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时训练岳麓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56174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时训练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时训练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时训练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时训练岳麓版1.“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D.知人善任解析: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唐太宗不拘一格、广招人才的内容,C项属于兼听纳谏的内容,故C项不正确。答案:C2.造就贞观时期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的原因是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政治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努力调整生产关系创立了科举制度A.B.C.D.解析: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太宗是对其进一步发展完善,排除含的选项。答案:C3.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无几,岂有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材料所体现的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A.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B.具有笼统排外倾向C.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D.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解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关键是完整理解题干所给的两段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朕独爱之如一”和“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的意思。答案:A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民族融合的加强丝绸之路的畅通文化政策的开放古代商帮的推动A.B.C.D.解析:各民族的融合必然带来文化的相互吸收;早在汉朝就已出现,主要用于经济交流;有直接作用;出现于明清,故不选。答案:C5.在讨论科举制时有网友发帖子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解析: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而非秦朝;八股取士出现于明清,并不是在科举制一开始就出现的,故A、D两项错误;B、C两项中,C项更全面,故答案为C项。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对侍臣们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八材料二(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贞观政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君主、国家和人民三者之间是何关系。他是怎样认识君主个人欲望所造成的影响的?(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这一思想导致他采取哪些措施?(3)从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君臣们是如何得出上述结论的?指出他们真正“可畏”的是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统治思想。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注意唐太宗言论中的逻辑和递进关系,就可以发现唐太宗考虑问题的全局观念,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品质。回答问题时要尽量避免照抄材料原文,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尽可能准确地回答,不要答非所问。参考答案:(1)互相依存的关系。君主为所欲为将危及国家的存亡。(2)以民为本的思想。采取戒奢从简、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误农时等措施。(3)总结历史经验、吸取隋亡教训之后得出的。不爱惜民力将危及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7.(xx全国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解析:本题考查高仙芝这一历史人物,属于对无教材知识依托内容的考查。第(1)问,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即所谓“时势造英雄”,依据该思维逻辑,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外交流、民族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回答。第(2)问,从“功”“过”两个角度评价高仙芝,从材料信息看,“功”主要指他对稳定西域做出的贡献,“过”可结合材料中的“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等信息概括回答。参考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