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考点一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46445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8.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考点一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考点一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考点一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全国卷五年考查情况统计分析与预测,知识体系构建,地面辐射,连续性降水,大气逆辐射,多阴雨,热力环流,大气环流,亚洲,洋流,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真题领悟,命题角度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的影响因素 2015新课标,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第一段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活动层”“多年冻结层”“_地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等。 (2)第二段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热棒新技术”“主动_、冷却路基、保护冻土”“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等。,东北高纬,降温,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0,路基,答案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3)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命题探源,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3.影响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4.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 (1)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2)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3)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1月份同纬度地区,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地区,陆地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对点演练,题组一 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应用 1.2015年12月14日15日,上合组织峰会在郑州CBD如期举行。会议期间郑州雾霾天气一扫而尽,出现了久违的蓝天,一些网民称其为“上合蓝”。“人努力,天帮忙”,这是早在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欢迎晚宴致辞中总结出的“APEC蓝”出现的原因,同样也适用于“上合蓝”。下面左图为郑州中原福塔雾霾天气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中原福塔雾霾天气前后景观的变化,原因主要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 ) A.减弱 B.增强 C.减弱 D.增强 (2)有关雾霾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增强了地面辐射 C.雾霾加大了气温的日较差 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3)雾霾对人类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 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剧增 商业、餐饮等服务业遭受客源危机 导致诸多生活用品价格上涨 加剧城市道路拥堵 A. B. C. D. 解析 第(1)题,中原福塔雾霾天气前后景观变化主要体现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而大气的能见度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选B。第(2)题,发生雾霾天气,空气中既有固体颗粒物,也有充足的水汽,因此,雾霾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同时也可增强大气逆辐射;由于空气中固体颗粒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雾霾天气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增强,因此,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雾霾并不能改变太阳辐射的波长。选A。第(3)题,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可能会诱发呼吸道疾病;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可能会导致城市道路拥堵;但不会影响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的正常营业和生活用品的价格。选D。 答案 (1)B (2)A (3)D,题组二 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2.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读我国某省份某月大雾日数分布图,回答(1)(2)题。,(1)造成图中中部地区该月大雾日数较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纬度 D.土壤 (2)图中海口市的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岛屿中部,主要原因是( ) A.受冬季风的影响 B.受夏季风的影响 C.受海陆风的影响 D.受气流垂直运动的影响 解析 第(1)题,由经纬度及轮廓可知,该地区为海南省,且由图中河流流向可以看出,其中部为山地,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多大雾天气。选A。第(2)题,海口市位于沿海地区,日出后海洋上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因此,海口市的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岛屿中部。选C。 答案 (1)A (2)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