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讲 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确定 1基本指标:(1) 、受灾面积、各种受灾体破坏数量与损毁程度、(2) 等。 2表示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各种指标有两种形式 (3) ,即(4) 、受灾面积、(5) 的合计数,它反映了灾害危害的 (6) 。,受灾人口,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绝对数量,受灾人口,经济损失,绝对程度,相对数量,即(7) 、受灾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经济损失与国内生产总值或社会财产价值之比等,它反映自然灾害危害的(8) 。 3损失程度与人口密度、经济状况有关。一般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区,灾害的绝对损失(9) ,但相对损失(10) ;人口稀少区、经济落后区,灾害的绝对损失(11) ,但相对损失(12) 。 二、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 1特点:世界范围的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13) 趋势。,受灾人口与总人口之比,相对程度,大,小,小,大,上升,2原因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使自然灾害的成灾强度加剧。 区域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 从世界范围看,(14) 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亚洲和非洲,四、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15) 、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大,且多暴雨; 地势低平,多洼地,洪涝灾害极易发生。,干旱,五、台风多发区东南沿海地区 1主要分布地区: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海南。 2形成原因 临近热带海洋; 发源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强风暴的三条路线在东南沿海地区登陆; 沿海地势低平。,六、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游地区。本区东部、南部为我国中部重要的农业区,西北部为农牧交错地区。从东南至西北,本区的自然环境由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干旱地区递变。过渡地带不稳定的气候和盆地边缘的活动断层与本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关系密切。 本区主要灾害为(16) 。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大部分地方植被稀少、黄土裸露,加之暴雨较多,冲刷强烈,容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此外,暴雨、滑坡、病虫害及地震等也是本区重要的自然灾害。,干旱、水土流失,七、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构造复杂,处于板块交界处,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故多地震活动,地震导致岩体断裂破碎,加之多暴雨,植被的破坏,从而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增多。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 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 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摧毁耕地和建筑物,【拓展】四川地震特点 地域广:占全省面积60%,主要地震区位于东经105以西; 强度大,频度高; 烈度高,破坏性大。,洪涝,干旱,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