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48395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PT 页数:167 大小: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见学生用书P184),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实践及其作用,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 活 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 、 和 等特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实践,是认识的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 阻碍实践的发展。,二、真理及其认识过程,1.真理是标志着 和 相符合的哲学范 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 淆。真理面前 。,3.真理都是 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和 ,如果超出了这个 和 ,真理就会变成 。,4.认识具有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 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 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 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 的 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5.认识具有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 一个 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 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 的上升。,【答案】 客观世界 物质性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 性 社会历史性 来源 动力 唯一标准 目的 正确的认识 错误的认识 主观 客观 正确反映 客 观性 人人平等 有条件 条件 范围 条件 范围 谬误 反复性 实践水平 本质 无限性 永无止境 螺旋式,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点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只有人的活 动,才称得上实践。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这要作具体 分析。人的活动有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改造世界 又包括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 属于实践。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改造主观世界是一种 意识活动,不属于实践的范畴。因此,认为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 动是不正确的。,【典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回应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期待, 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 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会审议 通过决定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C.认识世界的活动,D.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解析】 决定的审议通过是认识世界的活动,不是改造主观 世界的活动,也不是改造客观世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故答案为 C。,【答案】 C,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 开直接经验,都源于实践。网络是现代社会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 途径,网络信息属于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网络是现代社会认识的来源。,点评:观点错误。要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实践是认识的 唯一来源。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 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典例】 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全球互 联网用户将达到27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39%,我们处在网络信息 爆炸时代,平均每天新增近30万新页面。这说明网络( )。,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 将成为知识的重要来源 为 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间接经验 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直接经验,A. B. C. D.,【解析】 网络信息属于间接经验,而不是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认 识的重要途径,正确,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错误。,【答案】 C,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点评: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是标志 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而谬误则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真理是客观的,真理 只有一个。绝不是“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与谬误又有,统一的一面。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真理是有条件 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 会变成谬误;真理又是具体的。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 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 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也会变成谬误。谬误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真理。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 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条件范围内,谬误就 会转化为真理。,【典例】 在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就要认识 到(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相互渗透 错误在所难免,错误都会转化 为正确 勇敢地与错误作斗争,真理就会越来越近 真理与谬 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 B. C. D.,【解析】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二者不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观点有误;并非任何错误都会转化为正确,观点错误;真理和谬 误往往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勇敢战胜错误,就会接近真 理,观点正确。,【答案】 D,“有用的”却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一种典型的主 观真理论,是唯心主义哲学中颇具代表性的真理观。其根本错误在 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把真理当作 随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的东西。,有用即真理。,点评:不正确。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 指导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是“有用的”。但,【典例】 我国实用主义者胡适曾说,真理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 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真理的美名的”。胡适的 这一观点( )。,承认真理是有用的 承认实践是衡量真理的标准 坚持了 实事求是的原则 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A. B. C. D.,【解析】 胡适的这一观点,显然承认真理是有用的,是“有用即真 理”的主观真理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的标准,谈不上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选。,【答案】 C,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的两层基本含义 是(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它可 以把现实的存在变为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 实践是人能动 地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A. B. C. D.,【解析】 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 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 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故选。不符合题 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观点错误。,【答案】 B,2.一位学生说:“我人生的第一句谎言是从作文开始的。”素来讲 究“真情实感”的作文竟然成为谎言的滥觞。要写出“真情实感 ”的作文,就必须( )。,A.转变语文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观念决定作文的内容,B.学会阅读,广泛阅读,阅读是获取作文素材的来源,C.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在生活中激发灵感,D.摒弃作文精选,反对照搬照抄,重视思考的作用,【解析】 “教师的观念决定作文的内容”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 A错误;B错误,实践是获得作文素材的来源,阅读是途径;C正确,体现 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摒弃作文精选的做法绝对化。,【答案】 C,是一次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 是一次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生产 实践活动 体现了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体现了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A. B. C. D.,3.2013年6月17日9时54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成功布放至南 海冷泉作业区并开始下潜,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首次下潜任 务。这个潜次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验证潜水器状态,二是进行潜水 器长基线定位系统试验,三是锻炼潜航员在海山地形的驾驶技能。 由此可见,“蛟龙”本次下潜( )。,【解析】 “蛟龙”本次下潜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体现了实践是有 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当选;“蛟龙”下潜属于科学实验,而不是生产实践,错误;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错误。,【答案】 B,4.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认为,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发现希格 斯玻色子(“上帝粒子”)。2012年7月,欧洲原子中心(CERN)宣布通 过实验发现新亚原子粒子,疑似“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发 现将有助于解释恒星、行星和人类存在的原因。但即便找到希格 斯玻粒子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材料表明( )。,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原 有的认识总被推翻 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通过实验发现新亚原子粒 子,说明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符合题意;真理在发展中不 断超越自身,已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 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错误;从认为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 发现希格斯玻粒子到宣布发现“上帝粒子”,再到即便找到希格斯 玻粒子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正确。,【答案】 D,(见学生用书P186),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5年5考),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年6考),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5年7考),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5年14考),5.实践与认识的关系(5年4考),一、实践的概念及特点,高考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此考点。考生在复习时要准确理解和 把握实践的概念,学会运用实践的特点分析具体材料。,(1)(2014年江苏卷,3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 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 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 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 表明(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 不同时期,受技术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是不同 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符合题意,选 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答案】 A,(2)(2013年广东卷,35)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 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 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 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解析】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在实践中的技术创新,通过改变实践手段而开发出新材料,将观念的 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该团队深化认识、 发挥意识目的性创造性,排除A、C;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排除 D。,【答案】 B,(3)(2013年山东卷,23)“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 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解析】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梦想的实现需要跋涉的 脚步,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A蕴 含的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知识,B强调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 起来,才能学到切实可行的真知,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D说的 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要比物质层面的追求更重要,A、B、D均与题意 不符;只有C强调实践的作用,与材料所体现的哲理一致。,【答案】 C,(4)(2010年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二(1)班同 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 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 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 “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 、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 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 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 和淮河文化的质感。,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 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 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 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使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 博会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 现跨越式发展。,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 ”。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内容,再用这些知识对“这一探究活动” 从目的、经过、结果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次探究活动主题的确定 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体现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探究活动,认 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体现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答案】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 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 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解析】 解答此问首先要知道实践的观点包括实践的含义和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论的高频考点。高考试 题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在今后的高考中很可能以选择题形式 单独或综合考查这些考点,还可能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考查实践 是认识的动力、检验标准或综合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生在 复习时要注意对上述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思考。,(1)(2013年江苏卷,31)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1750 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 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 )。,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解析】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 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是因为实践还没有进展到那 一步,这说明了C观点;A、B、D都不符合题意。,【答案】 C,(2)(2012年江苏卷,2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牵挂着我们的一生。 然而,只有离乡的人才会想回乡;只有离乡的人才会发现故乡愈难 回,乡愁便愈深。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认识来自实践的需要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文化对人的影响。“一 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牵挂着我们的一生”说明了观点,“只有离 乡的人才会想回乡”说明观点,正确符合题意;说法不 科学,认识源自实践,而实践的需要缩小了实践的范围;说法与题 目无关。,【答案】 A,(3)(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 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 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实 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严密 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 B. C. D.,【解析】 人类对木星的探索不只是为满足人类的好奇、兴趣和 遐想这么简单,更直接的动力是加深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认识,保证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准确;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 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正 确;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未必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说法绝对化。,【答案】 B,(4)(2010年江苏卷,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解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亲身参加实 践的重要性。B中的“近水”与“近山”强调亲身参加实践的重要 性,与材料所体现的哲理一致;A表明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强调 的是学习间接经验,D表明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都不符合题意。,【答案】 B,(5)(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 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 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他访 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 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 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 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疾病牲畜。,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 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 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 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 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 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 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 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属于体现类题目。首先答 出原理内容,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然后从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 及应用两个角度分析。,(6)(2012年北京卷,40)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 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 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 “T”字形,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 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 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 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解析】 本题以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就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真理 性的检验标准、目的与归宿等。分析材料可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 的局限,人们对世界地图的绘制也是有限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随着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及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地图日,益精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及检验标准。满足了人们 生产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回答的关键是 按照材料+原理或原理+材料的模式,不能就理论说理论,或者抛开理 论只谈材料。,【答案】 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实践是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 符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 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三、真理,真理是一个高频考点,几乎年年涉及。高考中选择题、非选择题的 形式会涉及,主要考查对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的理解。 复习中要注意几个考点间的区别与联系。,(1)(2014年山东卷,35)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 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 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 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科学家的 研究发现说明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体现了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故 选C;A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错误,人类认识具有无限 性,人类能够全面认识世界;D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本身是正确 的认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答案】 C,(2)(2013年广东卷,34)右图漫画(作者:周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 B. C. D.,【解析】 漫画题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意思。错误,规律不 能人为改变;错误,辩证的否定是自我的否定,不是相互的否定; 理解正确。,【答案】 B,(3)(2013年天津卷,8)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 “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 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 “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 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观点是( )。,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解析】 材料表明,虽然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但对同一对象的认知,真理只有一个,B正确;A、C、D表述正 确但与材料无关,不选。,【答案】 B,(4)(2012年福建卷,35)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 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 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解析】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 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A正确;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只有一个, B、D本身错误;C与题意不符。,【答案】 A,(5)(2011年江苏卷,28)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 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这说明它真理(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A. B. C. D.,【解析】 材料中的引言说明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 自我发展的过程,正确;真理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真理只在一定条件 下是真理,这说明它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符合题意;中的观点 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中的“超越历史条 件”观点错误。,【答案】 C,(6)(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 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 汉语的污染。”,“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 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 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 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 这一原则?,【解析】 此题要求考生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 识的发展”,这是个观点评析题,考生答题时不太注意结合问题本身 去论证这个观点,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调动 知识的有效性,不能所有观点都摆出来。第(2)问要求考生结合实际 答题,答案具有开放性。,【答案】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 论是正常现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 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 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 意见的权利;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7)(2011年广东卷,37)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 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 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 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 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 业化。,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 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文化体制改革就是 搞文化产业化”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观点,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对 观点进行分析。,【答案】 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 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 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 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解析】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一个高频考点,特别是新课标全国卷年年 考查。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认识的反复性强调的是受主客观条件 的制约,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理解认识的无限性的原因,明确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过程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四、认识过程,(1)(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22)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 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 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 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克服片 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 的过程 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 过程,A. B. C. D.,【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开放性、探索性”“科学界没有定论 的问题,汇集多家观点”“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材料说明 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性、无限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 克服片面性认识的过程,符合题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 能力的提高,人们最终能够正确认识事物,错误;认识是在实践基 础上发展的,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 身,并非是推翻已有的真理,错误。,【答案】 A,(2)(2014年北京卷,27)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 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 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 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 识过程( )。,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是一种 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 界,A. B. C. D.,【解析】 该地对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的认识经历了 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的特点 不同,据此可排除,推断出;观点明显错误,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答案】 D,(3)(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20)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 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 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 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 实了( )。,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认识受认识对象本 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 客观规律性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 的过程,A. B. C. D.,【解析】 实践决定认识,错误;材料中联合国对发展的认识是一 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正确;认识的发展受主 观因素的影响,错误;材料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正确。,【答案】 C,(4)(2013年四川卷,7)观察右图,下列对漫画蕴涵的哲理理解正确的 是(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真理如果超出其适用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A. B. C. D.,【解析】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错误;价值判 断与价值选择有客观标准,错误;“小张穿着舒服,我穿上不合脚 ”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我不是小张,第二,“合脚”是对于小张来说 的,但现在是“我”在穿,鞋没变但人变了,所以体现了。,【答案】 D,(5)(2013年浙江卷,29)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 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 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 )。,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实践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 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实践是 认识的来源,A. B. C. D.,【解析】 科学家对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的认识过程,反映了认识 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在一定时期 内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故选;说法本身正确,但材料中 并未涉及实践活动。,【答案】 D,(6)(2013年海南卷,20)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 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 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真理的发 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 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 部真理,A. B. C. D.,【解析】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决定了人类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发展和进步,真 理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 的过程,正确;真理探索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决定了人类认 识的反复性,错误;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但在一定条件下,每个人 的认识是有限的,错误。,【答案】 A,(7)(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 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 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 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 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A. B. C. D.,【解析】 说法错误,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循环的过程;说法错 误,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说法正 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 C,(8)(2012年山东卷,24)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 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 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 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解析】 由材料可知,在中微子研究中,有不断的深入,也有误差, 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A正确;B说法错误,真理与谬 误有明确的界限;C错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 与本题无关,舍去。,【答案】 A,(9)(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20)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 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真理不 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复杂历史问题 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 B. C. D.,【解析】 说法错误,绝对化,不同的认识主体对问题的认识有可 能相同;说明了认识的无限性、上升性,但与题意不符;历史学家 的观点,看到了认识的反复性,因为复杂事物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 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总要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选。,【答案】 D,(10)(2011年福建卷,3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 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 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 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认识可以因 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 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 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A. B. C. D.,【解析】 小孩和远离故土的人,面对同一客观事物作出不同的反 映,说明了人的认识具有主观性,是主观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符合 题意;认识未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错误。认识根源于实践中的 客观事物,不可能脱离客观事物,错误。,【答案】 A,(11)(2011年山东卷,25)2010年7月,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 潜水器潜水深度首次达到3759.39米,有力推动了我国深海探矿、海 洋打捞事业的发展。这表明( )。,A.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B.改变自然规律可以服务于物质生产,C.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D.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解析】 A错误,事物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 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 的,人不能创造它,C说法错误;D正确,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所以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 不可认识的事物。,【答案】 D,(12)(2011年安徽卷,9)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 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 明( )。,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 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 发展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A. B. C. D.,【解析】 正确,不同产区的茶叶味道不同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 错误,客观事物不能自觉反映,只有人的意识才具有自觉反映的特 性;正确,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才能根据茶的味道品出茶叶的 产区,体现了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的;错误,人为事 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答案】 A,(13)(2010年天津卷,14)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 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 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 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 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 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 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 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 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 的新驿站。,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 预言着世界的改变”。,【解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正确理解“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 ”这句话。结合题目中“认识的观点”和材料中“推动人类文明 不断走向成熟”等内容,可以将“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理解 为世博会推动着人的认识逐步深化、发展。再结合材料中的内容, 应从实践决定认识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能”的问题。另外,材料中 的“深化”“新驿站”等内容表明人的认识本身是一个无限上升 的过程,这也是解释“为什么能”的原因之一。,【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 、目的。“展示台”“大课堂”“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 述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 了上述原理。,(14)(2010年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 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 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 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 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 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 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 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 人类认识过程的。,进行作答。,【答案】 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 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 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 复性。,【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过程,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 升性,要根据材料,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民为本”思想的变化,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 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 ”,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 ”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五、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高频隐性考点,在今后的高考中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 题都很可能出现,需高度关注。因为在教材上只明确了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并未明确指出实践决定认识,更没有直接讲解认识对实践的 反作用。其实,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际上就是讲实践决定认识。认 识属于意识的范畴,认识的能动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在认识论中 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从意识的能动作用中提炼出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从而进一步概括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2013年四川卷,8)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 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 的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 见天道,A. B. C. D.,【解析】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强调不能尽信书,书本知识 有待在实践中运用、检验、深化和完善,所体现的哲理与之相 符;观点错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 关系;只强调学习读书,而否认了实践的重要性,错误。,【答案】 C,(2)(2013年安徽卷,4)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 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破解当前 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 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 是(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 真理的上升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在实 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 B. C. D.,【解析】 针对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国家 及时强调应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发挥家庭农场主体作用,这说明在实 践的基础上认识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符合题意;以前的经营方式是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不能说谬误, 排除;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而不是认识, 错误。,【答案】 B,(3)(2013年海南卷,22)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了廉价、清洁、方 便和耐用的塑料袋,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誉为科技界的 “白色革命”。在2002年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它因对生态环 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而被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 明”。现今,“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 浪。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塑料袋的命运给我们的哲学 启示是( )。,认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认识指导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不可预 期的 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A. B. C. D.,【解析】 无论是白色革命,还是白色污染,都是认识和实践相结合 的体现,认识的不同说明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认 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正确;认识 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错误;是不可知论,错误。,【答案】 C,(4)(2010年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 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 ”。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 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解析】 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 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 、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 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片面强调认识,故选B。,【答案】 B,识外,还要把握以下重点知识,特别注意领会其中包含的技巧方法。,(见学生用书P189),根据考情和考向来看,备考本课考点除了紧扣教材掌握基本知,(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作 为实践构成要素的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 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此,实践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的、盲目的活动 的区别所在。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中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资料;在改造社会 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 在。实践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且历史地发展着。实践的形式,、内容、规模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1)不能说“实践既是一种主观活动,又是一种客观活动”。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2)盲目的实践不是没有意识指导的实践。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能动性活动,不受意识指导的实践是没有的。盲目的实践是指受到错 误意识指导的实践,这种实践必然导致失败的结果。,(3)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是孤立的活 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单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应用举例】 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礁岛群的蚊虫控制专家正在 等待联邦政府的批准,释放数十万只经过基因改造的“生化蚊子”, 以阻止登革热病在该地的传播。科学家们称,他们计划释放的全部 是不叮咬人类的雄性蚊子,这数十万只经过基因改造的雄性蚊子与 野外的雌蚊进行交配,将先天缺陷遗传给后代,数代之内携带病毒的 埃及伊蚊有望被根除,而且还不会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引发巨大连锁 反应。这说明(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A. B. C. D.,【解析】 蚊虫控制专家准备释放“生化蚊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