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专题复习 专题五 人口与环境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45534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8.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专题复习 专题五 人口与环境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考地理 专题复习 专题五 人口与环境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考地理 专题复习 专题五 人口与环境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五 人口与环境,考试标准,知识点1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1.(2016舟山中学高一期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据此完成(1)(2)题。,(1)我国仍要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是( ) 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不足 人口增长率过高 人口迁移过多 A. B. C. D.,(2)从长远看,全面放开二孩有利于( ) 缓解人口压力 缓解人口老龄化 缓解劳动力紧缺 调节人口迁移 A. B. C. D. 解析 第(1)题,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因此要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率较低,人口迁移过多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关系不大。第(2)题,从长远看,全面放开二孩会缓解人口老龄化,缓解劳动力紧缺。 答案 (1)A (2)B,知识点2 人口增长模式 2.(2016杭州重点中学检测)下图是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甲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A.“高低高”模式 B.“高高高”模式 C.“低高低”模式 D.“低低低”模式,(2)影响甲、乙两国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历史条件 C.经济发展水平 D.教育水平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国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增长快,自然增长率高,为“高低高”模式。第(2)题,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 (1)A (2)C,知识点3 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3.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回答(1)(2)题。,(1)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2)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解析 第(1)题,黄河沿岸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大,而干旱的南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因此淡水资源是其最主要影响因素。第(2)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度开展生态移民是宁夏南部人口发展的有效措施。 答案 (1)B (2)D,知识点4 人口的合理容量 4.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东部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我国西部因为人口较少,所以不存在环境问题 C.若某地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 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D.若某地实际人口数量等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人 口与环境基本协调,解析 我国东部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不相当,人口压力较大,A错;我国西部人口较少,但生态环境脆弱,同样存在环境问题,B错;若某地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压力大,并不能说明当地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C错;若某地实际人口数量等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人口与环境基本协调,D对。 答案 D,知识点5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5.(2016杭州七校联考)根据人口迁移的知识和我国人口迁移现状,回答(1)(2)题。,(1)下列选项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 A.去参观游览上海世博园 B.暑假去黄山旅游 C.山东的张明到广东打工并买房 D.出国留学,(2)我国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农村到城市 B.由城市到农村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解析 第(1)题,国内人口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故本题选C。第(2)题,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农村到城市,A对。 答案 (1)C (2)A,知识点6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6.(2016丽水模拟)下图为浙江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 读图完成(1)(2)题。,(1)符合该市迁入人口特征的是(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 B.以国际迁入占主导 C.老年人口比重较高 D.以青壮年人口为主,(2)造成人口大量迁入该市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的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战争因素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该市迁入人口女性多于男性,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我国城市迁入人口以国内迁入占主导。第(2)题,青壮年人口迁入主要是因为城市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故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经济因素。 答案 (1)D (2)B,易错点1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特别提示 (1)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 (2)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802010年三类国家平均年人口增长率。完成12题。,1.关于该时期三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低收入国家人口增长以“高高低”模式为主 B.低收入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转变最快 C.中等收入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转变最慢 D.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为“低低低”模式 2.导致三类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家庭收入水平差异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C.生育、教育成本的差异 D.社会福利社会观念差异,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低收入国家两个时间段内的平均年人口增长率均较高,其人口增长模式应为“高低高”模式;从平均年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来看,中等收入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转变最快,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转变最慢;高收入国家两个时间段内的平均年人口增长率均较低,其人口增长模式应为“低低低”模式。第2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三类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的根本原因。 答案 1.D 2.B,(2016杭州夏衍中学检测)读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第3题。,3.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A.甲乙丁丙 B.丙乙丁甲 C.甲乙丙丁 D.丙乙甲丁,解析 人口增长模式演变顺序一般为原始型(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结合图中甲乙丙丁情况,可判断答案为D。 答案 D,(2016浙江湖州高二期末)下图为四国2010年和2050年(预测)每100劳动人口(1565岁)的家属(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4.2010年尼日利亚每100劳动人口的家属数量最多,主要由于( ) A.出生率高 B.死亡率低 C.迁入率高 D.迁出率高,5.中国劳动人口家属数量增加明显最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下降 B.人口老龄化加剧 C.人口迁移量增大 D.城市化速度加快 解析 第4题,尼日利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其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2010年尼日利亚每100劳动人口的家属数量最多,主要是由于出生率高,少年儿童的比例高。故A项正确。第5题,中国劳动人口家属数量增加明显主要是因为我国现在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上升。故B项正确。 答案 4.A 5.B,易错点2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和三角坐标图的判读 1.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1)读坐标,明确单位。 (2)读塔形,确定类型。,图1下宽上窄的塔形(增长型)反映出少年儿童人口增长快,所占比重高,人口迅速增长;图2的塔形(稳定型)反映了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人口缓慢增长。 (3)读特殊金字塔图,分析原因。 图3,处,该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突然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图3,处,该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图3,处,该处男女比例明显失调,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2.三角坐标图的判读,判读三角形坐标图关键是读准三个坐标轴的原点及变化趋势,如下图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上图的。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直线。 (3)读出上述直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014岁约为28%、1564岁约为55%、65岁及以上约为17%。 (4)验证一下三个比例数值的总和是否为100%。,(2016嘉兴一中期中)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读图回答12题。,1.图乙中的三种人口类型中,增长特点与图甲中的阶段一致的是( ) A.a B.b C.c D.都不是 2.图乙中,a图所示人口类型的增长特点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解析 第1题,图甲中的阶段为“低低低”模式,与图乙中的b图相符。第2题,a图所示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增长类型为“高低高”模式。 答案 1.B 2.B,(2016丽水模拟)2015年我国人口已突破13.6亿, 比2000年增加了0.7亿。下图示意2000年、2015年我国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据此回答34题。,3.与2000年比较,2015年( ) A.014岁人口明显增加 B.1564岁人口增加 C.65岁以上人口减少 D.总人口明显减少,4.65岁以上人口的变化,将( ),A.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B.改变人口性别构成 C.影响社会职业构成 D.加剧社会就业压力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与2000年相比,2015年014岁人口比重明显减少,014岁人口数量减少,156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增加,因总人口增加,15岁以上人口增加。第4题,65岁以上人口的增加,将使从事老年人口服务的部门增加,从而影响社会职业构成。 答案 3.B 4.C,易错点3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及其影响因素,制约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同,且二者都与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因素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如下图所示:,(注:横轴表示的是各制约因素的影响程度),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下表,回答12题。,1.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2.下列关于青海、西藏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 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容量小 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 B. C. D.,解析 第1题,不同地区年生物量不一样,人口容量不同,生物量越大,可承载人口越多,因此表中信息反映的是自然资源的影响,选择B项。第2题,青海、西藏位于高寒地区,生物量少,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可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因此B项正确。 答案 1.B 2.B,(2016宁波学考)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34题。,3.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友好程度由好到差排列,三种模式的正确排序是( ) A.、 B.、 C.、 D.、 4.模式中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体现了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是 ( ) A.临界性 B.相对性 C.警戒性 D.稳定性,解析 第3题,图中人口数量始终低于环境人口容量,故人与环境关系最友好(即协调);图中人口数量虽超过环境人口容量,但并未对环境造成明显破坏,且人口数量很快降到环境人口容量之下,故总体也算协调。图中新环境人口容量较原环境人口容量显著下降,这说明在人口增长过程中,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故人与环境关系最不友好。第4题,人口容量是用来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高人口数量的指标。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不相同,这体现了人口容量相对性的特点。 答案 3.A 4.B,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据此完成56题。,5.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是( ) A.西北多,东南少 B.南多北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均匀分布 6.若A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其原因表达不正确的是( ) A.水源充足 B.资源开发 C.交通便利 D.地势高峻,解析 第5题,图中显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向东南移动,题中告知该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则图中两条等值线之间区域人口密度应该增大了,该区域2010年人口密度要大于25人/km2,在1990年人口密度小于25人/km2,即该区域人口密度西北大于东南。第6题,某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该地利于人口分布,而地势高峻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故选D项。 答案 5.A 6.D,易错点4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分析,(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1.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来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解析 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A项不符合题意。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返乡就业后不再进城打工,减少了春运的客流量,C项符合题意。返乡就业,不仅带来生产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2016台州三中高二期末)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阅读材料,完成23题。,2.“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3.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 A.家庭 B.经济 C.教育 D.交通,解析 第2题,“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第3题,春节是中国人家庭聚会、访亲探友的节日,造成人口流动量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因素。 答案 2.D 3.A,4.(2016金华模拟)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出现一些新变化,一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归属感增强,推测主要原因是( ),A.流入城市的人口年龄更小 B.流入人口青睐大城市机会多 C.流动人口跨越的距离更远 D.从个体流入转向家庭式流入 解析 流动人口从个体流入转向家庭式流入,使流入者减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增强了在流入地的归属感。 答案 D,2016年春节前夕,广东约有60万农民工骑摩托车返乡过年,此现象被称为“千里铁骑”。某摩托车公司在广东及周边地区返乡人数较多的干道上设立了23个休息服务站,如下图所示。据专家预测,节后返回广东的农民工会大量减少。据此完成56题。,5.“千里铁骑”主要流向的目的地集中分布在( ) A.鄂、桂、赣 B.鄂、湘、皖 C.桂、湘、赣 D.鄂、皖、桂 6.专家预测返回广东的农民工会大量减少的主要依据有( ) 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广东的生活成本提高 国家的产业西进政策 交通不便 A. B. C. D.,解析 第5题,湖北、安徽距离珠江三角洲较远,因而“千里铁骑”大军人数较少,从图中的休息服务站的多少也可看出主要应为桂、湘、赣。第6题,从“千里铁骑”返乡可知,交通不再是影响农民工到广东打工的主要因素。 答案 5.C 6.A,1.(201510月浙江学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生了大规模迁移,其根本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差异 B.交通运输的发展 C.建设项目的布局 D.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解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自然条件和改革开放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促使我国人口发生大规模迁移。 答案 D,2.(201510月浙江学考)下列人口迁移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A.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 B.三峡工程库区居民外迁 C.农村人口进城务工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解析 牧民为了减少过度放牧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迁入城镇,因此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属于生态移民。 答案 A,(201610月浙江选考)总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图为我国20052014年抚养比变化图。完成34题。,3.图中信息反映了( ) A.总抚养比呈持续下降 B.2010年前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C.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 D.2010年后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 4.我国于2015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预期2025年比2014年( ) A.少儿抚养比明显上升 B.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下降 C.老年抚养比明显下降 D.劳动年龄人口明显增多,解析 第3题,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总抚养比呈现整体下降趋势,但有曲折。2010年前总抚养比越来越小,主要是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人口生育率低,造成非劳动人口比重小。老年抚养比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老年人口的增加,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第4题,2015年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在短时期内(2014年2015年)人口出生率提高,非劳动人口比重增加,少儿抚养比明显上升。在短时期内(2014年2015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劳动年龄人口变化不会太明显大。 答案 3.C 4.A,知 识 体 系,1.人口增长,知 识 清 单,(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a)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b) 一定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到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b),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缓慢。目前只有一些原始部落属于该模式。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较快。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属于该模式。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缓慢。目前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该模式。,3.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b),(1)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都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如下图所示:,4.人口的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b) 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2)人口容量的特点(b) 临界性: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则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或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人口容量都不相同。 警戒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5.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a),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如下两种: (1)国际迁移: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2)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6.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的因素(c),(2)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现状(b)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 流向: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迁移到富裕国家;具体可分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三种。另外,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展中国家当前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主要原因: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流向: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国内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地区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主要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