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57888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基础自我诊断,破疑难深化探究,冲关练两级集训,第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考纲定位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课后限时自测,提能力专项培优,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_。,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数量特征,(2)调查方法 样方法,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随机取样,等距取样法,标志重捕法 a适用范围:_、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b计算公式: _(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重捕数量为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3)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 对农林害虫的_,渔业上_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活动能力强,NMn/m,监测和预报,捕捞强度的确定,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若某城市2014年出生10人,死亡2人,迁入20人,迁出13人,该城市总人口数为1 000人。 (1)出生率新出生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_ (2)死亡率_ (3)迁入率迁入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_ (4)迁出率_,10,死亡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20,迁出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3,3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如图) (1)写出上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_,_,_。,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2)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4.性别比例 种群中_数目的比例。 5种群特征的分类 均匀分布 种群密度 随机分布 出生率、死亡率 集群分布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雌雄个体,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如图_。 (1)产生原因:在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_等条件下。,食物和空间,没有敌害,(2)数学模型: _(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曲线特点:_。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如图_。 (1)产生原因:环境条件的制约,包括资源、空间、食物和天敌等。 (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_,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NtN0t,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停止增长,一、思考判断 1(2014江苏高考)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 2(2014浙江高考)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提示】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不存在影响因素。,3(2013四川高考)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 4(2013浙江高考)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 【提示】 出生率为20/100100%20%。,5(2013山东高考改编)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 6(2012重庆高考改编)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性别比例,用于防治害虫。( ) 7(2012浙江高考改编)当某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8(2012山东高考)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 9(2011安徽高考)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二、图示识读 科研工作者对某草原上一种黄鼠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与该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如下图1,并依此画出了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如下图2。,图1中的B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是最大还是最小?相当于图2中的哪一点? 【提示】 最大;b。 图1中D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_,但此时种群数量达到图2中的_。,0,K值,考点1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各数量特征间的关系(如图),(1)最基本的数量特征_。 (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_。 (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_。 (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_。,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5)有关种群特征的实际应用归纳。 城市人口的剧增_造成的。 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随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角度1 种群特征关系模型分析 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解析 由图示关系知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c为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J型增长的种群也有死亡率,不考虑迁出;其中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未来变化的趋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由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最大,但可以上下波动,不是恒定不变的。 答案 C,角度2 种群密度的调查 2(2015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期中)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只。,(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 (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一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快的是_点,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_。 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_。 图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的思维流程如下:,解析 (1)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N32364,N288。(2)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使重捕时的带标记个数减少,种群个体总数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大。(3)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增长曲线斜率最大的点,即B点;图二中A点和B点分别为最适放牧量和最大放牧量,如果放牧量长期超过C点,草场将会退化。 答案 (1)288 (2)大 (3)B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设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B 草场退化,角度3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3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B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C与曲线相比曲线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D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上不符合NtN0t,解析 决定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点以后,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而且食物增加,所以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曲线、曲线分别根据每隔100 m和每隔200 m设桩,很显然曲线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大豆田中田鼠生存的环境条件不是理想条件,受天敌的捕食、人为因素、气候等条件的制约,因此其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不符合NtN0t。 答案 C,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明确图示类型 模式图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统计图 稳定型 增长型,曲线图 增长型 衰退型 柱形图,(2)关注组成特点,准确判断类型: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敌害、疾病,无K值,有K值,环境,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1)内因。 起始种群个体数量。 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出生率和迁入率。 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2)外因。 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3组易混概念 (1)增长率: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t1N0t)/N0t100%(1)100%。 (2)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数量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 “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加;“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而种群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角度1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 4(2014福建高考)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考虑: 图示曲线表明北点地梅在5年间种群数量呈下降(或减少)趋势,则种内斗争由强变弱;明确调查种群密度的原则为随机取样,计算时应保留原始数据。,解析 A项,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争,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程度更高。B项,由图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高。C项,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D项,在此5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 答案 B,角度2 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增长率、增长速率曲线 5如图是某养殖鱼类种群的有关曲线。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图1 图2 图3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b、c、f点种群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a点和e点的增长速率与c点对应 Db、d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解析 通过曲线分析,三种曲线所示的种群个体数目均能都达到一个最大值,因此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曲线;图2曲线表示的为种群增长速率,在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1的a点和图3的e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于图2的c点;在K值时捕获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 答案 B,角度3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6(2015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几种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此分析:,(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_(填“一定”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 (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为_。,(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填“K1”、“K2”或“0”),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_,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解析 (1)种群在“J”型增长过程中,t年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t,图示阴影部分为通过环境阻力淘汰了部分生物个体,淘汰部分生物个体会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进化,出现生殖隔离才能产生新物种,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即不一定产生新物种。(2)野生扬子鳄为国家珍稀动物,a点后出现曲线的变化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各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扬子鳄数量减少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增加,同营养级内物种间的关系为竞争。(3)东亚飞蝗是农作物的害虫,为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种群数量不能为0也不能过多,应控制在K2水平;若a点变化为干旱,据题意干旱有利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增长,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答案 (1)N0t 基因频率 不一定 (2)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增加 竞争 (3)K2 信息传递,实验17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_型增长;自然界中_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_的方法显微计数法。,“J”,资源和空间,抽样检测,2实验过程 (1)将500 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注入锥形瓶中。 (2)将0.1 g活性干酵母投入锥形瓶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并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每天定时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测定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个体的_。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平均数,3注意事项 (1)显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_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固定,(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2015龙岩高三调研)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解析 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在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答案 C,如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别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 B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将保持J型增长 C造成曲线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 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解析 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的种群增长属于密封环境中的种群增长,影响培养液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因素除营养条件外,还有培养液体积、温度、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取样前要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D正确。 答案 B,种群存活曲线与K值不同表示方法解读 典型图示,信息解读 (1)图1表示种群三种存活曲线: 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即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型曲线:种群各年龄段死亡率基本相同,如小型哺乳动物等。,型曲线:幼年时期死亡率较高,但一旦到达某一年龄,死亡率就较低且稳定,如鱼类等。 (2)图2表示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A、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解题技法 (1)辨析存活曲线的类型应从年龄组成角度分析,并结合生活实际。 (2)明确K值的含义是确定K值的基础,K值是一定环境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2015蚌埠二模)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能适应咸、淡水环境。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d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注:K0是罗非鱼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A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c点时罗非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 D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1,解析 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错误;c点时罗非鱼的数量达到最大值,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B错误;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在开始近似于“J”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C正确;一段时间后在K2附近波动,所以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D错误。 答案 C,1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 图1中净补充量为正值,则曲线a表示出生率,曲线b表示死亡率,A错;E点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净补充量为0,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净补充量最大,B错;对有害动物而言,当其数量很少时应控制,而F点时净补充量最大,控制效果最差,C错;G点时净补充量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对。 答案 D,2(2015浙江省重点高中联考)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解析 图示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变化,为“S”型增长,A错误;在5时增长速率最大,即K/2时,所以K值为400,B正确;在第5年到第9年,种群增长速率大于零,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适合防治鼠患,D错误。 答案 B,A 基础训练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B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大多数种群的数量处在波动中 D呈“J”型增长的不同种群的数学模型的参数相同,解析 选项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有些相对隔离的环境中,种群不具有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些数量特征,说法错误;选项B,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特征,但无法反映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说法错误;选项D,表示某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同种群的不一定相同,说法错误。 答案 C,2(2015邯郸二模)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ab段,种群的数量增长的倍数大于1 Bb点后该种群的生存环境趋于稳定 Cbd段的数量变化可能是由于捕食关系导致的 D性别比例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 解析 在ab段种群的数量增长,说明增长的倍数大于1,A正确;d点后该种群的数量下降后趋于稳定,说明生存环境趋于稳定,B错误;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相关,C正确;性别比例的变动影响种群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正确。 答案 B,3(2015广西省南宁二中高三期中)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 Cbc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曲线X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情况,解析 当环境适宜、资源和空间充裕时,有望提高K值。bc段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使种群的数量增加减慢,到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维持在最大值。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种群最大增长率。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由于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捕食成功率将增加。所以B选项不正确。 答案 B,4棉蚜虫体型微小,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为了监测棉蚜虫害,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5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花和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调查期间棉蚜虫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调查棉蚜虫种群数量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C在7月5日左右棉蚜虫种群增长率最大 D2175.6只/株一定是该棉田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 据表格分析:该种群数量结构一定时间增长后趋于稳定,故A正确。因为蚜虫个体很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故B错。增长率在K/2即6月25日最大,故C错。改变环境条件,环境容纳量会变化,故D错。 答案 A,B 真题体验 1(2014广东高考)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解析 A项,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幼虫密度呈现周期性变化。B项,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落叶松是一个具体的物种,不具备丰富度这一特征。,C项,对于活动能力较弱的昆虫,如蚜虫、跳蝻等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项,从坐标曲线图中可以看出,幼虫密度增加在前,松针长度增加在后,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幼虫密度减小后,松针的长度随之变短。 答案 B,2(2014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 A项,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某些时候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但通过调节后又恢复到正常数量。 B项,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种群密度的大小,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项,在理想条件下,不存在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D项,冬季环境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因此,植食动物在冬季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 答案 B,3(2013新课标全国卷)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联系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及能量流动的特点,逐项进行解答。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下降,A项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2801002140100只/hm2,B项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中个体的数量无关,C项错误。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含有的能量越少,D项正确。 答案 C,4(2012海南高考)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 样方法最主要的是进行随机取样,A正确, B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正确。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