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编 解题方法 专题二 高效提解信息 灵活调用知识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47926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编 解题方法 专题二 高效提解信息 灵活调用知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编 解题方法 专题二 高效提解信息 灵活调用知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编 解题方法 专题二 高效提解信息 灵活调用知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 高效提解信息 灵活调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叫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门槛”。在能力立意的高考试题面前,学生之所以很难得高分,与不会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密切相关。我们要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必须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本专题拟结合经典试题,探析审题的基本要领和方法。,(一)提高获取和解读不同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的讯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高考命题坚持能力立意,无论选择题或是非选择题,都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含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考生必须全面、准确地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是必须跨越的“铁门槛”。,1.关于表格材料 示例 二十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三大产业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为此,考生必须掌握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正确步骤与方法。,例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以推论出我国 ( ) 农业总产值逐渐减少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 劳动者对服务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上升 劳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A. B. C. D.,解题思路:本题图表类型为表格。主要考查产业结构调整及第三产业的相关知识。表格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总产值减少,故选项错误),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必然产生较大的劳动力需求,随之而来的是劳动者对服务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上升,故选项正确。消费是生产的动力,需求引导生产和供给,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支撑的,而居民劳务消费是服务业市场需求的重要方面,由此也可推导出劳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故选项正确。选项在材料中缺乏支撑,不选。 答案:D,反思 (1)表格材料的构成。表格材料一般由表头(标题)、表格、注释三个部分组成。表头(标题)是表格材料的中心或灵魂,是对表格所反映内容的概括,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对读懂表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表格是表格材料的主体部分,它主要通过一些数据,比较直观地反映某些项目之间的变化关系或相关关系;注释部分是对表格信息的解释或补充,也是表格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读表格材料,首先要研读表头(标题),明确中心;然后在其指导下研读表格,看这一标题中的信息在表格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再读注释,获取相关的补充信息。由于表格材料是由标题、表格、注释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分析表格材料还要在分析各个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材料。 (2)表格呈现信息的优点:便于分类比较。,(3)提取表格信息的方法: 第一,看表头(标题):是对表格内容的总体概括,要认真把握。 第二,横向看:首先,弄清分类,了解表格要呈现或比较事物(项目)有哪些;其次,要弄清这些项目之间的关系,如总分关系(整体部分关系,总收入与分项收入即属此类)、并列关系、对比关系(对立统一关系,供给与需求、进口与出口等即属此类)等。 第三,纵向看:首先,把握不同项目的变化情况;其次,根据设问要求,可能还要把握项目(特别是存在对比关系的项目)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如供给与需求、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差额的变化情况。 第四,看注释:注释是表格的重要补充说明,包含重要信息,不可忽视。,2.关于图形材料 示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 051公里,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将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 福建省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3116.752.3转变为2010年的9.5341.1549.32,但与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大。,例2,材料二,图 20032010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 请分析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解题思路:本题图表类型为柱线图(柱状图+折线图)。要注意提取信息的全面性,即既要看到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对材料二中曲线的分析,要注意曲线有两个明显的拐点(2006年和2007年),因此对曲线可以分三个阶段分析:2005年、2006年明显下滑;2007年回升;2007年后平稳。在材料信息较多时,答案的表述尤其要注意逻辑性。就本题而言,大体上可以按照“有利与成绩+存在的问题”的逻辑展开。,参考答案:福建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好,海洋生产总值总体是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良好,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在2005年和2006年曾急剧下降,2007年明显回升、平稳发展,但比重依然偏低;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明显,但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仍可进一步提升。,北京市下调公交车车票价格,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 ),例3,解题思路:本题图表类型为函数图象,依题意,本题自变量为车票价格(纵轴),因变量为乘车人次(横轴)。北京市下调公交车票价格,乘坐公交车人次增加,A项符合题意,B项表明车票价格上升,乘车人次减少,理论上是对的,但不符合题设条件;C项与B项相反,也排除;D项表明车票价格下降,乘车人次减少,与A项相反,不合题意,应排除。,函数图象与一般曲线图不同,函数图象有坐标(箭头)。提取函数图象信息的方法: 第一步,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一般来说,横轴上是自变量,是因;纵轴上是因变量,是果;但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除外。 第二步,根据需要,对曲线进行分段分析,即分析自变量在某一区间变化时,变量会随之如何变化(如拉弗曲线等)。 答案:A,读图可见: ( ),A.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B.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税收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 D.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例4,解题思路:本题图表类型为饼分图。主要考查财政与税收的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读图可知,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94.8%,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5.2%,说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B项符合题意。仅从饼分图揭示的“比重”无法说明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或杠杆,也无法说明税收增长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因此A、C、D三项缺乏材料支撑,应排除。 答案:B,反思 图形,有反映一个变量引起另一变量变化关系的函数图象,有反映某一对象变化过程或趋势的折线图,有用于对数量大小进行直观比较的柱形图,还有用于呈现事物构成及所占比例的扇形图(俗称饼分图)等。 (1)折线图。 折线图呈现信息的优点或特点: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对象在一定阶段的变化情况(过程与趋势)。 提取折线图信息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步,找到折线的重要转折点(俗称“拐点”),将折线分为若干段; 第二步,把握各段折线的特征(上升、下降、平稳或上下振荡等;如总体上升,则分析上升幅度的变化); 第三步,总体把握折线走势,明确对象发展趋势; 第四步,如有多条折线,则需要对它们进行分段比较,再总体把握。,(2)函数图象。 函数图象呈现信息的优势与特点:与一般曲线图不同,函数图象有坐标(箭头),呈现事物的因果关系,即一事物的变化引起另一事物变化的情况。 提取函数图象信息的方法: 第一步,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一般来说,横轴上是自变量,是因;纵轴上是因变量,是果;但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除外。 第二步,根据需要,对曲线进行分段分析,即分析自变量在某一区间变化时,变量会随之如何变化(如拉弗曲线等)。 特别提示:要了解几个常见的函数图象,如需求与价格成反比,供给与价格成正比,等等。,(3)柱形图、饼分图、直方图 了解它们呈现信息的特点: 柱形图:对象的绝对数量(总量) 饼分图(扇形图):对象构成及比重(占比) 直方图:对象的分布频率 掌握提取信息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项目之间的相关性,确定比较对象,进行有意义的比较(特别提示:不同质的事物,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 第二步,比较相关项目的数量关系,获取有效信息。,3.关于各类文字材料 示例 (2013全国新课标卷)2012年3月,中国某集团公司收购了4个在美国的风电场。美国政府于9月28日以安全为由签发行政命令禁止该项目的收购。在多次申诉无效之后,该公司根据美国法律向美国联邦提起诉讼。这一案例表明 ( ) A.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B.向投资国司法部门提起诉讼是投资者维护自身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C.对外直接投资取代商品出口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 D.跨国并购是企业强强联合的主要表现形式,例5,解题思路:本题的材料是一则记叙型文字材料。通过收购境外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具体形式 (从广义上看,国际贸易既包括国际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本题中的境外收购属于要素贸易范畴)。题干材料中美国政府禁止中国企业的收购行为,旨在保护美国相关产业,表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A项正确符合题意。向投资国司法部门提起诉讼,通常是投资者维护自身利益最后的选择,不一定是“最有效手段”,而且材料中也没有提供诉讼的结果,“最有效”之说显然缺乏支撑,故B项不选;C、D两项错误明显。 答案:A,材料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 (zhi),“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 “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例6,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解题思路:本题材料属于说明型文字材料。着眼点应围绕“汉字”展开,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要结合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要联系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这一作用进行分析,突出汉字对中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意义。,参考答案: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 )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自知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例7,解题思路:本题的材料是一则议论型文字材料,材料结构由一则寓言故事+评价组成,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较多错误地选择了B项,认为寓言故事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好对应B项王阳明的心学。其实不然,材料是对寓言故事的评价,认为“掩耳盗钟”的行为,“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答案应该选A项,凡事都有其自身的属性和规律,要尊重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否则就会犯错误,闹笑话。 答案:A,反思 (1)记叙型材料。 主要是指记叙某一事件(事例)的材料,主要内容是记叙某地、某企业、某人等发生某事。高考试题为体现能力立意,往往选取典型的具体的事件作为背景材料,通过微观入手、以小见大,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对于此类材料,可以借用语文方法,分析5个W,即Who、When、Where、What、Why,以提取有效信息。 (2)说明型材料。 主要是指陈述、说明某一事实的材料,相对于记叙型材料,说明型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要宏观一些、抽象一些,往往涉及一组概念(概念群)及其相互关系。把握,这类材料,如果试题的设问没有指定需要运用的具体知识点,就要把材料所涉及的概念群抽取出来,并发现其中的核心概念(关键词),再向上追溯(归纳),寻找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并进行分析。如果试题设问指定了具体知识点,则直接运用相关知识点的具体要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类、整合。 (3)议论型材料。 议论型材料主要是指围绕某个中心话题阐述多种观点的材料,议论型文字材料多用于考查考生对某些重要理论观点、方针政策的理解、认识。由于这类材料是对理论观点的直接阐述,不需从典型事例中去提取、归纳,因而可直接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并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分析。,4.关于漫画材料 示例 (2013浙江卷)看漫画问候的变化(作者毛铭三)。漫画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 ),例8,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消费者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消费形成的新需求对生产的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A. B. C.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等知识。“吃了吗”关注的是生存资料的消费,“瘦了吗”关注的是健康与精神愉悦方面的消费,问候语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而带来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故选;漫画没有反映适度消费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不选。 答案:C,反思 近几年高考的漫画试题,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既有针砭时弊、揭露问题、带讽刺意味的,也有弘扬正气、展示成就的。考查角度涉及各个模块,巧妙地将现实生活、社会热点、教材重难点与考生的疑点有机结合起来,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思想觉悟、是非观念以及阅读、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漫画试题一般由漫画标题、漫画本身(含漫画文字)和选择要求三部分组成。,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漫画本身及标题。仔细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是针砭时弊、揭露问题还是弘扬正气、展示成就。阅读漫画时要善于把漫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 其次,要读懂试题的选择要求,善于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试题的选择要求往往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规定了判断的指向。,5.总结 对上述分析归纳如下:,续表,(1)把握多个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的论述题往往是由多个材料构成的,有的是由多个图表材料构成,有的是由多个文字材料构成,有的则既有图表材料,又有文字材料。试题所提供的这些材料绝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材料时,既要深入分析每个材料,以提取显性信息;又要全面把握多个材料之间的联系,以提取隐性信息。事实上,一些高考试题的设问明确指向材料之间的联系。 (2)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发现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因果关系居多,即两则材料反映的现象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也有多个材料之间是并列关系,试题主要是通过一组材料全面反映某个问题,每个材料则分别反映问题的一个侧面。,(二)提高获取和解读不同设问有效信息的能力 有效信息,不仅包含在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也体现在试题的设问中,设问中包含的信息,对于解题更关键,更具有规定性。这一点,往往为学生所忽视。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1.判断知识范围,明确设问主体 示例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判断知识范围:由“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可判断知识范围为“文化对人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作用”。,例1,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困难,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贸易不畅,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通货膨胀预期正逐步形成等。在此背景下,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在短期内应 ( ) 加大营销力度,加速资金回流 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机器设备 扩大生产规模,保证供应充分 控制生产成本,改善财务状况 A. B. C. D.,例2,明确设问主体: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外部需求下降、出口受阻,同时内需也因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而深受影响,大多数企业陷入销售困难、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畅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企业在短期内应采取题肢中的措施以缓解资金压力,维持企业运转,而扩大生产规模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只会雪上加霜。故应选,应排除。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机器设备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打算,特别是更新设备会进一步加大企业资金压力,不利于短期纾困,故应舍去。因此本题选B项。,反思 第一,知识范围。每个问题要求学生所运用的知识类别和形态,在设问中一般会指明清楚。这里要强调在有些设问中,规定了某一范围(知识范围较宽),但通过“限定词”指向这一范围的某一具体知识点(知识范围收缩)。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审读设问。 知识类别: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形态:微观、中观、宏观。 第二,设问主体。政府(国家)、政党、企业、公民等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口。在审题的时候要明确设问的主体,以利于调用相应的知识。 经济学:政府、企业、个人等;政治学:国家、政党、公民等。,示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 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注:以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计算。,例3,材料二 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 645亿元增长到397 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国家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解释为什么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转化设问指向:本题考查学生论证问题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运用归纳思维,概括“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质量和效益的7%增长速度”即“持续健康发展”,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有难度”。,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分解设问层次: 第一层次,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层次,为什么要通过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层次,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4,反思 第一,转化设问指向。设问指向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单一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复合型:谈认识、作分析。 不同的指向考查不同的学习能力。近年来高考命题有些设问的指向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到底指向何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判断、转化。如谈谈对某现象或问题的认识,评析某现象或行为等,要么侧重分析“为什么”,要么侧重“怎么办”,要么兼而有之,有时还要分析本质、实质是什么。又如在回答“为什么”类问题时,设置“关系论证”类问题。 第二,分解设问层次。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考试题经常设置较为复杂的设问,这需要我们学会合理分解复杂设问。,(三)依据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在解题过程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与调动和运用知识几乎是同时完成的。 所谓调动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基本思路: 第一,在信息归纳中调用知识、在知识联系中调用知识。 提取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设问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设问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归纳、概括这些信息(特殊),提炼其在教材理论(或政策,性知识)中对应的知识点(普遍),并以这个知识点为原点,结合知识的内在联系,检索其上位、同位、下位知识点,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然后利用这个知识结构去回答具体问题(或描述阐释,或论证探讨),组织答案要点。 第二,在自主学习情境材料中推理、调用知识。 由于政治试题的特殊性,有些信息(含概念、观点)在教材和政策性知识里面并没有对应的理论支撑,这就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情境材料,直接做出选择和调用。 结合上述示例3、示例4分析如下:,示例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 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注:以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计算。,材料二 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 645亿元增长到397 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国家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解释为什么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知识调用过程分析如下: 第一步,根据设问中的有效信息,调用知识。 从质量、效益、7%的增速等角度分析为什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容易。由此可以明确本题要调用教材关于“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知识。包括以下层次:主线转变发展方式;主攻方向经济结构调整(含产业、区域、城乡、需求结构等);重要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着力点建设“两型社会”;强大动力坚持改革开放等。 要做到有针对性地在以上知识结构中调用知识,分析问题,还要结合材料信息,作出比较、甄别,最后确定有效知识。,第二步: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调用知识。 材料一中的信息: 表格项目一:由“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归纳出“产业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归纳出“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前一句属于归纳调用,后一句属于联系调用) 表格项目二:由“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归纳出“科研投入不足”,进一步归纳出“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前一句属于归纳调用,后一句属于联系调用) 表格项目三:由“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归纳出“环境压力较大”,进一步归纳出“影响可持续发展”。(前一句属于归纳调用,后一句属于联系调用),材料二中的信息: 由“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 645亿元增长到397 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归纳出“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归纳出“制约增长速度”等。(属于自主学习中推理和调用) 综上所述,答案组织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科研投入不足,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环境压力较大,影响可持续发展;经济总量的大幅度提高,制约增长速度。,示例4: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识调用过程分析如下: 首先,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及影响”这一知识点,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必须检索“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个人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的;文化现象的实质是精神现象)、“文化影响人的方式”(文化环境与文化活动)、“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 其次,必须准确把握设问要求,明确分析的逻辑层次。具体来说,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分三个层次: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要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次,针对以上三个层次,分别调用具体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和阐释。 第一层次,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要调用“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知识,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优秀文化为逻辑起点展开论证。 第二层次,为什么要通过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要调用“文化的特点”的相关知识,即文化现象的实质是精神现象,它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博物馆的建设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新的物质载体。 第三层次,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要调用“文化影响人的方式”的相关知识,即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 综上所述,答案组织为: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载体;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