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4节 文言的阅读基础 文言文断句,1(2014全国新课标)(原文见本章第1节“真题体验”)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答案】B 【解析】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2(2014广东)(原文见本章第2节“真题体验”)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答案】C 【解析】原文标点: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3(2014重庆)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选自六韬盈虚) 【答案】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鰥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4(2014北京)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文言断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难点,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2014年新课标卷高考将人物品性选择题改换为断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要求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分值3分。,文言文断句 【演练体悟】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 素 波 而 傍 流 干 青 云 而 直 上 语 时 事 则 指 而 可 想 论 怀 抱 则 旷 而 且 真 自 非 大 贤 笃 志 与 道 污 隆 孰 能 如 此 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答案】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句式的对应关系和特殊虚词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先通读画线部分疏通大意。显然画线部分对偶句多,类似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式。不难看出“横”与“干”相对,“语”与“论”相对,这四个动词领起的句子构成两组对偶句。“孰”表疑问,领起最后一句。剩下“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部分,“笃志”是一个词,应在“笃志”后断开。,【知识整合】 断句标点的常见误区 1不懂词义 不懂句子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 例1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左传) 错误断句因不明“与”的意义。一个词除有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例中的“与肉”的“与”是连词。“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该这样标点: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让他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箪食品和肉,放在口袋中送给他),2不明语法 (1)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语或补语误认为后一句的主语。 例2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很容易断为“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但仔细阅读下文,结合全文可知,是宋忠被抓住,因而宋忠应放在前一分句,作宾语,而不应放在后一分句作主语。正确的断句为: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给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例3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动词“观”的状语,这样断句,语意就被割裂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代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会有收获,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探索、思考得很深刻),3不晓句式 文言文句子成分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理解不透、掌握不牢。 例4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也?”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柳河东集) 文中的“绝湘水”和“中济”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由于不明句式,标成“绝湘水中”,语意大有不同。“不应”和“摇其首”也是两个顺承关系的短句,“不应摇其首”,则标成了一个否定句。,两个语句应该这样标点: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能寻常。(一天,江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坐小船渡湘江,行到湘江中间,小船被大水冲毁,其中一人尽力游泳,也游不了多远) 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不答应,摇摇头,一会,更加体乏无力),4不知名物制度 例5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句话是说,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并非说某月某日。 应该这样标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就离世了) 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官职、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典章制度和行文习惯。,【方法点拨】 文言断句四妙招 1把握文意 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的意思的准确理解。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如果是议论性散文,那么考生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 2定位实词 语句中的实词在意义表达上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考生在断句时要抓住一些关键实词,这样就比较容易断句。,3把握虚词 注意一些虚词在语句中出现的位置,如常常出现在句首的虚词有“盖”“夫”“故”“岂”“因”“若夫”“且夫”等;常常出现在句末的虚词有“也”“矣”“焉”“乎”“欤”“耳”“邪”“而已”等;常常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以”“于”“为”“而”“则”等;作为关联词的虚词有“苟”“虽”“虽然”“纵”“向使”“假使”“至于”“已而”“乃夫”“于是”“至若”“是故”等。,4分析整句 文言文比较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上下句之间常常字数、结构相似或相同,因此,考生可以通过这个特点来正确断句。 此外,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年号,还有人物的姓名、字、号、谥号等知识,也能快速、准确断句。,用“/”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有 闻 而 传 之 者 曰 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 国 人 道 之 闻 之 于 宋 君 宋 君 使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丁 氏 对 曰 得 一 人 之 使 非 得 一 人 于 井 中 也 求 闻 之 若 此 不 若 不 闻 【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姓丁的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2(原文见第3节“题组1 考点针对练”)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纳言苏威引身隐柱/帝呼前/问之对曰/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 B纳言苏威引身/隐柱/帝呼前问之对曰/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 C纳言苏威引身隐柱/帝呼前问之/对曰/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 D纳言苏威引身隐柱/帝呼前问之/对曰/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白主语有“苏威”“帝”,理解动词“问”要接宾语,“对”是对答词,“不委”是“不清楚”的意思。,文言断句实用口诀例析,【注】 收:逮捕。将佐:将领和僚属。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 用“/”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答案】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答题思路 先搞清几个人名和官名等名词性词语,如“桓南郡”“殷荆州”“罗企生”“咨议”,为了解人物对话打下基础。然后依照具有明显点断标志性的词语,如“焉”“曰”“吾”“今”“我”等,这些词语要么是句首起始词语,要么是句尾结束语,据此可作出合理的判断。最后根据整个句子的搭配情况加以确认。 规范答案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参考译文】 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荆州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亲。”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做好断句题,要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此断句能力高低,成了判断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6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对照或对称的,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015河南省开封市高三5月冲刺模拟)(原文见第3节“二、内容辨析 对点直练”)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B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C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D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答案】D,2(原文见第3节“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对点直练”)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B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C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D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答案】B,请为下面的文段断句。 3文徵明习字 文 徵 明 临 写 千 字 文 日 以 十 本 为 率 书 遂 大 进 平 生 于 书 未 尝 苟 且 或 答 人 简 札 少 不 当 意 必 再 三 易 之 不 厌 故 愈 老 而 愈 益 精 妙。 【答案】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参考译文】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4墨子怒责耕柱子 子 墨 子 怒 耕 柱 子 耕 柱 子 曰 我 无 愈 于 人 乎 子 墨 子 曰 我 将 上 大 行 驾 骥 与 牛 子 将 谁 驱 耕 柱 子 曰 将 驱 骥 也 子 墨 子 曰 何 故 驱 骥 也 耕 柱 子 曰 骥 足 以 责 子 墨 子 曰 我 亦 以 子 为 足 以 责。 【答案】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参考译文】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说我将驱赶哪一匹呢?”耕柱子答道:“当然驱赶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用来鞭责。”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责的。”,5海瑞遗物 都 御 史 刚 峰 (海 瑞 的 号) 海 公 卒 于 官 舍 同 乡 宦 南 京 者 惟 户 部 苏 怀 民 一 人 苏 点 其 宦 囊 竹 笼 中 俸 金 八 两 葛 布 一 端 旧 衣 数 件 而 已 如 此 都 御 史 那 可 多 得 王 司 寇 凤 洲 评 之 云 不 怕 死 不 爱 钱 不 立 党 此 九 字 断 尽 海 公 生 平 即 千 万 言 谀 之 能 加 于 此 评 乎? 【答案】都御史刚峰(海瑞的号)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苏点其宦囊/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参考译文】 都御史海瑞死在官衙的屋子里。他在南京做官的同乡人,只有户部苏怀民一个人。苏怀民检查清点海瑞做官的俸禄,竹箱中只有八两银子、六丈麻布、几件旧衣服罢了。像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呢?司寇王凤洲评价海瑞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党。”这九个字概括了海公的一生,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