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62750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PPT 页数:373 大小:8.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3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3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2课时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 第3课时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第二节 水的运动 第1课时 水循环 第2课时 海洋水的运动,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课时 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第2课时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单元总结提升,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节 第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使学生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使学生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风的形成的理解,使学生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第一节 第1课时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自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第一节 第1课时 三维目标,第一节 第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重点难点,第一节 第1课时 教学建议,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不同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教学建议,第一节 第1课时 教学建议,大气水平运动是整个第一节原理推导的终点,也是学生主要能力运用点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风向和风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分析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需让学生知道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名称与作用效果,不必对力的合成过程作分析。通过对三个力作用效果的理解,运用“切垂偏延”方法,画出某地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比较两地风力大小。 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的学习,也是下一节课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第一节 第1课时 教学建议,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内容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已经在第一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补充讲授。力的合成知识,学生要到高一第二学期才能接触,所以对大气水平运动可不讲三力合成的过程。,第一节 第1课时 新课导入,导入一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具有与其他行星相似的物质特征和运动特征,所以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唯一确知有生命的天体。,新课导入,第一节 第1课时 新课导入,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第1课时 新课导入,导入二 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要作用。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学生讨论并列举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大气现象。,第一节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效应的基本原理,理解太阳辐射及其能量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根本原因。 2明确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风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3通过“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热力环流的形成”“风产生的原因”等示意图的阅读和绘制,提高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绘制地图的能力。 4能运用大气受热及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等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的过程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穿过_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反射(最强):大气中的_和_进行无选择的反射,云层越厚,反射作用_。 (2)散射(次之):大气中的_或_进行有选择的散射,波长较短的_光最容易被散射。,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前梳理,课前梳理,大气层,云层,较大的尘埃,越强,空气分子,较小尘埃,蓝色,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前梳理,(3)吸收(最弱) 对流层大气中的_和_有选择地吸收红外线。 平流层大气中的_有选择地吸收紫外线。 大气对_吸收得很少。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辐射。 (2)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_。 4意义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作用能降低地面温度,夜间大气的_作用使地面气温不至于过低,从而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利于生物生存。,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可见光,大气逆辐射,削弱,保温, 知识点二 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 (1)概念:热力环流是由地面_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_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前梳理,冷热不均,垂直运动,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直接原因:_。 (2)风向及所受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没有其他外力因素的影响下,使风向_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阻碍空气运动。,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前梳理,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图211,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例1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图212),完成(1)(2)题。 图212,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的纬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的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的数值大小有关( ) A B C D (2)四川盆地跟与它同纬度的青藏高原相比年均温高,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的数值大小有关( ) A B C D,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太阳辐射、是地面辐射、是大气逆辐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第(2)题,四川盆地是盆地地形,地势较低,冷空气不易进入,暖空气与外界空气交换慢,则气温较高;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相比,主要是海拔不同导致大气密度、大气中水汽含量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不同,即大气逆辐射的差异导致两地的气温差异。,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2.几种常见的局地环流 (1)海陆风 图213,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2)山谷风 图214,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图215,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特别提示 市区和郊区之间,温差越大(而不是城市中心温度越高),热力环流越强烈,热岛效应越明显。,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例 读北半球某区域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图216),回答问题。 图216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_,B与C中高压中心是_。 (2)若该区域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3)图217为沿AB线所作的剖面图,用箭头画出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图217 气压值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 _, 气温值TA、TB、TA、TB的大小顺序是: _。,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4)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 ),答案 (1)B C (2)B (3)提示: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PAPBPBPA(或PATATBTA(或TATBTATB) (4)B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A区域等压线数值由四周向中心递增,为高压中心;B区域等压线数值由四周向中心递减,为低压中心;C区域等压线数值由四周向中心递增,为高压中心。第(2)题,若图示区域只受温度影响,高温区气流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B为低压中心,故其近地面温度最高。第(3)题,A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B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故图示热力环流为逆时针方向。第(4)题,A上空为低压,B上空为高压,则高空等压面由B向A倾斜,故选B项。,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力的比较,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续表),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2.等压线图上任意一点的风向的判断方法 (1)在等压线图中,过某点作等压线的垂线(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该方向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2)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该箭头指向即为该点的风向。如图219所示: 图219,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3等压线图上风力大小的判断 根据气压梯度判断风力,同一等压线图中看等压线疏密(密大疏小),不同等压线图中看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既要看气压差的大小,又要注意比例尺的大小)和单位距离的等压线疏密。,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例3 读图2110(单位:百帕),完成下列要求。 图2110 (1)图中A是_力,它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_。 (2)图中的大气运动还受B_力影响,风向会逐渐偏转,最后直至与等压线_。 (3)图中的大气运动还受C_力的影响,最后风向与等压线_。,答案 (1)水平气压梯度 原动力 (2)地转偏向 平行 (3)摩擦 斜交 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最终与等压线斜交。,第一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1课时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第一节 第1课时 图表解读,图表解读,1教材第33页,图212 大气层从近地面到高空大致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太阳辐射按波长大致分为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部分。太阳辐射经过高层大气层时,所有太阳辐射基本全部穿过,但经过平流层时,由于平流层含有能吸收紫外线的臭氧,紫外线被削弱一部分,而可见光和红外线基本全部穿过。经过对流层时,各种辐射都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主要表现在云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水汽和二氧化碳对红外线的吸收作用。被削弱后到达,第一节 第1课时 图表解读,地面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还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大气层。 2教材第33页,图213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高纬地区所经过的路程要比到达低纬地区所经过的路程长,因此受到的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越向高纬,太阳辐射和地面的交角越小,同样的光束覆盖的地面面积越大,即单位面积单位时间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少。 3教材第34页,图215 地面吸收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产生地面辐射。由于物体辐射原理(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第一节 第1课时 图表解读,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长),平均气温比太阳表面平均气温低得多的地面辐射以长波辐射为主,由于对流层富含吸收长波辐射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地面辐射几乎全部被吸收(很少部分散逸到太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亦产生大气辐射,但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大部分返回地面。返回地面的大气辐射因与地面方向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即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工业生产中的废气排放、植被焚烧等都会加大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加强“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大气热力作用过程图(图2112),回答12题。 1图中三个箭头所示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答案 B 解析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2图中表示大气保温作用的箭头是( ) A B C D,答案 C 解析大气逆辐射将地面辐射的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二 热力环流 3读图2113,回答有关问题。,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1)说出白天与夜晚A、B代表的陆、海近地面温度高低状况,并解释其原因。 (2)画出AA、BB之间的垂直气流。 (3)判定A、B和A、B之间的气压高低,并画出高、低空大致的等压面。 (4)画出AB、AB之间的水平气流。 (5)对比海陆间白天与夜晚风向的差异。,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答案 (1)白天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原因:陆地与海洋相比,陆地吸热速度和散热速度快;白天以吸热为主,近地面气温陆地高、海洋低;夜晚以散热为主,近地面气温陆地低、海洋高。 (2)白天:AA、BB。夜晚:AA、BB。 (3)白天:气压A低、B高,A高、B低。夜晚:气压A高、B低,A低、B高。等压面绘图略。 (4)白天:BA、AB。夜晚:AB、BA。 (5)风向相反。,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解析陆地和海洋相比,陆地吸热速度和散热速度快。白天以吸热为主,近地面气温陆地高、海洋低,海洋垂直气流收缩下沉形成高压中心、陆地垂直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高空情况相反。夜晚以散热为主,近地面气温陆地低、海洋高,陆地垂直气流收缩下沉形成高压中心、海洋垂直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高空情况相反。无论海拔如何,等压面上高压中心向高空凸出、低压中心向地面凸出。同一水平面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4读北半球某地区的等压线分布图(图2114,单位:百帕),回答下列问题。,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1)根据气压分布状况判断:甲地是_,乙地是_。 (2)A地风速比B地风速_,判断依据是_。 (3)图中A、B两地的风向是_、_。,第一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答案 (1)高压 低压 (2)大 A地的等压线比B地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3)西北风(偏北风) 西北风(偏北风) 解析 第A地的等压线比B地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第2课时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节 第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与季风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3)说出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三维目标,第一节 第2课时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结合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第一节 第2课时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对高、低气压中心及其对我国冬、夏季天气的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性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第一节 第2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 1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及其产生的结果。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重点难点,第一节 第2课时 教学建议,本节课在教材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教学建议,第一节 第2课时 教学建议,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已有初步的了解,但仅从感性角度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而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性移动等知道得很少,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学生大多处在被动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应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第一节 第2课时 新课导入,导入一 资料:气球炸弹 1942年,日本进行了一次“风战”。根据日本军事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的建议,日本“动员”学生制作“气球风船”,“气球风船”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从高空(日本领土大部分在30N45N)两三天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伏彼起,防不胜防。美国政府感到莫名其妙,为捉拿纵火“怪客”,曾派大批妇女去森林里昼夜监护。 思考:日本的气球是如何飘到美国的?,新课导入,第一节 第2课时 新课导入,导入二 大气圈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还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风、雨、雷、雾等大气现象。风大气的现象之一,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运动的呢? 学生回答:冷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风。 教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地球上几个影响最大、面积最广的风风带。,第一节 第2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以及亚洲季风的成因与特征。 3掌握全球主要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与位置。 4通过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绘制,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提高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强化图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具有_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大气环流。 2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 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赤道与极地之间的_环流,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前梳理,课前梳理,全球,热力,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前梳理,(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中纬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前梳理,(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由于_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_,冬季偏_。,太阳直射点,北,南, 知识点二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7月,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前梳理,1月,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前梳理,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前梳理,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海陆热力性质,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带,2.季风环流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海陆上的气压活动中心随季节而变化,使得一年中盛行风向也随季节有规律地向_或_的方向变换,从而形成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前梳理,相反,接近相反, 知识点三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赤道低气压带_气候 2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_气候 3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_气候 4常年受西风带控制_气候,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前梳理,热带雨林,热带沙漠,地中海,温带海洋性,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变化 1“冷热不均使其动” 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图2118所示。,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2“地球自转使其偏” 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见图2119(以北半球为例)。,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特别提示 用左拳法辅助记忆气压带的分布:高低相间分布。如图2120。,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3“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使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在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移动幅度大致为510个纬度。,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4“海陆分布使其断” 由于地球表面性质不均一,有海陆之分,特别是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完整性,使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1)1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2)7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例1 读图2124,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季的大气环流状况,请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一般地说,A地降水量比B地降水量_,其原因是什么?,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3)C地气流来自_(气压带)。为什么C地气流与D地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4)请说出A、B、C、D四地风向的差异。,答案 (1)冬 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向南发生位移,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应该在南半球,对于北半球来说,此时是冬季。 (2)大 A地气流由低纬向高纬流动,流动过程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凝结,降水较多;而B地气流向低纬流动,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凝结,所以降水相对较少。 (3)副热带高气压带 C地气流性质暖而轻,D地气流性质冷而重。 (4)A地是西南风,B地是东北风,C地是西北风,D地是东南风。,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向南发生位移,此时应为北半球的冬季。第(2)题,A地气流由低纬向高纬流动,有利于水汽凝结,降水较多。第(3)题,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暖而轻的C地的气流遇到冷而重的D地的气流会向上爬升。第(4)题,A地为西南风,B地为东北风,C地为西北风,D地为东南风。,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季风环流 1季风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上的气压活动中心随季节而变化,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冬、夏海陆气压差异明显,形成海陆之间明显的季风环流,如图2125(虚线箭头表示高空风的运动方向)所示。,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南亚季风的成因,除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外,还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随赤道低气压带的北移而向北越过赤道,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冬、夏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2世界主要季风气候区的对比,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续表),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例 图2126为季风区地理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1)成因与信风带季节性移动无关的季风是( ) A B C D (2)季风盛行时( ) A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 B南亚处于一年中的旱季 C澳大利亚西北部草木茂盛 D天山牧民在山麓放牧,答案 (1)B (2)A 解析第(1)题,季风为东亚的西北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无关。季风和季风的形成都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有关,季风的形成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有关。第(2)题,季风盛行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南亚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正值雨季;澳大利亚西北部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草木枯黄;天山牧民在山腰放牧。,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受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2.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例3 甲地(位置见图2127)气温年较差较小,58月降水稀少。据此完成(1)(2)题。,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1)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 (2)甲地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D受高纬干冷气流影响,答案 (1)B (2)B 解析第(1)题,气温年较差大小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因为纬度较低,所以甲地冬季气温不会比夏季气温降得很多,气温年较差较小,B项正确。第(2)题,58月份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甲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B项正确。,第一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2课时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第一节 第2课时 图表解读,图表解读,1教材第37、38页,图21911 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多,终年高温,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中心;两极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少,大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对应的高空形成低压中心。这样,在近地面存在着由两极指向赤道的气压梯度力、在高空存在着由赤道指向两极的气压梯度力。在均质地球和不考虑地球自转影响的条件下,高空大气由赤道流向两极、近地面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形成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第一节 第2课时 图表解读,然而,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基本都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的气流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高空不考虑摩擦力)作用下,在纬度30附近上空偏转成西风,绕地球向东流而不能继续向两极流动,这样空气在纬度30附近高空集聚,并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近地面空气在指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北(北半球)、东南(南半球)信风带,完成低纬环流。,第一节 第2课时 图表解读,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高纬的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西风(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极地高气压带吹向低纬的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极地东风(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这两股气流在纬度60附近辐合上升,在辐合上升过程中,来自低纬的暖轻西风爬升到来自高纬的冷重东风上部,形成极锋。辐合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外流,因此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外流的气流一部分流向极地地区的高空,完成高纬环流;一部分流向纬度30附近高空,完成中纬环流。,第一节 第2课时 图表解读,2教材第39页,图2112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这就导致了风带和气压带也呈季节性移动。在春、秋分时,全球风带和气压带大致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3教材第3940页,图2113、14 地球表面并不均匀,受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等因素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趋于复杂。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以南地区,基本是海洋,下垫面比较均一,气压带基本是连贯的。而北半球由于海陆差异明显,气压带被分割成几个范围很,第一节 第2课时 图表解读,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冬季(北半球,下同),亚欧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附近形成高压中心,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其分割,只保留在海洋上;南半球澳大利亚形成低压中心,将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夏季,亚欧大陆南亚附近形成低压中心,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其分割,只保留在海洋上。,第一节 第2课时 图表解读,4教材第41页,图2115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北半球,下同)亚欧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附近形成高压中心亚洲高压,南半球澳大利亚形成低压中心澳大利亚低压。东亚存在亚洲高压和被分割后保存在太平洋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阿留申低压)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东亚盛行陆地吹向海洋、高纬吹向低纬的干冷西北季风。南亚、东南亚存在亚洲高压和澳大利亚低压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南亚、东南亚盛行陆地吹向海洋、高纬吹向低纬的干冷东北季风;澳大利亚北部盛行海洋吹向陆地、低纬吹向高纬的暖湿西北季风。,第一节 第2课时 图表解读,夏季,亚欧大陆南亚附近形成低压中心亚洲低压。东亚存在被分割后保存在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北太平洋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东亚盛行海洋吹向陆地、低纬吹向高纬的暖湿东南季风。南亚、东南亚存在澳大利亚高压等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南亚、东南亚盛行海洋吹向陆地、低纬吹向高纬的暖湿西南季风;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陆地吹向海洋、高纬吹向低纬的干冷东南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南亚、东南亚季风重要的形成原因之一。,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堂随练,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变化 图2129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堂随练,1图甲中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图乙中箭头能正确表示图甲中D风带风向的是( ) A B C D,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堂随练,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C位于60S70S之间,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第2题,结合D风带所处的纬度位置知其为南半球的西风带,则其风向为西北风。,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二 季风环流 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和风向图(图2130),处的箭头表示风向,回答34题。,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堂随练,3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有关的是( ) A B C D,答案 C 解析图中的季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转形成的;图中的季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的。,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堂随练,4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 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一个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副热带高气压带。,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三 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其成因分析 5读下表,回答问题。,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堂随练,(1)甲地的气候类型为_,其气温常年较高的原因为_。 (2)乙地的气候类型为_,其全年降水少的原因为_。 (3)丙地的气候类型为_,其成因为_ _。 当丙地炎热干燥时,盘踞在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是_ _。 (4)丁地的气候类型为_,其成因为_ _。,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堂随练,答案 (1)热带雨林气候 地处赤道附近,太阳高度大 (2)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3)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 (4)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 解析 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看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情况。甲地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乙地全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丙地雨热不同期,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为地中海气候;丁地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较为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第3课时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节 第3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从图片和简易图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三维目标,第一节 第3课时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第一节 第3课时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第一节 第3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 1冷锋、暖锋的形成及天气特点。 2气旋、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点及天气状况。 难点 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及准静止锋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 3天气系统图的分析,特别是锋面气旋图的分析。,重点难点,第一节 第3课时 教学建议,1锋面。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观察图像或动画演示,明确冷、暖气团哪一个主动移动,冷锋、暖锋以及冷、暖气团所处的位置的差别,冷、暖锋移动速度差异,等等。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或动画演示,分析不同类型的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对天气的影响。结合当地实际天气状况,特别是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沙尘暴或北方夏季的暴雨等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可归结为两大教学线索:气团定义气团分类(冷、暖气团)冷、暖气团交界面锋锋的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从气团的物理性质特点入手,分析冷锋、,教学建议,第一节 第3课时 教学建议,暖锋的物理变化过程。 冷锋与暖锋的教学,我们可通过对比进行学习,主要对比以下几项内容:主动移动的气团,锋面控制区的天气,锋面倾斜的方向,降水的区域及部位,还有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三个时段的天气现象,等等。 对于准静止锋的学习,需引导学生理解其产生持续性阴雨天气的原因和降雨区的相对位置。,第一节 第3课时 教学建议,2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建议利用立体图,从气压、气流和天气状况等方面列表对比,在对比知识的同时,最好能进行地理图像绘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规律的认识与掌握。可引导根据以前学习过的关于风向的知识,画出风向,然后再由点及面,画出气压中心控制下的各个部位的风向,形成平面气流图。,第一节 第3课时 新课导入,导入一 从当天的天气状况引入。 师:有哪一位同学能够根据昨晚的电视天气预报,说出今天的天气如何?(晴朗、多云、微风等)天气现象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清其中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进行初步的天气预报。下面我们就学习“第3课时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新课导入,第一节 第3课时 新课导入,导入二 (学习该节内容正值10月,天气变化较明显)今天的天气状况如何?前几天是怎么样的?(提示学生描述)大气中经常发生的阴、晴、风、雨、雪等天气现象,都与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密切关系。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与反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导入到新课),第一节 第3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冷、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运动特点,并总结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能运用锋面及气旋、反气旋原理,解释和预报发生在身边的天气现象;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气团 1概念 气团指温度、湿度、_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 2分类 (1)根据其温度特征,可以分为_气团和_气团。 (2)根据其湿度特征,可以分为_气团和_气团。,第一节 第3课时 课前梳理,课前梳理,气压,冷,暖,海洋性,大陆性, 知识点二 锋 1概念 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_称为锋。 2分类 (1)冷锋 概念:_气团推动_气团移动形成的锋称为冷锋。 天气变化 过境前,受单一_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可能会出现_、_、雷雨等天气;过境后,天气会变得_,气温会_。,第一节 第3课时 课前梳理,过渡带,冷,暖,暖,降水,大风,晴朗,下降,(2)暖锋 概念:_气团推动_气团移动形成的锋称为暖锋。 天气变化 过境前,受单一_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可能会连续几天下雨或有雾;过境后,天气会变得_,气温会上升。 (3)准静止锋 概念:_的锋或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呈准静止状态的锋,称为准静止锋。 天气变化:常形成_的天气。,第一节 第3课时 课前梳理,暖,暖,冷,晴朗,移动缓慢,阴雨连绵, 知识点三 气旋和反气旋 1气旋 (1)概念:_周围形成的一个空气漩涡,叫作气旋。 (2)运动特征 水平方向:北半球气旋的气流按_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气旋的气流按_时针方向旋转。 垂直方向:气旋中心的空气_。 (3)天气:过境时,云量增多,常出现_天气。,第一节 第3课时 课前梳理,低压中心,逆,顺,上升,阴雨,2反气旋 (1)概念:_周围形成的一个空气漩涡,叫作反气旋。 (2)运动特征 水平方向:北半球反气旋的气流按_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反气旋的气流按_时针方向旋转。 垂直方向:反气旋中心的气流以_为主。 (3)天气:过境时,通常会带来_、干燥的天气。,第一节 第3课时 课前梳理,高压中心,顺,逆,下沉,晴朗,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锋与天气,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续表),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续表),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续表),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续表),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例1 图2131是某区域某时刻地面天气形势简图。读图完成(1)(2)题。,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1)图中丙地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根据该区域天气形势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多为连续性降水 BB地降水多出现在锋后 C丁地风力比丙地风力更大 D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气温最高,答案 (1)C (2) D 解析 第(1)题,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侧,该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垂直,然后画出向右偏转(北半球)的风向西北风。第(2)题,A地所在阴影区域为冷锋降水区域,为阴雨天气;B地所在阴影区域为暖锋降水区域,降水多在锋前;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其风力大于丁地风力;由图示最高气压数值可知,该天气形势图出现在北半球冬季,甲、乙、丙三地都在冷气团控制下,丁地在暖气团控制下,故该地气温最高。,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续表),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续表),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例2 图2132中P1、P2、P3表示三条不同数值的等压线,A处的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1)此天气系统位于_(南、北)半球,判断依据是_。 (2)此系统属于_(高压、低压)中心,若该气压中心位于厦门的东部,则厦门吹_风。 (3)图中L1、L2处若形成锋面,则L1为_锋,L2为_锋。如果图中的冷、暖锋面随空气大漩涡的运动而移动,那么A处将经历怎样的天气变化?,答案 (1)北 风向向右偏 (2)低压 西北(偏北) (3)冷 暖 A处在冷锋过境时产生阴天、降水、大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锋面气旋的判读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第(1)题,读图可知,A处的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右偏,故该天气系统应位于北半球。第(2)题,锋面气旋中,锋面总是位于低压槽中,根据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可知,厦门吹西北(偏北)风。第(3)题,在北半球的气旋中,西侧形成冷锋,东侧形成暖锋。随着冷、暖锋面的逆时针移动,A处将经历冷锋过境。,第一节 第3课时 要点探究,第一节 第3课时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第一节 第3课时 图表解读,图表解读,1教材第43页,图2117 冷、暖气团交汇,密度大的冷气团插到暖气团下面,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沿比较陡的坡面抬升过程中气温降低包含水汽能力降低可能成云致雨。以地面冷、暖气团交汇处为界,以整个锋面前进的方向(冷气团前进方向)为参照,雨区位于锋后。,第一节 第3课时 图表解读,2教材第43页,图2118 冷、暖气团交汇,密度较小的暖气团主动爬升到冷气团上方,冷气团则被迫回旋。暖气团沿比较缓的坡面爬升过程中气温降低包含水汽能力降低可能成云致雨。以地面冷、暖气团交汇处为界,以整个锋面前进的方向(暖气团前进方向)为参照,雨区位于锋前。,第一节 第3课时 图表解读,3教材第44页,图2119 气旋近地面是低压中心,由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组成。在指向气旋中心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综合作用下,水平气流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垂直气流则是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上升,并且在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包含水汽能力降低可能成云致雨,所以气旋控制地区多阴雨天气。,第一节 第3课时 图表解读,4教材第44页,图2120 反气旋近地面是高压中心,由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组成。在反气旋中心向外指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综合作用下,水平气流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向周围辐散。垂直气流则是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下沉,并且在下沉过程中气温升高包含水汽能力增强成云致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反气旋控制地区多晴朗天气。,第一节 第3课时 图表解读,5教材第45页,图2121 全球大气环流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垂直气流则是近地面低压上升、高压下沉。垂直气流上升的低压控制区往往降水较多、垂直气流下沉的高压控制区往往降水较少,全球降水最多的区域是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形成的赤道多雨带、降水最少的区域是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区形成的极地少雨带。,第一节 第3课时 教材活动,教材活动,【P32探索】 发现当开灯一段时间后,干沙的温度较高,而水的温度较低;关灯一段时间后,干沙温度降低速度比水温降低速度快,并最终温度相等。这是因为干沙的比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