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专题整合提升课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45088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专题整合提升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专题整合提升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专题整合提升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整合提升课,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链接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其主要表现有: 1政治:诸侯争霸和各诸侯国纷纷推行的变法,打破了旧的统治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郡县开始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2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 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3思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此时的科 技、文学、艺术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链接二 秦汉时期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 义中 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3思想文化: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 书坑儒”到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 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文学方面,汉 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 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 是主要标志。,针对训练 1(2016浙江杭州地区重点中学模拟)2 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 ) A生产工具的差异 B政治制度的差异 C社会观念的差异 D经济形态的差异,B,解析:抓住材料提供信息与“直接原因”分析,生产工具的差异是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能调动大批人力、物力兴建大型工程,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权力集中,有利于调动人力、物力兴建大型工程,而西周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大,中央政府权力小,无法调动大批人力、物力兴建大型工程,故B项正确;社会观念的差异与能否调动大批人力、物力兴建大型工程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经济形态的差异应该是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2(2016成都一中模拟)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 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 本于黄老”。这说 明( )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会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A,解析:司马迁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子、韩非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家和道家不同学派间互相融会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道家学说在汉初最 为流行,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 实现大一统,故 D 项错误。,3(2016成都石室中学模拟)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氏是含义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某一历史 时期这一方法却戛然而止,它应是( )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指以分封的诸侯国名作 为姓氏的一种方法,秦代实行郡县制,分封制被废除,这种现象也不复存在,答案选B。,4(2016郑州模拟)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 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 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B,解析: A不对,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是指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形成并发展;C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以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为标志;D不对,“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B符合题意,秦朝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地方 官员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表明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关联 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兼并战争频繁,生活在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的顶峰时期,社会变革,统治阶级需要人才,工商业发展,公民的社会地位提高,百家争鸣,强调为统治阶级服务,充分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法家和儒家先后独尊,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经过千年后复苏,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典题训练 1(2016浙江金丽衢十二校模拟)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其共同点是( ) A关注理性 B注重修养 C重视智慧 D强调等级,B,解析:理性是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孟子提出的道德规范未关注理性,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认为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孟子主张遵守仁爱、忠信、礼仪并勤学以增长见识等伦理规范,可见苏格拉底和孟子都注重提升人的修养,故B项正确;孟子的道德规范与注重智慧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苏格拉底和孟子的主张都与强调等级无关,故D项错误。,2(2016广东中山模拟)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A,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B项错误;统治者招贤纳士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排除。,主题一 周代贵族政治到秦汉官僚政治的演变 热点综述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这也是当今政治制度创新的重要历史借鉴。高考非常重视对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背景、特征、影响及与世界史相关知识联系等问题的考查,暗含对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知识通关 1西周政治制度与秦朝政治制度结构图,2规律认识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三个中央职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四个地方机构:郡、县、乡、里。,(3)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 制度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者相互牵制,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家天下”:家与国同治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特点。 加强监察制度: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代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对点训练 1(2016山东滨州模拟)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 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 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A,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有无姓氏是西周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分封制逐步瓦解,郡县制出现,平民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所以战国时,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和战国时平民逐渐可以获得姓氏这一历史现象关系最直接的是郡县制度的发展,答案 为A。,主题二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热点综述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能够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经济基础。高考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小农经济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命题以选择题为主,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表现、特点及影响等。,知识通关 1小农经济的确立、特点、地位与作用结构图,2对封建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影响:农业生产自 给自足,农民 生产 积极性高,小农经济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小农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对点训练 2(2016湖南永州模拟)“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A,解析:材料通过中西对比可以看出中国 的小农经 济最 先发 达,但一直停留在最初的状态,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停滞性,故A项正确;经济体制的稳定性指小农经济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铁 犁技术更新缓慢是停滞的表现,不是本质问题,故C项错 误;材料没有提到欧洲经济后来居上,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