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 聚落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46058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3.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 聚落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 聚落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 聚落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 聚 落,一、影响城市的因素 1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 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决定城市形态的因素中主要有地形、河流。在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形态的形成中,交通都是重要因素。 (1)地形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带状,条带状,带状或团状,(2)交通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影响时,应首先明确 状况,尤其是交通线路的 ,因为它往往影响聚落的扩展方向,从而影响聚落的形态变化;其次再结合聚落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中经济布局的变化等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交通运输,延伸方向,二、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区位及成因 1.各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和区位:,点状或条状,交通干线两侧,外缘,背向,【特别提醒】 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在地租最高的区域,只是与低级住宅区相比,环境更好、设施更完善,与低级住宅区相背分布。,2.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影响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因素主要包括: 因素、 因素(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因素和 因素。,行政,历史,经济,社会,三、城市的等级和服务范围 1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影响因素: 。 2对于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的差异的关系,可概括为“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其含义如下表分析所示:,地理位置、资源、交通、人口等,四、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1) (最主要); (2)城市人口增加;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城市化进程 (1)从时间上来看,城市化进程呈拉平的“S”形曲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2)从空间上来看,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等级体系和空间分布越来越合理。,较慢,较高,趋缓甚至停滞,城市化问题,低,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首先要明确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表现哪几个方面。 2其次要根据聚落的空间形态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素。,例 1 (2015重庆卷)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B,(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A,【解析】(1)B(2)A第(1)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图中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的城市化率约为60%70%,则此时该国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约为30%40%。第(2)题,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但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能为我国。此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我国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例 2 (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 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 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答案】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解析】首先应了解城市化的表现,即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加强对外联系,发达的城市交通系统不仅能够方便居民出行,而且可以刺激商业、旅游和消费的增长,从而带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交通是联系社会生产、消费、流通和人民生活的 纽带,对于提升城市综合 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关 键作用;交通条件的改善 还可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变式训练 读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交通条件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形态没有什么影响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A B C D,D,(2)早期沿运河发展的城市,历史上商业贸易很繁荣,但后来发展速度明显变慢,其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 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C,【解析】(1)D (2)C 第(1)题,由图可知该城市1950年前沿运河发展,1960年后往铁路线方向扩展,1990年后又向长江沿线扩展。第(2)题,早期交通运输方式单一落后,运河地位突出,后来随着铁路的出现,特别是长江水运的发展,运河航运地位下降。,1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与评价 (1)各功能区的特别要求:商业区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群体,交通便利;住宅区生活需求便于满足、环境较好;工业区空闲用地面积大,兼顾环境要求。(2)功能区布局的环境要求: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建设卫生防护带,以减小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污染程度的工业应按照污染越轻离市中心越近,越重离市中心越远的原则布局。,从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一些典型企业布局应遵循的布局原则如下表:,城市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区位分析,最终确定工厂或功能区的相对位置。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风”注意图中风向条件,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不污染生活用水的水源地。 “宝”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接近交通运输线或点,接近科研中心等,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的角度分析。,2地租曲线图的判读:城市中地租变化的图像常见的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如下所示:,地租等值线的判读及影响因素 (1)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是影响地租的两个重要因素;(2)若地租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或内凹,则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通达度;(3)局部地区地租等值线闭合,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影响因素有交通、知名度、环境等。,例 1 (2015江苏卷)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D,(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A,【解析】(1)D (2)A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东京城(今开封市)有连通黄河和淮河的汴河经过,地处平原,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故答案选D。第(2)题,东京是南北朝和北宋时期的都城,因而其城市功能主要以行政功能为主,故答案选A。,例 2 (2015四川卷)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聚集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1)(2)题。 (1)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C,(2)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B,【解析】(1)C(2)B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人口集聚特点,说明中心的阴影区是中心商务区,B错。根据城市地租理论,甲地带与商业区相邻,距市中心较近,应是住宅区,占城市用地的主要部分,C对。行政区不占城市中心的位置,A错。工业区占城市的外围或郊区,D错。 第(2)题,读图,根据城市地域结构是团块状推断,该城市位于平原地区,B对。丘陵地区、沟谷地区形态多条带状,A、D错。山地地区多组团状,C错。,变式训练 (2014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D,(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D,【解析】(1)D(2)D第(1)题,主要考查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即人口密度。结合图示可知,离市中心6千米以外2010年较1990年人口密度增加,排除A、B两项;离市中心10千米附近增长的人口密度大于8千米附近增长的人口密度,所以四地中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增长最大的是10千米附近。第(2)题,主要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据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变化可知,市中心人口密度减小,郊区人口密度增加,最可能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造成的。城市等级的提高与人口总数有关。,1正确区分有关城市化的几个概念 (1)郊区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出现在城市化中期阶段。 (2)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出现在城市化后期阶段。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2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例 1 (2015江苏卷)“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下图为“国际慢城”桠溪镇的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国际慢城”要求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双选)( ) A骑单车出行 B经营手工业作坊 C去速食店就餐 D建大型游乐场,AB,(2)大山村在成为“国际慢城”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双选)( ) A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B从种植业到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 C从水稻种植业到商品谷物农业 D从较单一的农作物到多种经济作物,BD,【解析】(1)AB(2)BD第(1)题,根据材抖提供的信息“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可以看出骑单车出行和经营手工业作坊符合“国际慢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去速食店就餐和建大型游乐场不符合“国际慢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故答案选AB。第(2)题,阅读对比两幅图很容易看出,大山村后期还发展了旅游业,产业结构由“慢城”前的传统种植业,较单一的农作物水稻、油菜、小麦到“慢城”后的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茶园、油菜、菜地、苗圃、果园等多种经济作物,故答案为BD。,例 2 (2015山东卷)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钟摆”交通现象。完成(1)(2)题。 (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00 B12:00 C14:00 D18:00,A,(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D,【解析】(1)A(2)D第(1)题,根据材料,不少人在城郊居住,在城市中心工作,造成“钟摆”交通现象,图中拥挤路段并不在城市中心区,分布在环线与放射线交汇处,进城放射线路的右侧车道。所以最可能是早晨8:00进城上班时间,A对。其它时间段12:00或14:00车流集中程度低,不易拥堵,B、C错。18:00应是出城的右侧车流拥堵可能性大,D错。 第(2)题,北京城市中心区是行政区,不是人口主要分布区,A错。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人口流动性可能更强,不能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B错。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吸引企业进入,不能缓解“钟摆”交通现象,C错。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可以导致相关从业人员迁出,缓解“钟摆”交通现象,D对。,变式训练 (2014全国新课标卷)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D,(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B,【解析】(1)D (2)B第(1)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农业用地规模缩小,土地价格上涨;人口增多,住房紧张,房租上涨,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建楼房以供出租。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住房紧张,房租上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达度好的中心城市的房租尤其昂贵,城市周边地区房租相对廉价,较适合低收入人群的需求。,例 1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规划图,图中等值线为等高线(m),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中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化工厂: 。 自来水厂: 。 钢铁厂: 。,(2)若从A处修铁路到B处,选择ACB线、ADB线中的哪一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较好?为什么?,【错因分析】(1)在城区工厂合理布局方面错误的原因首先在于不能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效益,而只抓住其中一个方面来分析;其次,在从环境效益方面分析时不能正确把握各类工业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状况;三不能正确地调用与环境污染相关的信息(如当地的盛行风向、河流流向等)。(2)在铁路选线上错误的原因表现为不能综合考虑沿线的地形、地质条件,经过居民点及对城市的污染情况。要注意为减少工程量和行车困难,铁路应尽量不穿过等高线;为减轻城区交通压力和噪声污染,铁路不应穿过城区。在修筑铁路、公路时不能简单地根据路程的远近来选择路线。,【答案】(1)不合理。化工厂会带来严重的水污染,处位于城区河流上游,建化工厂会给河水带来严重污染。 不合理。自来水厂对水质要求较高,应建在城区河流上游,而处位于城区河流下游,水质较差。 不合理。钢铁厂是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厂,处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建在处虽靠近煤矿产地,但东部季风区夏季吹东南风,会对城区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应选ADB线。虽比ADB线长一些,但不必凿穿山洞,施工方便,工程量小;不通过城区,减少了对城区的噪声等污染。,【纠错心得】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掌握城市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并合理规划城巿各功能区: (1)选择城市布局形式,是集中紧凑式还是分散疏松式。(2)进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其中,在协调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有严重污染或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应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和水源地,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或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3)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进行城市道路合理规划,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拥挤状况,通过汽车尾气的达标排放和加强绿化,减轻交通污染。 (4)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一方面针对城市污染源,加大对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纠错体验1】 (2015天津卷)图甲、图乙表示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图甲中的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 A其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B,(2)结合图乙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聚集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D,【解析】(1)B(2)D第(1)题,从图示中人口密度的图例分析,该市东部人口密度增加较大,人口增加较快;增加数量的多少还取决于面积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各方向人口增加数量的多少;而整体上全市的人口密度都增加。故选B。 第(2)题,城区面积扩大,使商业区分布更加分散;新工业区分布分散,没有向老工业区集聚;城区没有扩展到滨湖地区周围;而中部、南部道路增多,路网密度增大。故选D。,例 2 下面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1)(3)题。 (1)按城市化发展过程,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 Aadbc Bacdb Cdbca Dcdba,B,(2)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逆城市化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3)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 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B,D,【错因分析】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正确理解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含义,基础知识薄弱,不能活学活用;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在城市化初期,城市的规模不大,人口密度由城市中心向郊区减小,a符合这一时期的特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郊区城市化,人口密度在城市的水平分布图也发生了变化,cd可体现这一过程;在城市化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加上郊区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口开始由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心向外迁移,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减小,b显示了这一情形。城市中心人口密度的回落是逆城市化的重要标志。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人口密度大是由于城市居民外迁至该区域定居,即逆城市化导致该区人口密度增大,这里最有可能分布的是住宅区。,【答案】(1)B (2)B (3)D 【纠错心得】做好此类题目需要正确掌握有关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阶段。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出现了城市人口的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巿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市区内实现了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纠错体验2】 (2015安徽卷)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D,(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C,【解析】(1)D(2)C第(1)题,该题认真分析图中各要素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故A错误;水域面积也是先增后减,但是变化不大,而不是不断减少,故B错误;未利用地面积也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C错误;图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中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故D正确。,第(2)题,首先从上题分析或者从图中看出建设用地发生的变化,即面积持续增加,其影响应从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影响角度分析。建设用地增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A错误;城市化过程使城市面积扩大,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让住得较远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变长,B错误;建设用地增加,地表硬化,不透水地表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建设用地增加,会破坏地表,影响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受损,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