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6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图(下图)。,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1年和2008年各类用地比重(%)(下表)。,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1)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淡水养殖业发达,其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_;长江三角洲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种植该粮食作物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 (2)长江三角洲初夏常出现“梅雨”天气,而7、8月份又常出现“伏旱”天气。形成“梅雨”的天气系统是_;形成“伏旱”的天气系统是_。 (3)据表归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挂牌成立,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简述上海建立我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区位条件。,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解析:第(1)题,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水域面积宽广,淡水养殖业发达;长江三角洲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水稻喜湿喜热,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的生长。第(2)题,长江三角洲初夏常出现“梅雨”天气,此季节冷暖气团在此相遇,势均力敌,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而7、8月份又常出现“伏旱”天气,主要是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该地,出现持续的干旱天气。,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第(3)题,由表格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耕地比重明显减小。陆地水域减少,水资源减少,调节径流能力下降,水质下降;林、草地、园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等。第(4)题,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重要的金融中心,区域经济发达;商业贸易发达; 对外开放程度高;区域内陆上空港、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水运、沿海航线等交通便利;长江深入我国中西部地区故经济腹地广。,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课堂训练,答案:(1)河湖水面广(水域面积宽广或河网密布);水稻,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2)准静止锋;高压(反气旋) (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耕地比重明显减小或农业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调节径流能力下降),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等。 (4)区域经济发达;商业贸易发达; 对外开放程度高;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等。,学案导学 考点研析 课堂训练,栏目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