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节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分析综合,近三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考查情况,一、(2014全国新课标I)(原文见本章第1节“真题体验”)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答案】A 【解析】“谨遵职业操守”无中生有。,二、(2013全国新课标I)(原文见本章第1节“真题体验”)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 B C D 【答案】B 【解析】是说马文升善于直言劝谏;是马文升教育太子的情况;是马文升赈恤旱灾和水灾的情况。,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胁和污蔑。,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答案】D 【解析】“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错误,这一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依据。,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考点一 筛选文中的信息 1考点要求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2考点剖析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所考查的考点之一,它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接收文中的主要信息,并准确判断主要信息的性质,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符合题目要求,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句子。 3命题规律 该考点为必考点。涉及的内容主要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品行和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的信息。 命题形式: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也可能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这是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考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考点要求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2考点剖析 该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凸显了文言文阅读的综合性、应用性。,3命题规律 该考点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地位仅次于文言翻译和断句。 对这类题,命题者一般把阅读材料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强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和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只是因为试题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而隐含错误,所以考生不细心推敲就很难发现。因此,做这类题应格外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字。 命题形式: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题干多表述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考点要求 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2考点剖析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颂、同情,还是贬斥、讥嘲;对文中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3命题规律 近几年来本考点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1)依据文章有关材料,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2)分析文章有关内容,推理、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命题形式:把考点二和考点三合并在一起,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整合点拨】 (一)筛选并整合信息的方法 1整体理解,获取信息 (1)分析人物和事件。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注重分析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次要人物是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等;同时,还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涉及哪些人物,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等。,(2)感知观点和态度。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同时,还要结合作者、传主等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分析有些语句所蕴含的意义等。 (3)分析景物和情感。对于写景类文章,考生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以此表达的观点等。 (4)分析观点和论据。对于议论性文章,考生要确定文章的观点和使用的论据,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2分析选项,确定正误 解题时,考生要按照“题文对应,由文及题”的原则,分析题干中的语句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文章内容出发来判断选项的正误,并且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陈述对象。要辨析选项中所列举的语句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不能把文章中其他人的事情、品格等归到题干所考查的人物身上。 (2)关注筛选标准。要明确题干要求的筛选标准,依据标准进行分析。 (3)把握整体含义。要全面理解题干中的语句的意思以及语句出现的环境,不能孤立地理解题干中的语句。,3审清题干,因“题”概括 对于信息筛选主观题来说,要审清题目的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定点筛选出相关信息。 (1)明确要求,锁定指向。做题之前一定要审清题干要求,这样才能有效地筛选正确的信息。弄清题干是让我们从何种角度来筛选信息的,切不可盲目或想当然做题。如果要求选直接体现信息的,而那些间接地、侧面地体现的信息就不是题干要求的指向了,自然理当排除在外。因此,在做题之前务必审清题干,把握好要求。,(2)圈点阅读,初步感知。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对答题的重点信息适当圈点,以示留意。尤其是对于传记中的主人公,一定要从文中准确把握与之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能够体现人物事件、性格等的信息。 (3)简要概括,力求准确。,(二)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原则三非一析 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项代入原文比对,然后排除那些不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确定正确的一项。在比对、排除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原则:三非一析。 所谓“三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时”。 非其人:高考古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命题者在设计错例时,故意张冠李戴,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在一起。做题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语,即人物对象,把那个不是筛选人物对象的句子排除掉。(此类方法只适用于“直接表现类”信息筛选题),非其事:要求筛选的人物多为传主,在文中他有许多细小事件,有的合乎筛选要求,有的不合乎筛选要求。做题时要排除掉不合乎筛选要求的事件。 “非其人”“非其事”是做筛选题的两个主要方法。 非其时: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叙写人物品格。命题者有时会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后(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在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做题时要排除阶段错位的选项。 所谓“一析”,就是分析是直接表现的还是间接表现的。题干中未出现“直接表现”字眼的,往往既包括直接的又包括间接的。,【对点直练】 (2014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注】若:或者。方田:指方田均税法。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被解除职务后自杀。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闽中法令严核 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 昼夜栉理而错画之 为治当责实效 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 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 A B C D 【答案】D 【解析】是说闽中法令严厉;是说张祖不愿做小吏;是说张祖私下里劝上官的话。试题要求表现张祖尽职尽责的内容,不是张祖的行为,都不是尽职尽责的。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参考译文】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于世(指没有名,或者名不被人熟知)。十三岁时,父亲和祖父相继去世,自己一个人侍奉母亲居住。 改年号洪武后,福建一地法令严厉苛察,惩治官吏的法令尤其严厉。害怕接受官役的人邀约张祖(一起)斩断右手大拇指来使自己被罢免。张祖怀疑这件事,进去禀告母亲。(张祖的)母亲说:“法令可以避免,指头被砍断就不能再接上了,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张祖)于是躲藏了起来。不久,斩断指头的事情被官府发觉,朝廷下令逮捕犯案的人戍守边关。犯案的人说张某和某些人约定这么做,朝廷捉拿他很久都没有抓到(他)。,适逢天象变异,(皇帝)大赦天下,(张祖)才回家。(张祖)家中没有财物,以至于把拴马的柱子、拦牛的栏杆、斗和桶都毁掉作柴火。(张祖)考虑到不是努力念书不能树立门户,于是决心学习儒家经典。这时,朝廷下令有八顷以上民田的人家,选择一名儿子或者孙子作小吏。县里的公文到了,张祖扔掉公文不接受,拿着书奋然说:“我像小吏么?”县令禀告了按察司,又发公文让张祖前往,张祖坚持不到县里去。使者仔细看了看他,说:“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就带着他离开了。,张祖已经通晓了儒家学问,又熟悉了九章算术,当时正好实行方田令,朝廷就把这件事交给他。公文摆满了(他的)书桌,张祖专心勤勉不停止,日夜整理观察这件事,让这件事都有头绪可以依据。 建文年间,张祖担任吏部的官吏。不久云南布政张被召入朝廷担任尚书,对下属的官吏有很多更换,单单说张某(即张祖)老成,坚守法令不更改。当时皇帝正和方孝孺讲求古代的治理方法,经世济民的事情经常改变太祖的旧制度,表章奏折每天下发到吏部。,2杨雍建为什么能让土司心服?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答:_ 【答案】杨雍建废除了土司跪拜巡抚的旧例,不仅询问疾苦,还招待酒食。他尊重(或:关怀)土司,使土司对他心服。,【参考译文】 杨雍建,字自西,是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中进士,被授予广东高要知县。当时正有战事,总督王国光驻军高要县。军队征集民夫,官吏担心民夫逃跑,把他们绑起来押在官署之中。在除夕之夜,杨雍建让民夫搬到堂下的廊屋中居住,撤去肴馔祭品送给民夫食用。军队索要榕树树枝制作绳子来点炮,军中的官吏宣读文书征收,言语不逊,雍建鞭打了他。总督王国光因为这件事称赞杨雍建方正刚直,特意上疏推荐。(杨雍建)任官刚刚一年,就被提拔为兵科给事中。,顺治十六年春,清世祖顺治驾临南苑打猎,杨雍建上疏劝谏说:“前些日子因为皇上身体不适,传旨正月在太庙祭祀,派遣官员致祭,到了那天皇上身体恢复健康,就亲自前去太庙祭祀,这是非常重视祭祖大典的美好情意啊。但是回宫不久,又驾临南苑打猎,天气还很寒冷,到郊外原野上驰骋,恐怕不是谨慎起居的方式。再说古时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各有规定的时间。如果野兽突然出现,马受惊狂奔,惊了您的车驾,怎么能不考虑万一的情况呢?”奏折呈入,皇上大怒,宣召杨雍建入朝觐见,告诉他自己狩猎是阅兵习武的用意。杨雍建奏报回答不失常态,皇上的怒气才消解。,当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共同镇守广东,杨雍建上疏条陈广东侵扰百姓的八大政事,认为都应该立刻革除。况且两藩王共同镇守,供应繁多。现在四川、贵州安定了,希望调移一位藩王镇守安抚那里,让广东百姓休养生息。皇上不久就命令耿继茂调出广东镇守福建,这是杨雍建引发的啊。顺治十七年,(杨雍建)上疏说:“朋党的祸患,从民间逐渐形成。想要堵住它的源头,应该严禁结盟结社,请命令学臣查办禁止。”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杨雍建)改任吏科给事中。康熙即位,辅臣把持朝政,奏事的大臣觐见,都长跪行礼,只有杨雍建站着说话。等到(杨雍建)退下,辅臣看着他的背影(对别人)说:“这就是那个在南苑上书劝谏先帝不要打猎的人。”从此奏事的大臣见到辅臣都不跪。,康熙十八年,杨雍建被授予贵州巡抚。(杨雍建)上疏请求设立营制,减轻徭役,招集流亡的人,严禁地方官吏私自征派。土司拜见巡抚,按照旧例,一定要吹响战鼓号角,在门前交戟,让土司在巡抚面前跪拜。杨雍建把这些规矩全部废除,将土司引至座前询问疾苦,给酒食,土司都心服。起初,贵阳一斗米价格五千,杨雍建请求朝廷运送军粮来供给市场。之后,命令百姓开荒,教百姓耕种。等到三年后,稻田一天天地开垦出来,老百姓的粮食已经充足。康熙二十三年,杨雍建被召回京担任兵部侍郎。不久以双亲年迈的理由请求退休,皇上答应了他。康熙四十三年,杨雍建去世,皇上亲赐祭葬。,二、内容辨析 【整合点拨】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古诗文阅读中的重点。一般来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篇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段含义的前提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中心意思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1)抓记叙的要素。 高考所选文言文,大都是记叙性材料。阅读时需抓记叙的要素,如全文中心人物是谁,这个人物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他的职务有何变化;还写了哪些人,他们与中心人物是什么关系,是如何评价他的。,(2)抓关键句、找时空词,理文章层次。 要特别关注关键词、句。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是作者记叙、描写思路的具体展开。而关键词、句,尤其是一些时空词,则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最好在阅读时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记叙类材料大都是以时间、地点为顺序,或时空结合,或以材料性质为序。抓住时空词,理清记叙顺序,由此可以判断出设陷选项中的设陷角度:或人事错位,或时空错位,或无中生有,或事件杂糅,或拔高人物等。,(3)借题解文。 分析概括题设有四个选项,四个选项是按文章的写作顺序意译而成,其中只有一项是错误的,而且在错误项中,大部分文字都是正确的,错误点极其细微。根据这一命题特点,完全可以借助该题去整体把握全文。(也有人主张做文言文阅读应先从此题开始,可视个人情况而定),2围绕文意,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是否正确。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上面所说的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时间的故意跳脱,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评价人物时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3比对原文,检验确定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内容与文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并注意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理解是否正确。,(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考试中的具体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各部分内容要点加以综合分析,从中提炼出作者在文中通过具体材料要表达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思想,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或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念或看法。 此考点考查要求比较高,试题难度比较大,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抓关键语句来分析概括,如有些史传类文章结尾处的议论句,散文类文章中的抒情句、议论句等;通过概括大意分析概括,首先要对全文划分层次,找准切入点,其次要找准四个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区域;通过体味文章的深意来分析概括,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珪勇猛过人,年少有为。他善于拉硬弓射猛箭,在树林中遇到老虎,毫不畏惧,一箭射中老虎咽喉;十七岁时就统领军队,镇守建康。 B张珪尽忠朝廷,受到皇帝宠爱。他父亲去世,皇帝召见并抚慰;太傅认为他年少,不宜马上重用,皇帝还是授予他重要职位。 C张珪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担任浙西肃政廉访使时,他多次弹劾有不法行为的官员,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奸人怨恨,相互串通诬陷他。,D张珪尽心国事,关注民生。他斩杀侵夺百姓财物、伤及百姓生命的士兵,平定了盗贼;把途中遇到百姓饥荒的情况如实奏报皇帝。 【答案】C 【解析】“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有误,文中“劾大官不法者,不报;并及近侍之荧惑者,又不报”说明“奏事进言”没有都得到采纳。,【参考译文】 张珪字公端,是张弘范的儿子。年少时能拉引硬弓命中目标,曾经跟随他父亲经过树林,遇到老虎,张珪抽箭径直向前,老虎像人一样站起来,张珪一箭射穿虎喉,全军都欢呼起来。至元十六年,张珪十六岁,代理管军万户。十七年,实授(张珪)为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张珪)佩戴父亲的虎符,管理父亲所统辖的军队,镇守建康。不久,张弘范去世,丧事办完后,世祖召见(张珪),亲自抚慰他。(张珪)上奏说:“我年纪轻,军中事务重大,聂祯跟随我祖父、父亲久经沙场,希望能让他辅助我。”世祖感叹说:“寻求阅历多而且稳重的人来辅助自己,寻常的年轻人想不到这点。”,(于是便)重重赏赐了他,让他回去,并遍赏了他的随从。至元十九年,宣城、徽州群盗蜂起,行省下檄文命令张珪讨伐他们,士兵多次被贼寇打败,士兵中有宰杀百姓家的猪并伤了主人的。张珪说:“这就是军队打败仗的原因。”(张珪)斩杀了那些士兵,盗贼全都平定了。二十九年,张珪入朝,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鲁那演说:“张珪还年轻,姑且用佥书一职试用他,果真可以大用,请等以后(再让他担任重职)。”皇帝说:“不能这样,这家人为国灭金、灭宋,三代人都尽了最大的力量,怎么可以吝啬这个官职呢?”授予(张珪)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大德三年,朝廷派遣使臣巡行天下,张珪巡视四川、陕西,询问百姓的疾苦,救济抚恤孤儿贫民,罢免多余的官员,废黜贪污的官吏。,还朝后,(张珪)升迁为浙西肃政廉访使,他弹劾罢免郡长吏以下官员三十多人,州府小吏几百人,收到的赃款数以万计。张珪查知盐司以奸诈手段获得利益的事,将要揭发他们,事情关涉到行省,有心里不安的人,想以执法过严的罪名中伤张珪,就贿赂皇帝身边的臣子,谎称张珪施行巫术,并且阻碍盐法的执行。皇帝派遣官员共同审理这件事,获知了行省的大小官吏以及盐官欺骗蒙蔽的情况,(他们)都认罪了。(张珪)弹劾有不法行为的大官,没有获得答复;并且还弹劾迷惑君主的近侍,又没有获得答复。于是他称病回家。泰定三年,皇帝派遣使者召见张珪,张珪来到,皇帝说:“你来时,民间怎么样?”,(张珪)回答说:“在我的家乡,百姓很饥饿,朝廷虽然用金帛救济,但没有惠及的有十分之五六,只希望陛下考虑(救济)他们。”皇帝听了后很痛心,命令有关部门全部救济那些人。没过多久,起用张珪商议中书省的事情,(张珪)在泰定四年十二月去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怎样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实录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实指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季友、叔牙皆鲁庄公之子)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八月,以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大亮身居三职,宿卫两宫,恭俭忠谨, 每宿直, 必坐寐达旦。房玄龄甚重之, 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 可当大位。初,大亮为庞玉兵曹,为李密所获,同辈皆死,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及大亮贵,求弼,欲报其德,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赀以遣弼,弼拒不受。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多弼之不伐也。,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坚持要读“史官所记”,是为自己后来更好地治国提供借鉴。 B房玄龄与朱子奢都反对太宗看“史官所记”,主要是为了保证记史的真实。 C唐太宗对房玄龄等没有如实记录玄武门事件非常愤怒,责令他们重写。 D身居三职的李大亮为报张弼的知遇之恩,到处寻找隐匿不张扬的张弼。 现场答案 B 答案修正 _C_,B“主要是为了保证记史的真实”可以从“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和“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等语句得以验证。 C“非常愤怒”错,属无中生有;“责令”也用语太重,不符合文意。应该选C。,【参考译文】 起初,太宗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见,这是为什么?”房玄龄答道:“史官不虚饰美化,也不隐匿罪过,如果让皇上看见必然会动怒,所以不敢进献。”太宗说:“朕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朕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希望你撰写完成后上呈给朕看看。”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言道:“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陛下唯独要翻阅起居注,这对史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假如将此规定传示给子孙后代,恐怕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史官必然难以避免身遭刑罚诛戮。,如此下去,则史官们都顺从旨意行事,远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载的历史,有什么可相信的呢?所以说前代君主不观看国史,正是为了这个缘故。”太宗没有听从。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成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癸巳(十六日),书写成,呈给太宗。太宗见书中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用词多隐讳曲折,便对房玄龄说:“历史上周公诛灭管叔、蔡叔以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朕当年的所作所为,正与此类似,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事。,八月,任命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李大亮身居三项要职,宿卫两宫,谦恭忠正谨慎,每次护卫值勤,必定坐着假寐直到天亮。房玄龄非常敬重他,多次称李大亮有王陵、周勃的气节,可以担当重任。起初,李大亮为庞玉的兵曹,被李密抓获,原来的同伙都被处斩,大将张弼看到李大亮而将其释放,二人遂定交情。等到李大亮身居显贵,开始寻找张弼,想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张弼当时为将作丞,自己隐匿不说。李大亮在道路上遇见张弼而认出他来,扶着张弼掉泪,并将自己的家产送给张弼,张弼拒不接受。李大亮将此事上禀太宗,请求将自己的官职爵位全都授予张弼,太宗为了李大亮的缘故提拔张弼为中郎将。当时人都称赞李大亮不负恩情,也赞扬张弼不自我炫耀。,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项,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是较好的解题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1(2014福建)(原文见本节“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 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 C吏部尚书张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D张祖任安吉县丞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答案】A 【解析】张祖没有斩断手指。别人邀约张祖斩断手指逃避徭役,张祖怀疑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阻止了他。文中错误比较明显。,2(原文见第1节“题组1 考点针对练”)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愈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C 【解析】“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有误,原文中为“坐赃”,即贪污,无行贿之说,与原文不符。,3(原文见第1节“题组1 考点针对练”)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教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的钦敬。,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答案】A 【解析】“教自己”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4(原文见第2节“题组1 考点针对练”)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坚守节操。在对待刘裕借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C崔浩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他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答案】C 【解析】“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