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2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部分 选修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本专题叙述中外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九个不同类型的改革:奴隶社会改革(梭伦改革)、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宗教改革、资本主义性质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学习每个改革必须把握基本史实、经验教训及其对当今改革的借鉴意义;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角度联系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相关内容;注重对不同改革的比较;从宏观上把握改革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意义。,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考点80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点81 外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80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分考点1 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考法1 商鞅变法 考法2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重要变法 分考点2 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考法3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考点3 王安石变法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考法4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目的 考法5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考法6 对王安石变法的分析 分考点4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考法7 戊戌变法的背景(条件、目的、前期的实践活动) 考法8 戊戌变法的内容 考法9 戊戌变法的意义(影响、失败原因、认识) 考法10 戊戌变法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考法1 商鞅变法,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战争、争霸、民族融合)、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时期。,2内容 (1)政治:废分封,行县制;连坐法。 (2)经济: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5)改革社会风尚习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特点 (1)核心内容是“农战”与“法治”。 (2)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的改革。 (3)影响最深远:不仅为秦国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奠定雄厚的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4性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5结果 (1)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对后世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6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潮流:顺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根本原因)。 (2)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大无畏的精神。 (3)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深入人心。 (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 (5)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7评价(“商鞅虽死,变法犹存”) (1)积极影响: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政治);发展了封建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经济);壮大了军事力量(军事);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轻罪重罚,轻视教化;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暴政;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8启示(借鉴) (1)改革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 (2)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与反对,甚至会付出沉重代价,但是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3)应重视选拔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 (4)改革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强化依法治国。 (5)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考法2 新中国的成立及意义,考法3 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2)拓跋珪的封建化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3)北魏统治面临社会危机:由于制度欠缺(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4)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并主持前期改革。 (5)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2内容 (1)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2)设立三长制。 (3)整顿吏治。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特点 (1)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比较全面。 (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4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2)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 (3)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的改革。 (4)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5)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远见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5影响 (1)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2)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6性质:自上而下地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7认识 (1)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 (2)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3)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考法4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 (2)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2目的 (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考法5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 2强兵之法:保甲法;设军器监;保马法;将兵法。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惟才是用。,考法6 对王安石变法的分析,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地主阶级针对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 2评价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失败的原因 (1)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2)指导思想有误(偏重理财、违背经济规律)。 (3)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4)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5)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根本原因)。 4经验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5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1)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商人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2)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3)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4)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5)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6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1)考试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择优录取。,考法7 戊戌变法的背景,1条件 (1)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建立。 (6)重要条件:光绪帝的支持;康、梁的个人努力。 (7)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的潮流。,2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3资产阶级维新派前期的实践活动 (1)著书立说: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发维新变法思想;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2)上书:1895年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变法序幕)。 (3)组织团体:1895年成立强学会。 (4)建立学堂: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5)创办报刊:康有为等创办中外纪闻、严复创办国闻报。 (6)讲学:康有为在广州一带讲学,宣传变法理论。,考法8 戊戌变法的内容,1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经济方面:中央设立两局(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4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置舰船,扩建海军。增强国防力量。,考法9 戊戌变法的意义,1影响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历史意义: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2失败的原因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只是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3)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 (5)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3认识(教训):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道路走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考法10 戊戌变法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近代中国各阶级对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洋务运动)到“制度”(维新变法的君主立宪和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再到“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的渐进过程。 认识中国近代化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洋为中用)。 1近代中国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维新变法(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民主共和)。,2向西方学习程度不断加深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3西方近代化道路过程 思想文化(精神)经济(器物)政治(制度),考点81 外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分考点1 梭伦改革 考法1 梭伦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考法2 梭伦改革的内容 考法3 梭伦改革的特点 考法4 梭伦改革的影响与局限性 分考点2 欧洲的宗教改革 考法5 欧洲的宗教改革,分考点3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考法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分考点4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近代化的资本主义改革 考法7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考法8 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考法9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分考点5 日本明治维新 考法10 明治维新的背景 考法11 明治维新的内容,考法1 梭伦改革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 (1)直接原因: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 (2)阶级基础: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3)政治前提: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2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考法2 梭伦改革的内容,1经济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度和“六一汉”制度(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2)限制贵族任意兼并土地。(3)制定“遗嘱法”,杜绝侵占平民的财产。(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政治: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的多少划分成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但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3改革国家权力机构:(1)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2)建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打破了贵族独揽大权的政治局面)。(3)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法庭,所有的公民都有控告、上诉的权利,陪审法庭使平民获得了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考法3 梭伦改革的特点,“中庸”(“折中”的色彩)“节制”“公平”“平等”。 1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2梭伦推崇“中庸”(调和),手段温和。他企图用妥协的办法调解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一方面改革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考法4 梭伦改革的影响与局限性,1改革的性质:工商业奴隶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2对梭伦改革的评价 (1)积极作用: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2)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 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 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如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例证:“苏格拉底之死”) 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适应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3雅典民主制的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抽签选举制和有限任期制。,考法5 欧洲的宗教改革,1背景 (1)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处于中心、支配、统治地位,教权高于王权。 (2)近代的西欧:欧洲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近代资本主义因素逐渐产生。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天主教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阶级:资产阶级产生和力量的不断壮大。 政治: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观念兴起,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宗教: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宗教“异端”运动的出现。 科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直接因素:教会的腐败和掠夺最终引发宗教改革运动。,2目的 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3内容 (1)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因信称义”;圣经至上;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结果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使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2)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坚持圣经权威,反对教皇权威;简化宗教仪式;自由、平等、个人主义的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及奋斗精神与节制、忍耐等美德;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和政教合一的政权。结果建立了加尔文教,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3)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通过“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权力;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结果建立了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4影响 (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天主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4)消极影响:不能彻底解决宗教问题,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愈演愈烈。 5实质 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考法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背景 (1)政局动荡:属于奥斯曼帝国行省的埃及,各种政治集团(马木路克、帕夏)争权夺利,战乱频仍。 (2)经济落后:埃及盛行包税制,沉重的剥削导致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 (3)外部危机: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先后侵略埃及,埃及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 (4)条件具备: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2主要内容 (1)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农业方面,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农作物新品种;工业方面,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民族工业。 (2)政治:确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中央设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地方精简区划,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压制割据势力;整顿社会治安。 (3)文化教育:办新学,派选青年留学,出版译书。 (4)军事: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3特点 (1)穆罕默德阿里的经济改革虽一开始就具有对外开放的特点,但这种开放又是非常有限的。首先,从埃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看,由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和相互争斗仍对埃及形成严重威胁。其次,从阿里改革本身浓厚的封建色彩和高度的集权性来看,由于政府对工业、农业、商业和外贸实行严格的垄断式控制,外国商品和资本难以大规模进入埃及。 (2)性质:有利于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3)它涉及内容全面,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此虽有较大成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阿里改革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但其改革是在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良运动,失败是必然的。 (2)主要原因: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为了对外战争,阿里不断征收重税,并强制人民参军,激化了阶级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3)外部原因:欧洲列强的破坏(阿里帝国的建立,引起欧洲一些列强的嫉恨,它们想方设法破坏改革)。,5影响 (1)积极影响: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使埃及成为亚非最早开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长期的混乱状态,实现了国家统一,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经济上,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生产力。军事上,增强了军事实力,成为地中海东部最强大的国家,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文教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性: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6本质认识 (1)阿里改革虽然发生在近代工业文明进程中,但却是一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其实质作用在于加强埃及的封建统治从而抵御外来侵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可以说是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封建地主阶级的一次积极回应的变革,其改革结果和局限性是必然的。要充分认识埃及阿里改革的客观历史作用。 (2)阿里的对外扩张的非正义性加剧了阿里政权的危机,专制性与扩张性是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说明了民族独立、近代化才是当时进步的历史潮流。,考法7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背景 (1)经济: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统治危机。 (3)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潮。 (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社会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2目的 (1)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2)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考法8 农奴制改革的内容,1改革开始: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2改革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农奴享有公民权利。 (2)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考法9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1评价 (1)进步性: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经济: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思想等方面向近代化方向发展。 消极影响 a.它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b.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2改革成功的原因 (1)外部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 (2)内部原因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考法10 明治维新的背景,1明治维新的背景 (1)幕府统治危机 政治:四民不等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经济:幕府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势。 外患: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中下级武士萌生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2)幕府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有识之士通过幕府改革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破灭。 (3)条件: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改革条件成熟。 2明治维新的目的 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考法11 明治维新的内容,1政治: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2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殖产兴业(核心)。 3文化:倡导“文明开化”,包括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进行教育改革、生活习俗西化等。 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进行武士道教育,创办军事院校。 5法制:政治体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易混点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类型,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俄国彼得一世改革(1689年)、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发展)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综合考法1 全面考查梭伦改革,梭伦改革是古代雅典非常重要的改革,它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命题者往往结合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全面考查;把梭伦改革与中外其他改革比较;从宏观上认识改革成败因素等。,综合考法2 中外改革的联系与比较,从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自选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试题特点看,概括归纳材料观点的试题占了很大的比例。该类试题最大的特点是,大多数试题的答案直接来自于试题提供的材料。具体而言,概括归纳材料的主要观点关键是要仔细阅读相关材料。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句号和省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在材料中画出能提供问题答案的关键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第一,不要整段抄写材料,只能摘录与问题有关的词句;第二,如果题目明确规定“不许摘抄原文”,可以变通一下,将要摘录的句子换一种句式表述出来,关键词不变;第三,若材料是文言文,摘录时一定要用白话文表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