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标版 语文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 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 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 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 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 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 “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 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 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 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资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 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 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 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 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 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 “牛棚”下放。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 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近年出版的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 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指 贾宝玉最终与史湘云的结合;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 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 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 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 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 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 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须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 学”之外的同时,他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 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 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 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 外。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 生,可谓毁誉参半。周汝昌曾有诗云:“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 难。”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 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 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 B.红楼梦新证这部书,使周汝昌成了学界“红人”,也使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被关进“牛棚”下放,他的“红学”研究被迫中断。 C.在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的研究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E.从早年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的贡献。 3.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 4.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 答案 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 的地位。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 “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 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把人们 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 的范围。,1. 答案 AB C.偷换概念,据第五段“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 外”可知,周汝昌认为,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应在“红学”的范围 内。D.无中生有,“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E.“一直饱受 争议”不准确。,解析 根据题意,可从第三段中筛选出“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把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从第四段中筛选出“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从第五段中筛选出“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等语句加以概括,分点作答。 3. 答案 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内容上:表达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遵从并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 解析 此句在篇末,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既有作者对逝者的特定 情感,又表现了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注意分点作答。,4. 答案 执着的精神。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 “红学”;当招致异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认 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做查证工作时,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既善于 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红学大拿,借鉴专家们 的研究方法;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 顾、俞的“曹、贾互证”的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 耳目一新。依据充足,奠定丰厚的基础。红楼梦新证每一个论点的 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解析 根据题意,应通观全文,从治学精神、工作态度、研究方法等不同 角度分析周汝昌成功的原因,分点作相应概括。不要求面面俱到,能就以上 任何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如果只谈一点,一定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分,能自圆其说。,典例1 (2014河北百校联盟一检,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修谱之风盛 寻根情结浓 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访谈录 任思蕴 文汇报:清明节将至,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又到 了。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重温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意识是不是特别强 烈? 王鹤鸣(以下简称王):应该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 族。从我研究多年的家谱谈起,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但各国 修家谱的发展程度、形式各不相同。我国有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一,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 中国人修家谱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家谱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 展的。母系氏族社会讲究血缘的纯正,讲究辈分和宗族,因此中国从母系氏 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态的家谱。 此外,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谱的意识始终很强烈。 尤其是近五十年来,海峡两岸以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民间一直非常热衷 于在祖先留下的家谱的基础上编修新家谱。中国历史文化有三个传统:一 是正史,如史记汉书宋史等,由国家编撰;二是方志,由地方政 府编撰;三是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脉络。例如,现在孔子家谱已经编到八 十几代,记载着世界各地两百多万人的人口信息,规模庞大。编修新家谱是,中国历史上修谱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短短几十年内形成的这股热潮,其声势 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阶段。 文汇报:为何是近五十年来形成了这股修家谱的热潮?我国现在修家谱风 气较盛的是哪些地区? 王:近五十年来的这股修谱热潮,最初是在台湾地区出现的。台湾地区绝大 多数人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他们的根在大陆,与大陆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 亲缘关系,一直以来无法割舍深厚的宗亲情感和恋土怀乡的情怀。因为客 观因素,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厘清祖上脉 络,排遣思乡之情。据统计,台湾家谱约有一万种,其中80%是近五十年编修 的。而大陆出现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一度受到压抑的谱牒研究 在大陆重获关注。民间热衷于修谱之余,还自发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现在, 大陆修家谱比较多的是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广东等省。 1987年以前,台湾人不能回大陆,修家谱时也只能记录家族中生活在台湾的 人口的信息。进入21世纪,两岸民间修谱活动更趋活跃,逐渐出现海峡两 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的现象。 文汇报:有没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例能反映出家谱在华人世界的“热 度”? 王:我曾收到很多信件,提供私藏家谱的相关信息,提醒我们编进目录。我记得,上海音乐学院有一位老教授叶淑莲,退休后定居美国,回国探亲时偶然得知我们的编撰工程,特地来到上海图书馆,把自己的一套家谱送给我们。她对我说 :“这部家谱收藏在上海图书馆,出现在家谱总目录中,这是这部家谱最好的归,宿。”还有一位侨居美国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退休老教授王宜训,好几次写信给我,表示要来上海做一名志愿者:“我不要任何报酬,一切生活费用自理,我期待着中国家谱总目这一功垂千古的历史文献,早日问世。” 文汇报:由此可见,华人心中的家谱情结的确非常浓重。那么,就增强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言,您认为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家谱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王:其实整个编修新家谱的过程,就是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人对同宗共祖的血脉的追寻和认同,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在合作修编新家谱的过程中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进而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这对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也必然有推动作用。 在我看来,绵延五千年之久的编修家谱文化习俗,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值得继承、发扬的优良文化传统。 (选自文汇报,略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汇报记者认为清明节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 日子,王鹤鸣先生认同了记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阐述。 B.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 民族并不少,但是中华民族最重视修家谱。 C.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厘清祖上脉络,排遣 思乡之情,这是近五十年修家谱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谱牒研究在大陆一度受到压抑,在台湾修家谱热潮的影响下,随着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大陆修谱逐渐兴盛起来。 E.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达到了 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请简要回答。(6分) (3)王鹤鸣先生举热衷修家谱的典型人物,举了两位身在海外的教授,而没有 举生活在大陆的一般中国人,这是为什么?请具体分析原因。(6分) (4)这些年来,许多姓氏不管家族大小,都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 修家谱,你认为这样做有意义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述。(8分) 考查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作品进 行个性化解读。 解题关键 在准确把握文本信息、材料的基础上,联系现实,对文本进行 个性化解读。,解析 (1)A.“王鹤鸣先生认同了记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阐述”有误, 王教授并没有对清明节问题发表看法。B.“中华民族最重视修家谱”于 文无据。D.“在台湾修家谱热潮的影响下”表述不当,文中无此意。 (2)答题的信息点在文章的二、三、四段。这三段内容是王鹤鸣教授对记 者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王教授的回答一开始就点明了观点“中华民族是 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接着就是具体分析。本题的答案就从 其分析中概括即可。 (3)回答本题要注意文章当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海外华人”“全球华人”, 看这两个例子对表现“海外华人”“全球华人”所起的作用;另外,还要借 助平时对“论据”知识的了解,“典型性”就是论据的最基本的特征。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CE,(2)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系统、最成 熟。中国人修家谱的历史悠久,自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 态的家谱。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谱的意识始终 很强烈。 (3)教授是知识分子,比一般人有影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举身在海 外的华人的例子,更能代表全球华人。举海外教授的例子,便于反映家谱 在全球华人世界中的“热度”,从而有力地说明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 力。 (4)(示例)有意义。通过修家谱,可以重温家族的历史和记忆,促进社会和 谐。通过修家谱,人们可以明确自己的血缘关系,明确家族来龙去脉,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知道与族人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促进宗族内部 的亲和,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家谱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家谱的文化习俗,是中华文 明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优良文化传统。 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人对同宗共祖的血脉的追寻 和认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通过修家谱,可以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对 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有推动作用。,典例2 (2014课标全国,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 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 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 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 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 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 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 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 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 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 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 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 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 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 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 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 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 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 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 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 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 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 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 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 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 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 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 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 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 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 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 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 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 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 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 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 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 解。(8分) 考查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题关键 立足文本,紧扣文本材料,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把握文本的主要 观点。 解析 (1)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错误。B.“邓叔群听 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错误。E.“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原 文并未说明。,(2)根据题干要求,可以找到答题区间,现实因素体现在第五段,思想基础体 现在相关链接,然后筛选整合,分条概括作答即可。 (3)要认真审读题干“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作 答时要紧扣题干要求,不要答非所问。 (4)解答本题时要围绕题干中“哪些突出表现”准确筛选信息,然后用自己 的话概括作答。 答案 (1)CD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回答三 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现实因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东北解放区领导 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 对即可),思想基础: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不忘自己 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 分。意思答对即可) (3)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把自家的花园洋房 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 学院辛勤工作。(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为改 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 的研究方向;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每答出一点 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 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1.如何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本考点命题大多是以阐述题、小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这种题具有较为 浓厚的主观色彩。要解决好这类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 (1)准确判断。 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作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 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选用的材 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 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 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2)独立思考。 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再参照自己平素 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判,同时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进行分析,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具有个性 色彩的评价。 (3)尊重公德,尊重事实。 在强调个性评价的同时,我们绝对不可以纯粹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对 文本的观点倾向进行是非褒贬。在强调个性化评价时必须以尊重人类,的共同情感社会公德为前提,在评价判断时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本身 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 (4)拓展思路,追求深刻。 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判断与评价,还要学会广泛联系以拓 展自己的评判思路,我们可以把它与自己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思考,比如矛盾对立转化规律、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理论、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理论等 等。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把文本观点和其倾向的 形成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加以考察,从而对其作出客观的历史性的 评价。还可以把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评价具有“一定深度”了。 2.如何评价传记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本考点通常是以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作一篇微 缩的论文。这里主要谈对传记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进行评价,能够解 决好传记的这类问题,通讯等新闻的相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解决这 类题目,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 (1)正确解读文本,辨清传主、传者立场。 一部传记既包括传主的个性立场,又含有传者的态度立场,两者有时是同 一的,有时是相异的,这两种立场共同构成了一部传记的全部。而传记存 在的社会价值与产生的社会影响,是由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的。不过,当,传者的情感态度与传主的情感态度不能一致的时候,我们对传记存在的 价值与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就应该分别加以考察,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一 概而论。即使在传者与传主的情感态度相一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 他们彼此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或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2)联系社会现实,上下纵横,立体考察。 在对传记本身的情感态度有了客观的认识之后,就必须把传主与传者的 立场态度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进行考察,不仅要看到传记在过 去的价值,还应该看到传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有的价值。既要看到它 的积极作用,还要看到它的负面效应。一般来说,我们要把传主放在他成 长的具体环境中加以考察,而对传者我们则需要把他放在他作传的历史,时代中衡量,看他对传主材料的取舍、加工、评价、判断。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存史”“资政”“教化”三个方面对一部传记的价值或影响进行评价。 (3)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的阐述。 在获得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到的历史史实(包括现实)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观点的证明。最后作一个综合性的结语,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要注意的是,一部传记存在的社会价值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有主有次的,我们的分析评价一定要从主舍次。当我们发现一部传记的价值或影响在好几个方面都很重要时,也要学会详其一而略其余,企图在一个评价短文里解决好所有问题,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