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60704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6.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向高考 地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湘教版 高考总复习,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必 修 一,第二讲 地球表面形态,第二单元,滚动检查反馈,基础知识整合,考试大纲解读,高频考点梳理,图表技能培养,课堂同步演练,2,3,4,5,6,1,课 时 作 业,7,图中的数字表示内、外力作用,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各数字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 ) A沉积作用 B风化作用 C重熔再生作用 D侵蚀作用 2过程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B岩浆岩 C大理岩 D砂岩,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表示固结成岩作用;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表示重熔再生;表示冷却凝固。第2题,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读“某地地质剖面图”,为石灰岩,完成34题。,3对图中不同岩层的形成早晚,判断错误的是( ) A形成早于 B形成早于 C形成晚于 D形成晚于 4从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看,下列各处不能形成相应矿床的是( ) A天然气 B有色金属 C石油 D大理石,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均为沉积岩,形成越早,位置越靠下;为岩浆岩,其形成晚于其所在岩层;为岩浆岩,因在中也有分布,所以其形成不可能早于;为石灰岩,其与岩浆交界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形成大理岩。第4题,从处岩层的弯曲形状可以看出该地是一个向斜,不会存在天然气矿床。,一、促使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热能,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地震等,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_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相对的_状态。 板块运动是_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断裂带,运动,内力,消亡,山脉和高原,海沟、海岸山脉,生长,裂谷,海岭,水平挤压,沉积,背斜和向斜,断裂,断裂面,位移,地垒和地堑,怎样区别断裂构造和断层构造? 思考: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处岩石既受力破裂,又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所以A、B、C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破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而是断裂构造。,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_的堆积常形成_、火山口等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_和_。,熔岩物质,火山锥,断裂,错动,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4外力作用的主要环节,风化,搬运,固结成岩,流水侵蚀,外力(流水)侵蚀,流水沉积,沉积,1.板块运动的特点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的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见下表),以下几个地方在考试中经常考查,也是极易出错的地方 (1)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属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易错点提醒,(2014岳阳模拟)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都是( ) A火山岛 B冲积岛 C板块挤压形成的 D内力作用形成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了六大板块 B板块的交界处都是消亡边界 C最深处位于大洋中脊附近 D大洋板块刚好和大洋边界吻合,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夏威夷群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堆积而成,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隆起形成,两群岛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第(2)题,图中有三处大洋中脊,为板块的生长边界,还有三处板块是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共包含了六大板块。,归纳总结 板块数量的判断方法 板块数量的判断,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运动方向判断(相邻板块的运动方向总是不同的,而同一板块的运动趋势保持一致);另一种是根据边界特征判断(出现褶皱山系表明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出现岛弧和海沟表明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出现海岭表明是两个大洋板块张裂。),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及其应用,(1)答题时,有些同学会将某地的地形类型与该地的地质构造类型混淆。实事上,回答地形类型时,要分清五种地形类型,即平原、山地、盆地、丘陵、高原即可;而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状况无关,要注意地下的岩层弯曲状况以及岩层是否连续。,易错点提醒,(2)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右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知识,有利于培养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往往成为高考的高频考点,也是同学们容易犯错的地方。,图文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1)图中聚集区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 A油气 B煤炭 C铁矿 D地下水 (2)与甲处地形的形成无关的是( ) A侵蚀作用 B搬运作用 C张力作用 D堆积作用,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图中聚集区位于背斜构造中,代表的地理事物应该是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第(2)题,甲处谷地的形成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易被侵蚀有关。,不同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形态和分布影响很大,如下表所示:,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要注意比较风化与侵蚀两种作用的差异 风化是岩石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坏。虽然有个“风”字,但它与风并无关系。侵蚀则是在“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这些“外动力”包括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相应地就有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和海浪侵蚀。,温馨提示,(1)不同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归纳总结,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如下图所示),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如下图所示),(3)外力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4)风力作用规律。 对风力作用来说,沙丘迎风坡缓,接受风力侵蚀、搬运作用;沙丘背风坡陡,接受风力堆积作用。如下图所示。,(2014重庆文综)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3)题。,(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3)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答案:(1)B (2)C (3)D 解析:第(1)题,考查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砾石滩是流水堆积作用的结果,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所以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河源主要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A选项错误。砾石的颗粒较大,砾石堆积的区域,相对于泥沙堆积的区域,水流速度相对较快,大河入海口处一般水流缓慢,主要以颗粒较小泥沙堆积为主,D选项错误。,第(2)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的形式。砾石变圆是由于流水搬运过程中,石块与石块之间,石块与河床、河岸之间不断摩擦而形成的。石笋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A选项错误;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选项错误;风蚀蘑菇是空气运动的过程中夹带小的石块与岩石侵蚀摩擦形成的,与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C选项正确。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是风化作用的结果,D选项错误。第(3)题,考查流水堆积作用与沉积物粒径大小的关系。流水堆积作用的一般规律是颗粒物大的先沉积,颗粒物小的后沉积。堆积在一起的沉积物粒径的大小具有相似性,与图2中直径9 cm相似的砾石量应最多。所以A、B、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河流侵蚀与堆积分析 在分析河流侵蚀与堆积时应该分两种情况: (1)河道直流处,用地转偏向力解释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借题发挥,(2)河道曲流处,根据凹凸岸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凹岸、凸岸的区分 凹凸岸的确定可用“凹凸”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判定,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如右图:,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形成机制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水流在弯曲处沿惯性方向流向凹岸,使凹岸水量较大,流速较大,凹岸侵蚀明显。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加上凸岸水流较慢,凸岸发生堆积。这一现象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作用有差异,理论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依然存在,只是在河流弯曲处由于水流的惯性作用大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故水流惯性流向凹岸。凹岸河岸较陡,凸岸河岸较缓(见下图):,凹岸、凸岸的应用 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淘金、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等;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例: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_、_,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和调动知识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从图例可知,A地为断块山,B地为洪积冲积平原。断块山是岩层受内力作用断裂,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B在相对较低区域,岩块下降,并受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注意阐述其详细过程。,答案:断块山 洪积冲积平原 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内、外力两种地质作用的比较,知识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