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教案 必修5.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40172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教案 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教案 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教案 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教案 必修 5 一高考目标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 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 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终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单元复习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这里所说的“小论文” ,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 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这些文章 不一定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都出自科学大师之手,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 有理趣。 中国建筑的特征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 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 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 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 “文法”和“词汇” ,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 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二) ,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 方法(三) ,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四) ,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 征之一” ;屋顶(六) ,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特征的典型形象;色彩(七) ,大胆使用朱红和 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 ”,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 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 ,但也有它的“灵活性” ,体 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 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 ,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 ,可以透过其纷繁 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作为生物的社会 (1)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作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 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 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 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 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 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 ,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 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 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是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 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 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 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 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 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 和美感的享受。 (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 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 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 ,说蚂蚁“使用童工” ,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 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 ,以较低的 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 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 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 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宇宙的未来 (1)作者是怎样探讨“宇宙的未来”的? 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 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 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 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 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 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最后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言,恰恰说明了他严谨 的科学态度。 (2)怎样理解本文的一些相关论述? 这是一篇科学讲演,涉及到较为复杂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和讲演的主题是密切相关 的,如果不作必要的交代,讲演的内容就会显得抽象和单薄。如,谈到天气预报、大脑工 作原理都具有混沌性质,来反衬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平滑而非混沌”的;如,谈到恒星的 死亡(归宿)引出黑洞,为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寻找理论支持;如,谈到现存宇宙对初始 密度的极度敏感,引出了“人择原理”等等。这些相关的论述,或从对立面突显观点,或 从纵深面强化观点,使论证丰富多彩。 (3)这篇讲演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讲演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单向度的,如果不注意讲演的语言艺术,就达不 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篇讲演,除了推理严谨外,语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幽默的语 言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使所阐发的事理更容易为听众接受。如, 谈到轮赌盘的旋转具有混沌性质,作者说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不能计算出它“出来的数字, 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混沌现象;如,文章最后 一句话:“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 兼有讽刺与幽默,表达了对宇宙未来命运判断的审慎态度。 三、 高考备考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 对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近十年的高考在这一板块的命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表现为 “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 ”的模式。尽管高考命题对这一模式可 能会进行改革, “自然科学类文章(或社会科学类文章)+文学作品”将是今后高考现代文 阅读命题的趋势,但只要“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这一基本要求不变,自然科学类 文章阅读的复习就仍是我们语文备考的重中之重。 但据近几年高考复习的效果看,考生们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解答呈现出两极对 立的态势:一方是部分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得满分,一方是部分学生始终不得要领,茫茫 然不知所措。这种情况就表明,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是高考复习的“软肋” ,只要复习得当, 便能收到相当好的效果。 下面就谈谈对自然科学类文章复习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高中生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障碍原因剖析 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背景知识单薄。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不外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 内容,但高中生在这些方面掌握的只是来自课本的最为基础的知识,而就是这些少得可怜 的知识,有不少是陈旧、过时的理论观点。以这样的仅有的且有过时嫌疑的知识为背景来 理解当前最新最前沿的自然科学内容,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逻辑学知识缺乏。自然科学类文章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其中有许多严密的 逻辑推理,而也很喜欢从形式逻辑方面入手,对文章内容进行似是而非的转换。学生由于 缺乏必要的逻辑学的专门知识,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就失去了驾驭能力,茫然不知 所措了。 第三是心理障碍。由于知识准备的不足,使得学生在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时,对新知 识新内容一无所知,难以理解,形成心理恐惧。而在解答时又无法明辨是非,无从下手, 丧失了最根本的信心。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时的心理障碍。这心理障碍 又反过来使学生在阅读时缺乏兴趣和信心,最终自暴自弃,敷衍了事。 二、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复习的几点做法 1. 明确“从语言角度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指导思想。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张伟明在xx 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修订的几点说明中 讲:“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三种,一种是阅读文学作品,有娱乐、鉴赏和陶 冶情操的目的;一种是以学习知识为主的阅读,目的在于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一种是研 究性阅读,比如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等。第三种主要是学者们阅读的方式,不是青年学 生主攻的方向,高考中不涉及。 ”高中生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显然是不同于专家学者的研究 性阅读,而只是一种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信息的载体是语言。所以,只要把握好语 言,就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信息了。至于这信息本身具有怎样的尖端性和艰深性,就不是我 们阅读理解的任务了。我想,这也应该是高考考查的初衷吧。进入高三复习,师生都应该 明确这一指导思想,即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不过是高考考查语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 手段之一。我们只要从语言角度去阅读,体现出自己应有的能力就行了。 2. 研究考试说明,明确阅读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并没有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列出单独的要求。但根据历年的 高考,一般对其要求只涉及“理解”这一层次所要求的三项内容,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 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至于其他的更高要求,历年的 高考尚未涉及。因此, “理解”是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核心所在。 据此,我们应该在“理解”这一层面上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利于学生养成正确 的阅读习惯。 对于“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一点而言,要求学生做到:自觉联系中学所学到 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其实都已经无意 思地联系了已知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文章,但在解题时,如果能“自觉联系” ,则会收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仔细辨析词语指称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问题。范围、 数量、程度等,从判断的层面讲,都属于“量”的范畴。而“量”的表述的准确性正是可 以大做文章的地方(这在后文将要详述) 。善于辨析文章中一些词语的常用义、语境义和 特指义。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往往是一个的“概念” ,与常用义有很大区别。 对于“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这一点,首先要明确它包括了简单的单句、复句以及较复杂 的句群,因此在阅读时要注意:概括句子的主干。自然科学类文章为了表达的准确性, 往往会有很多的限制性的定语和状语,在理解句子时就要删繁就简,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 分解句子的语法结构。通过语法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句意的重点。辨析句 子间的关系。句子间的关系涉及到许多简单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 系、承接关系等等,正确辨析这些关系是准确理解文章的必要手段。 3. 了解命题特征,规范解题方法。 深入了解命题特征,可以帮助把握解题的关键所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面对题目时不 知所措无从下手的尴尬。北京十二中特级教师王俊明老师在科技文阅读要领 (中国考 试xx 年第 1期)一文中讲:“科技文的新知识、新信息是通过概念、判断传达出来的; 为了说明自己的结论,还常常要运用推理近年来高考对科技文阅读的考查,基本上是 着眼于这三点,并且通常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以选择题进行。特别值得注意的四, 选项的设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语句,而要换一种说法,正是在这换的过程中,考查了读 者的理解能力。 ” 依据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命题特征,我们再总结一些常用的有效的解题方法,无 疑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最主要的解题方法,或者说事解题原则,就事要“以文解题” ,即要精读原文的有关内 容,然后与选项作仔细的比较,从概念、判断、推理等角度,看选项在转述原文的信息的 过程中是否有与原信息不符的地方。这应该事大多数人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法。 此外,还应该善于“以理解题” ,即要自觉联系我们的已知的背景知识,及一般常识, 直接从选项中发现谬误。 总之,只要克服畏惧的心理,仔细、深入地分析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命题特征, 把握住其中特有的规律,再辅以必要的解题方法,面对这一部分题目时你就一定会得心应 手。 【基础知识梳理】 一、 字音 1、 中国建筑的特征 轴 zhu线 砖石墁 mn地 帷 wi幕 额枋 fng 厢 xing房 水榭 xi 屋檩 ln 框 kung架 接榫 sn 2、 作为生物的社会 鳟 zn鱼 衔 xin起 霎 sh时间 迄 q今 毗 p邻 梗 gng节 拱券 xun 纤 xin维 3、 宇宙的未来 坍 tn缩 耶稣 s 逾 y越 恍 hung惚 溢 y出 关隘 i 沮 j丧 迄 q今 膨胀 zhng 混 hn沌 dn 模棱 lng两可 臭名昭 zho著 尴 gn尬 g 二、 字形 1、 中国建筑的特征 缅甸 发掘 石墁 一副 横梁 帷幕 柁墩 框架 椽子 额枋 檩 妨碍 混凝土 斗拱 接榫 屋檐 穹窿 如翚斯飞 蚂蚱 屋脊 瓦当 切削 戗兽 拘束 纯粹 点缀 凯旋 琉璃 2、 作为生物的社会 乱窜 鳟鱼 钓线 钉住 巢穴 糟糕 苦口婆心 蚜虫 家畜 惊扰 迷惑 搜寻 衔起 拱券 霎时 毗邻 合拢 天衣无缝 释放 骚动 激奋 蜂窠 黏菌 疏远 聚集 融合 迟缓 富丽堂皇 梗节 雄心勃勃 鲱鱼 协调 贮存 简洁 锯齿 微薄 编辑 通缉 作揖 逻辑 3、 宇宙的未来 山隙 溢出 精神恍惚 咒语 模棱两可 臭名昭著 忽视 捍卫 狭隘 拯救 崩溃 陷落 尴 尬 百思不解 无声无息 坍缩 呈现 混沌 逾越 膨胀 辐射 谦和 沮丧 泄漏 逃逸 不可思议 爆炸 诘问 倚重 暴涨 赌注 万无一失 三、 词语 1、 中国建筑的特征 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承托:承受托付。 妨碍:做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文法:语法。 体系: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2、 作为生物的社会 培植:栽种并细心管理(植物等) 。培养(人才) ;扶植(势力)使壮大。 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求劝告。 迄今:到现在。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蹩脚:质量不好,本领不强。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毗邻:(地方)毗连。 叫绝:称赞事物好到极点。 3、 宇宙的未来 模棱两可:(态度、意见等)含糊,不明确。 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昭著:明白显著。 感恩戴德:感激别人的恩德(有时含有讽刺意味) 。戴:尊敬,推崇。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 样子。 四、文学常识 1、梁思成(1901-1972)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 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 1901年 4月 20日生于日本,1915 年至 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 学校,1924 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 年获宾夕 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 年、1928 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 年回国,到 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 1931年。1931 年至 1946年担任中国 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 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 年为清华大学创 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 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 1946年 11月、1947 年 6 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 年 1月至 1947年 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 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 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 1952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 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 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 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 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 1972年 1月 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 面,梁思成教授自 20世纪 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 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 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 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 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 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 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2、刘易斯托马斯博士 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 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 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 美国科学院院士。 3、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 1942年出生于 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 年,霍金 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 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 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 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 研究成果。霍金 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是一部里程碑 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 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 位。 【精题精练】 1. (xx全国卷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 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 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 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 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 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 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 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 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 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 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 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 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 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 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 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 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 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 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 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 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 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 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 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 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 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 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 2010年 4月 29日科技文摘报 ) 5.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 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 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 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 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 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 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 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 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正常。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 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 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 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 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答案:5、 【解析】 “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错,文中说“他们的见解让人耳 目一新” ,可见,生物学角度的研究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不能说“解决了” 。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6、 【答案】D 【解析】 “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 , “高蛋白物质就会被 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是两个不同的原因。A 项将冬季抑郁症视作更严重的 例子,文中没有直接说明,可以从症状中勉强推断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 【答案】A 【解析】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 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是多巴胺传导顺畅与否,不是多巴 胺量的多少。 【考点定位】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xx湖北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 ,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 ,有黄道、赤 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 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 、阳天(东南) 、赤天(南) 、朱天(西南) 、成天(西) 、 幽天(西北) 、玄天(北) 、鸾天(东北) 、钧天(中间向上) ,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 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 。 “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 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 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 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 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 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 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 像璧。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 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 33厘米,可能是模型, 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 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 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 8尺,那么管 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 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 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 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 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 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 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 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 2毫米的孔,管子长 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 的精确性能达到 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 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 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6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 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 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 周礼所谓, “以 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 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 “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管和外包的大 石块就变成琮” ,方形象征大石块。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注意 A项有瑕疵,文中“把天比作蛋壳, 把地比作蛋黄”是作者的观点,没有说是古人的观点。 【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 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 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7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 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 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 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 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盘子要随星转;C“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 些方形大石块”错,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D 石块起固定作用, 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注意联系题肢前后分析。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 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 抓住本质特征。 8 “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下列对这 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 “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 功能,只是礼器;D、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 【高考考点】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 【易错提醒】A,依据文意, “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可对比 C项判断。 【备考提示】要依据文意。推断想象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9作者根据哪两类证据推论出中国古人“天圆地圆”的观念? 【参考答案】典籍和文物 【试题分析】屈原的天问 ,璇玑、璧、琮的样式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推测。 【高考考点】筛选信息 3. (xx福建高考)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 个核心展开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 、 “善言 天者,必验于人”的难点。可以认为, 内经是一部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 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内经确立了“天 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 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内经将人体放在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 “天文” 、 “地理” , 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 ,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 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 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 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 者不病也” ;内部机能和谐, “形与神俱” ;对外界环境适应, “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 怒而安居处” 。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 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 内经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 要注意患者的“病” ,更要注意生病的“人” ,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 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肌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 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内经 “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 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 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 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 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 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 ,2010 年 1月 2日文汇报 ,有删 改)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内经 “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研究清楚了“天” ,也就清楚了解了 “人” 。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可视为内经 “天人合一”理论在 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 C 内经中“人事” ,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 身心健康状况。 D 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 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近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 更发达。 14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请简析。(4 分)答: 15文章最后说“内经 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 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 分) 答:_ 答案:13、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A 项理解过于绝对与僵 化,这一点在文章第二段可以印证。C 项对“人事”的解释和原文第四段相对照可以看出 太狭隘,不全面。E 项的内容纯属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对重点词语理解存在差距,并且不能忠实于原文,加上 自己的理解造成误选。 答案:BD 14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本题的解答紧扣文中对应点倒 数第二段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误区警示:对对应点内容理解不到位易使答案流于肤浅,表述不准确。 答案:依据内经 “天人合一”的理论,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人 体自身的和谐。失去这种和谐,人体就产生疾病。因此,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 整与维护这种和谐。 (意思对即可) 15解析:本题考查了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作答时要把握住“启 示”并且结合全文,从题目中的这句话出发。只要是启示,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考生拿到题可能无从下手,要进行充分审题,才能找准作答角度。 此外还要注意启示与文本的结合,并且表述要完整规范。 答案:示例一: 内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从 这样的经典文献中得打启迪。我们要认真的整理、学习传统经典,使其焕发出现的生命力。 示例二: 内经这样的文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大力宣传,让后代了 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要积极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4. (xx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题。 (1)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 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 人担忧。xx 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约有 15%是耐药 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 46中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次前 3个月中都没有使 用过抗生素。 (2)从某种意思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利地 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3)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 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 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 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 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4)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 DNA,他们对近 500个链霉菌品系的 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 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实验中用到的 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 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 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 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5)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 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是 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 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欧盟决定从 xx年 1月起,全 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6)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饲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 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 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7)抗生素滥用造成的 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5. 对上文划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 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 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 DNA中获得基因。 【答案】D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析】D 项答非所问,不符合划线句子的语境。原文说的是“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 成功付出代价” ,D 项“ 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 DNA中获得基因”不属于“现代医学” 范畴,不符合题干“付出代价”的指向。 【思路分析】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弄清这里的“付出 代价”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根据划线句子, “付出代价”是针对“现代医学”而言的。 D项相关信息是:“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 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 同类散落的 DNA中获得基因。 ”句子说的是“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B 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 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D 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答案】A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解析】B、以偏概全,文中第四段说“他们对近 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 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 耐受十四五种。 ”只是检测了近 500种,但不能得出“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 C、无中生有,文中说“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 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 DNA中获得基因。 ”可见,即使杀死细菌,同样不能阻止耐药菌的传 播。D、以偏概全,文中第五段说“欧盟决定从 xx年 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 生长促进剂。 ”并没有说要禁止各种抗生素。 【思路分析】考生要注意特例与一般(如 B项和 D项中的标志词分别为“每一个” 、 “各种” ,其说法据原文过于绝对化了) ,可能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和结果等的区别, 往往故意混淆这些来迷惑考生。 7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通的耐抗生素病菌。 B 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 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判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 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答案】A 【考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解析】B、无中生有,文中说“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 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但并没有说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C、已然和未然混淆,文中说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也就是 说,目前还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测。D、以偏概全,抗生素滥用只是产生耐抗生素病菌的 其中一个途径。 “不会感染各种”说法绝对, “只要就”强加条件。 【思路分析】根据原文进行推断,必须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不可随意夸大、 缩小或转换话题。 5. (xx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17题。 进入 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 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 。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 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 现的基础上,1972 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 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 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 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达 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 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但是 20世 纪 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 统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 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 成了授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 得益彰。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之中,其最后归宿则是消亡,达 尔文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地表明,自然 界不单存在着达尔文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达尔文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在较短的地 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的突然灭绝,从距今 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 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 4次。 需要指出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 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誉为 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其历史功绩是必 须充分肯定的。 15.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没能合理解释地球上某些物种突然爆发式的出现的现象。 B.20世纪 6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之 一。 C.达尔文认为,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从未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突然灭绝的现 象。 D.在昆虫采集花粉的过程中,昆虫遇到食物,花得以授粉,这一事例证明了“间断平 衡论”的正确。 【答案】D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这类题目要注意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D 项的信息内容涉及两点:昆虫采花 粉的例子和“间断平衡论”的概念,在文中这两项信息分别是“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 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和“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 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而这两项信息是否构成了 D项所表述的论证关系呢?没有, 从例子和概念的解说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 惊讶的结果”这句话在表明生物间的协同计划,否定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不是论 证间断平衡论的观点。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中相关信息的整合,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便 可以找到答案。 16. 以下文字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应还原至文中哪一处?(只答序号) (2 分) 他在物种起源中说:“确信通常的时代没有一次中断过,没有任何激变曾经使整个 地球变为荒芜。 ” 答:( ) 【答案】 【考点】语言连贯表达、丰富 【解析】截取的句子的观点是达尔文的,他否定了激变,肯定渐变。而这一观点在文 段中的第四段的开头,这句话是开头句子的明显例证,所以应将这个句子放入第四段中的 处, 这样,文段表达连贯,也使达尔文的观点丰富鲜明了。 【思路点拨】连贯表达要注意前后的语境中的逻辑关系,陈述对象等,丰富,是用详 实准确的材料使观点更具体更鲜明。 17.本文介绍的新的生物进化理论和研究,主要质疑的是达尔文的哪三个观点?请用文中原 话回答。 (3 分) 【答案】(1) 自然界没有飞跃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只承认渐灭, 不承 认突然绝灭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达尔文的观点在文中包含在文章的第二、第三、第四段中,可以对三个段落 的内容加以概括,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