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量检测11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38877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量检测11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量检测11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量检测11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量检测11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共60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个个体具有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B当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其种群数量增长可不受其他生物因素影响C东北虎和华南虎两个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可以交流,所以它们属于同一物种D由于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正常情况下不同物种之间不可能产生后代解析:东北虎和华南虎是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的两个虎亚种,它们的基因库中的基因可以交流,所以它们属于同一物种。答案:C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下列不属于生物共同进化实例的是()A猎豹捕食斑马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D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解析:“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没有体现出不同物种的进化和发展,只是体现了群落内的反馈调节。答案:C3在同纬度一距离大陆50英里的高山岛屿上,发现五种同属的动物,但是在大陆上只发现两种同属的动物。试问,造成该岛上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原因可能是()A该岛上的物种有遗传隔离B大陆上的环境变化较大C大陆上的物种发生突变的几率较高D岛屿的环境变化大解析:因两地是同纬度,距离只有50英里,突变几率应相似,而岛屿的物种多,应是岛屿的环境变化大。物种都有遗传隔离。答案:D4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图()解析:由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可知:aa的繁殖成功率最高,其次是Aa、AA、故选B。答案:B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识别B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的机会C使不同种群各自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D使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解析: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从而使各种群沿着各自不同的方向进化。隔离的类型很多,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中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答案:D6下列各项说明中,都与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符的是()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环境改变可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突变和基因重组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ABC D解析: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改变使适应环境的变异保留了下来,而不是“环境改变可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一定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D7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共同的观点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微弱的有利变异通过逐代遗传得到积累和加强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主要通过个体实现,且微小的有利变异可逐代积累而加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两种进化理论均认为生物进化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答案:C8(xx届南通抽检)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两组,每组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后,把后代分成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选出抗药性强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A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基因突变的结果B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染色体变异的结果C家蝇的抗药性是家蝇逐代对毒性强的DDT识别能力提高的结果D家蝇的抗药性是原已存在,不是DDT诱导的结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家蝇的抗药性与DDT的选择关系。从实验过程可知,B部分家蝇一直没有接触过DDT,最终对DDT却具有很强的抗药性,说明家蝇的抗药性原已存在,不是DDT诱导的结果,DDT在家蝇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一种定向选择的作用。答案:D9一年夏天,武汉遭受22年不遇的强龙卷风。风暴过后,市民见到地面上有许多死亡和受伤的麻雀,检查它们时发现,死亡的麻雀大多是个体较大、较特殊、变异新类型的个体,身体较小,具有常见性状的普通麻雀很少,并且受伤的普通麻雀后来较易恢复。对此说法错误的是()A麻雀的不同性状分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自然选择会改变麻雀种群的基因频率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麻雀的进化提供了选择的材料D特殊的变异类型都是不利的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其有利有害也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答案:D10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亚种C马和驴交配产生骡以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解析:绵羊和山羊是不同的物种,两者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东北虎和华南虎是经过地理隔离形成的两个亚种;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没有生育能力,所以此过程并没有完成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四倍体西瓜是由二倍体西瓜培育形成的,四倍体西瓜对二倍体西瓜来说应是一个新的物种。答案:A11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解析: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但是由于基因库的基因数量非常大,所以基因突变的数量很多足以提供丰富的可遗传的变异。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例如果蝇在陆地上,长翅可以增大取食范围,而在海岛上长翅因为容易被风吹到海里,所以残翅有利于生存。答案:D12(xx年广东生物)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A10/19 B9/19C1/19 D1/2解析: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率为19%(包括AA和Aa),则正常的概率为aa81/100,得出a9/10,A1/1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9/101/1018/100,在患者中Aa占的比例为AaAa/(AAAa)(18/100)/(1/10018/100)18/19。因此,在子女中正常的概率为:aa18/191/29/19,患病的概率为19/1910/19。答案:A13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C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解析:消费者出现,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对生产者的进化有影响。答案:B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的使用价值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及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解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故我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时应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或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答案:D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 BC D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使两个种群的基因不能进行交流,在各自环境的选择下朝着不同的方向改变着各自种群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当这种改变突破了种的界限时,产生了生殖隔离,便形成了两个新的物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B16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的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C这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解析:三叶草在新的环境中,由于定向自然选择作用,淘汰了不利变异的个体,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经过选择、突变、重组和隔离,进化形成了适应环境的新类型。答案:D17马(2N64)和驴(2N62)杂交能产生骡子,骡子能够正常生长,但不能生育后代。这种现象称之为()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C生殖隔离 D基因重组解析:骡子是二倍体,但一个染色体组来自马,一个染色体组来自驴,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所以不能生育后代;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答案选C。答案:C18601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解析:感冒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感冒药之前,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感冒药时,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药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病毒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感冒药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答案:C19(xx年江苏生物)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解析:判断是不是一个物种的标准是:两个种群间能否随机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基因频率不同只能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新物种的形成一般先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后产生生殖隔离,但经过地理隔离不一定就产生生殖隔离。没有地理隔离时,由于c和d基因库的差别也可产生生殖隔离。答案:B20一般地说,干旱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潮湿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在这里,干旱和潮湿所起的作用是()A诱发基因突变B引起染色体变异C选择基因型D导致基因重组解析: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受基因控制,作物耐旱、耐湿同样也受基因控制。答案:C21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是()A12.5% B50%C25% D无法估计解析:杂合子生物连续自交n代后,在后代中杂合子基因型所占的比率是()n,所以经过自交三代后,后代中Aa基因型占(),而且纯合子AA和aa基因型的比率相等,各占()因此可以通过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a基因的频率为()Aaaa。答案:B22(xx届广州质检)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A随机交配 B自然选择C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解析:随机交配对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答案:A23紫茎泽兰是外来入侵种,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紫茎泽兰相比()A基因库变化相互影响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当紫茎泽兰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这个新的环境总与原环境存在一些差异,在新环境的选择下,紫茎泽兰的性状会有所改变,但不会与原产地的紫茎泽兰很快产生生殖隔离。答案:D24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A25% B32%C50% D64%解析: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可求出:B80%,b20%,随机交配后Bb的基因型频率280%20%32%。答案:B25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新陈代谢,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对生物进化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A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B光合作用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C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 O2和CO2的平衡解析: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当时的生物都是厌氧型的,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产生了氧气,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大大增多,这类生物能利用更多的能量,生物进化的速度大大加快,故B项正确。答案:B二、简答题26xx年医监会进一步加强了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因为滥用抗生素往往导致细菌抗药性的产生。(1)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_。(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_。(3)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_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_。(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_。答案:(1)基因突变(2)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3)定向选择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4)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27图所示在农田中使用农药一段时间后,害虫具有了抗药性(抗药基因A),请回答:(1)害虫的抗药变异最初来源于_。(2)害虫种群中抗药变异的差异说明_。(3)对害虫抗药性的进化,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多选()A图中A时期不存在抗药害虫B图中AB段害虫对农药进行了选择C图中B点不抗药的基因频率变为零D图中C点害虫种群中产生了新物种(4)图中BC段害虫种群数量呈_增长。(5)决定害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_。(6)在C点时随机抽取一定量的害虫,经检测其中AA占18%,Aa占70%则A基因频率为(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_。解析: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性状,但突变是不定向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使有利变异(基因频率)定向积累,从而表现出进化现象。在曲线的BC段,害虫呈现“J”型增长,决定害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答案:(1)基因突变(2)变异是不定向的(3)ABCD(4)“J”型(5)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6)A53%28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请分析回答:(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2)试用现代达尔文主义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9世纪桦尺蛾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经过长期的_,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_,有利的变异则逐渐_,从而使种群的_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是由_决定的。这个种群是否形成了新物种?为什么?_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S基因通过基因的分离、自由组合而形成多种基因型。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因此,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浅色(ss)桦尺蛾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来桦尺蛾栖息地变成了黑褐色,浅色型个体易被鸟类所食,黑色个体由于与环境色彩一致而容易生存繁殖,长期的选择,黑色个体越来越多,S基因的频率也升高,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虽然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浅色个体和黑色个体生活在一起,仍能进行交配和基因交流。因此没有形成新物种。答案:(1)基因突变原材料含S基因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2)浅色型(ss)桦尺蛾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捕食,使后代繁殖个体多,导致基因频率升高黑色型个体在污染成黑色的树皮上不易暴露而生存,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淘汰积累基因频率自然选择没有形成新物种,因为浅色个体和黑色个体生活在一起,仍能进行交配和进行基因交流,因此没有形成新物种。29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xx年中国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交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说明了什么?_。(2)F1不育的原因是什么?_。(3)要使F1可育,可采取什么方法?这样得到的后代是几倍体?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与一般物种形成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哪些方面?_。(4)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见图),请在下图填出相应的生物学名词。_,_,_。答案:(1)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2)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3)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八倍体。此物种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4)突变和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种群基因频率生殖隔离30如图所示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物种,请据图回答:(1)假设已知甲岛上B物种为有翅蝉,过了相当长时间后,逐渐演化成了残翅蝉E和超长翅蝉F上,请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甲岛上多风的自然条件,推测甲岛上B物种演变的过程。(2)甲岛上B物种偶尔有一次乘着季风,飞到了乙岛上居住,试分析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会给乙岛上C物种带来的影响。(3)怎样验证E和F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简述你的思路和依据。解析:考查运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生物多样性产生及物种间关系分析。(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利用其可解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原始祖先种群产生大量具有不同变异的个体,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的不同,对不同变异个体进行选择,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逐代积累加强,形成物种多样性。(2)一个物种进入另一岛,由于岛上环境条件与该物种生存的原先岛上环境条件不同,对进入的物种或对该岛原有物种产生影响,可能存在三个方面:可能与岛上其他物种形成竞争而处于劣势被淘汰,可能与岛上其他物种友好生存下去共同发展,也可能淘汰岛上原有的生物。(3)两个不同的物种间在自然状态下不能够相互交配,或能够相互交配但不能繁殖后代,所以为验证E、F属于两个物种,可选择E、F物种的适龄雌雄个体若干,放养在一起一段时间,观察E、F物种间的交配或繁殖情况。答案:(1)甲岛上B物种通过大量繁殖,产生了大量的新个体,新个体中就含有许多新的变异性状,其中,具有超长翅的物种F和残翅的物种E在甲岛多风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其他的被淘汰。(2)甲岛上物种B到达乙岛后,可能面临以下情况:一是与C物种和谐相处,种群共同发展。二是与C物种形成竞争,并被淘汰。三是与C物种形成竞争,最终处于优势,淘汰C物种。(3)选择E、F物种的适龄雌雄个体若干,放养在一起,观察E、F物种间个体的交配或繁殖情况。若出现E、F个体间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不能繁殖的现象或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说明E、F为不同物种。依据是不同物种间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生殖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