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改革背景 (1)历史渊源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中世纪发生的宗教“异端”运动,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第2讲 近代历史上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2)现实动力 经济上: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一些国家的君主也希望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2概况,3.历史意义 (1)性质:宗教改革是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作用 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和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宗教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化拓展 分析中外改革的性质与特点,都要依据改革的内容。如宗教改革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教会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政治运动。这一认识是从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否定教会权威,简化宗教仪式,宣称“世俗王权高于教权”等思想中分析出来的,特别是“世俗王权高于教权”的思想,体现了宗教改革的政治运动性质。,1改革背景 (1)国内 政治方面:埃及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方面:经济萧条,国力衰弱。 阶级关系:马木路克统治引起人民不满,阶级矛盾尖锐。 民族意识: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高涨。 (2)国外 英法展开对埃及的争夺,埃及随时面临着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胁。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埃及倾销商品,使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穆罕默德阿里改革,2改革内容及作用,3.改革影响 (1)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2)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主权,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3)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深化拓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阿里所代表的埃及新型统治者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被迫作出的面向现代化社会的最初尝试,是以“西方化”为最大特征的一场埃及早期防御性现代化运动。因此,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性质只能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1改革背景 (1)内忧 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封建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2)外患: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2酝酿改革 (1)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酝酿 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 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并拟订改革法令。,3改革内容(“二一九法令”)及评价 (1)内容 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 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 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评价 进步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局限性:具有不彻底性、掠夺性和欺骗性。,4改革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深化拓展 农奴制改革内容的特点 (1)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具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 (2)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 (3)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1历史背景 (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2)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4)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统治。,日本明治维新,2维新内容 (1)政治 废藩置县,把全国划成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和禄米,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建立起来。,(2)经济 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土地制度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殖产兴业:建立近代企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 (3)文化上: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进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进行武士道教育,军队只向天皇负责。 (5)法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又称明治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3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深化拓展 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其中关键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当时经济落后、民智未开的日本,人们缺乏创办工业的勇气、信心、技术和资金,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1变法背景 (1)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统治危机: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4)思想基础 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罗网”。 严复:著有天演论,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2变法过程 (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共同发动“公车上书”,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2)准备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 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高潮百日维新 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内容、作用,3变法失败 (1)失败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2)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 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广泛发动群众。 国际环境: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3)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实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深化拓展 戊戌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戊戌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戊戌变法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真题印证 例1 (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1861年改革的认识评价,(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解析 第(1)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克里米亚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一问;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结合俄国当时落后制度,可以得出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第(2)题,“延缓了革命”可以从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回答;“但并不能消除革命”可以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角度回答。,答案 (1)国家:英国、法国。 理解: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重点诠释 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这次改革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真题印证 例2 (2014年高考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从综合分析评价角度考查戊戌变法,(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一中“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及材料二中“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非变法也”等信息去概括共同点。第(2)题,从材料一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及材料二中“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制度统治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 (1)相同: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重点诠释 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 (1)从时代背景上看,戊戌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戊戌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戊戌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 (2)从变法内容上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从历史影响上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戊戌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