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轮总复习政治,第一编 高考全通集训,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从内容上看,本课时考查的重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及认识过程等。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多,也常有主观题形式出现。 从考查方式上看,高考常以名人名言、社会热点材料等为载体,进行考查。,基础经典全面扫描,一、选择题 1就销售商品而言,人类经历了货郎挑卖门市销售网络销售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实践的目的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社会性 D实践的历史性,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的目的性即实践的能动性,强调人们通过实践最终是要实现目标或计划的,排除A、B;实践的社会性是指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C排除;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D正确。,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 2014年7月,中央办公厅印发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 2014年6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至哈密铁路全面开工建设 2014年7月24日至25日,李克强在山东济南、德州考察 A B C D 解析 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3为帮助人们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每年的3月底,全球数千个城市都会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特点的理解。说法错误,因为实践既有能动性又有客观物质性;中“适应性活动”说法错误,因为实践具有能动性。符合题意,当选。,4在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特殊阶段,李克强总理一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释放出改革的决心和意志。下列与“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蕴含的哲理相似的有(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行不至,不为不成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A B C D 解析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强调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符合题意,当选;分别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排除。,5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四分之一的国土持续雾霾、九成地下水遭污染、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丰富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这说明( ) A认识对实践有决定作用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解析 题干强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答案为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A说法错误;B、D与题意不符,排除。,6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希望掌握一种可以预知疾病的方法,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防范。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曾指出:“上医治未病。”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检测技术的完善,通过基因检测预测自己的健康走向,使个性化预防未病之病已经成为可能,这表明( ) 对疾病的认识随疾病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人类认识受社会实践水平和历史条件制约 正确认识事物本质能提高人们做事的预见性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A B C D,解析 古往今来,人类希望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防范,但直到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想法才成为可能,说明人类认识受社会实践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制约,正确认识事物本质能提高人们做事的预见性,正确;说法错误,应该是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72014年以来,科技部组织了重大问题研究,开展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实地调研,编制了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专题规划,多管齐下,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材料进一步佐证了( ) 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 B C D 解析 开展实地调研,编制了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专题规划,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编制专题规划,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选。错误,正确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间接经验。,82014年8月6日,“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终于赶上目标彗星,这标志着欧洲航天局的彗星探测计划进入关键阶段,对彗星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形成的诸多奥秘。这一材料佐证了( ) 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 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真理适用于任何条件和范围 科学认识随着规律的发展而发展 A B C D 解析 发射航天探测器,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形成的诸多奥秘,说明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也说明认识的发展是无限的,故选。错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条件和范围。错误,因为科学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9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解析 注意题干的限制性要求,可排除A;材料体现了实践手段的发展,而非认识的指导作用,故选C而不选D,B项观点错误。,10“生态文明”就是在我国环境与发展矛盾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在充分认识到资源对社会发展的瓶颈性约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一过程说明( ) 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原有的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A B C D 解析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也表明人类认识的发展,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认识的反作用,不选。,11“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B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 D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解析 材料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和条件性。A正确,B、C、D三项均表述错误。,12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卡莱尔说“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下对上述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书本知识是作者主观努力的结果 书本知识于读者可能是间接经验,于作者却可能是直接经验,是读者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书本知识来源于实践 陆游的观点否定了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和获取认识的途径的认识。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知识作为主观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观点错误,观点正确;莎士比亚、卡莱尔均谈到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即谈到了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观点正确;陆游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否认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观点错误。,14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可至今也没有得到证实。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这说明( ) A科学有时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B由于实践的局限性,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C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具有有限性 D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只能依靠逻辑推导证实 解析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可能是认识或者客观事物本身,A、D错误;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B错误。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在特定条件下是有限的,C正确。,15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后来又认识到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出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A B C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认识过程的理解。错误,事物的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16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说:“站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的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这表明( ) 追求和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有意义 追求到终极真理是人生乐事 认识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不断发展 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和占有真理 A B C D 解析 “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体现了真理的发展与真理的意义,符合题意。中的“终极真理”说法错误,中关于认识的最终目的的说法也是错误的。,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4年9月29日,江苏省南京市政府下发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用试点工作的意见,通知将率先在秦淮区、江宁区启动教师“区管校用”试点,并逐步向全市推开。 在择校热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此次试点旨在打破校际藩篱,探索由区相关部门对教师资源统一管理,由学校对教师资源分别使用的教师管理新办法,逐步实现“编随人转、岗随人动”的教师流动机制,推动形成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试点区在不超出编制和岗位总量的前提下,会同编制、人社部门制定并实施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计划,引导、支持优秀教师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区管校用”试点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 (2)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分析此次试点工作对促进江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案 (1)实践具有能动性。此次“区管校用”试点工作目的明确,并将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产生深刻的影响。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此次“区管校用”试点工作,是在择校热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推行的,打上了时代烙印,反映了时代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此次试点工作可以总结出促进江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做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此次试点工作可以破解择校热这一难题,不断完善促进江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做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此次试点工作可以检验促进江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有做法的正确性,帮助我们不断克服错误,认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可以将此次试点工作总结出来的具体经验,用于促进江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并为下一步的推广作必要准备。 解析 解答第(1)问,首先要回忆教材中实践的三个特点,然后结合材料调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说明。要注意判断出实践的三个特点是否在材料中都有体现。解答第(2)问的思路和第(1)问大致相同,关键是能够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从四个方面准确地回答出其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