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必修3.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41762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 生物,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五章,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情境导入: 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发明了DDT,并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然而,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也就是说,DDT已经把整个地球污染了! 问题探究:南极动物体内出现了DDT,此现象说明了什么?,学习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重、难点)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重点)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一、碳循环 1循环形式 (1)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以_的形式进行。 (2)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二氧化碳,CO2,植物,动物,3特点:具有_、循环性。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_很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_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_,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全球性,化学燃料,二氧化碳,碳循环,上升,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等元素。 (2)循环途径:_。 (3)范围:_。 2特点 (1)循环流动。 (2)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_。,C、H、O、N、P、S,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_,二者是_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主要功能,同时进行,载体,动力,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具有不同的特点: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的,而且是_的流动,因此生态系统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碳循环,想一想根据对碳循环过程的分析,你认为应如何减轻温室效应的影响? 提示: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发展清洁能源,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等。,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过程,解析 与大气中CO2有双向关系的为生产者(B),而B、C共同指向的(A)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返回大气的过程,过程为化学燃料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疏松土壤能提供充足的O2会促进此过程。 答案 D,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 D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答案 C,1.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2)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物质循环,想一想既然生态系统内的物质是循环的,为什么人们还不断地向农田中施肥呢? 提示:所谓的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圈范围内物质是循环的,是自给自足的。农田中不断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出(粮食产出),所以要不断施肥。,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答案 D,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的反复循环运动 答案 D,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大功能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如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能量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解析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包括三部分:生产者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其中能量和能量代表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答案 C,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答案 A,解析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可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A正确,B错误;能量除了在食物链中流动外,还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流动,C错误;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生物数量金字塔可以倒置,D错误。,(三)旁栏思考题 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1)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音和大气中的CO2库,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D,CD,确定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的CO2库,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 (2)图2根据A与C之间是双向箭头判断:A和C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且A、B、D、E都有碳流向C,可进一步判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大气中的CO2库,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3)图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和E,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A,所以A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存在一条食物链是EFDB。,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解析 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大气中的CO2库。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答案 C,答案 B 解析 因为研究对象为碳循环,所以要考虑生物、大气中的CO2库,只有生产者才能吸收CO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要产生CO2,所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f为大气中的CO2库,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2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相互统一的,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2)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首先要根据双向箭头的指向判断出生产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然后依据食物关系判定消费者和分解者。 (4)在分析物质循环时,要结合新陈代谢的有关知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5)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有些物质不易分解,因此通过食物链传递,在生物体内富集,营养级越高,富集浓度就越高。 (6)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聚集的过程。 发生富集作用的物质一般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等特点。 生物富集作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富集的,并且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增强。,一、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 A带有全球性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答案 D 解析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循环往复流动,各营养级之间是单向流动的。,2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是( ) A土壤不作处理,自然状态 B土壤进行处理 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尽可能避免改变土壤理化性质 答案 A 解析 对照实验,应是不做处理,自然状态的一组实验。,3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 ) A二氧化碳 B有机物 C碳酸盐 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答案 B 解析 碳在食物链中(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形式流动,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4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答案 B,解析 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农药。当人们施用DDT时,真正作用在植物上的大约只有5%,其余95%不是落到地面,就是在大气中漂浮,以后随雨水流入地下,或顺小溪流入江河,流归大海。随着大气环境作用和海水运动,DDT被运到全球各个角落,然后再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物质循环,故南极动物体内也会含有DDT。,5下列哪项叙述是不正确的( ) A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 B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时候,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 A 解析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6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生物群落的哪些活动有关( )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A B C D 答案 B,二、非选择题 7下面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_。 (2)A过程是_的_作用,这一过程有_和_两种类型。,(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表示)。 (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_结合在一起进行。 (5)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_和_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整体。 答案 (1)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 (2)分解者 分解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3)B、C (4)CO2或碳酸盐 CO2 能量流动 (5)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解析 碳循环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燃烧等密切相关。答题时应认真观察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图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箭头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因为这是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如果没有这一光合作用的途径,碳循环就不能进行;图中A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它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CO2,也属于生物的呼吸作用,(4)、(5)小题主要考查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结合在一起的。,8如图所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为生态系统不同的成分,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_,B为_。,(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_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_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_。 答案 (1)C生产者 (2)二氧化碳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 (4)化学燃料 二氧化碳 (5)能量流动,1(2014江苏,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 D,解析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物质过度排放,导致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产生水华、赤潮等现象,这不是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也有部分来自化学能;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而不是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比例;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运动,多次利用。,回答下列问题: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和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答案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